資源簡介
第二節《病毒》—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分析
“病毒”是八年級上冊《生物學》的教學內容。本課內容安排在多細胞生物、單細胞生物的結構與生活等知識后,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本節內容,有利學生了解生物的多樣性,體驗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培養學生熱愛生物學科的情感。
二、設計理念與教學策略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創設科學研究情境,促使學生學習方法轉變,重視科學、技術和社會相互關系的理念滲透,幫助學生認識生物科學與社會發展的緊密聯系,力求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等方面有所發展。結合課程改革后的目標設置,本節課的設計理念和教學策略是:
1、促使學習方式的轉變:課前預習、收集資料主動探究問題。在學習病毒的形態、大小、種類的有關知識時綜合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科學研究方法解決問題,注重對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加以鼓勵和評價。
2、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貼近生活,引導學生關心轉基因工程等社會問題,參與到與生物科學技術相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
3、讓知識與技能有所發展:剖析“病毒發現史”的實驗過程,掌握知識的同時,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理解科學技術手段的進步對科學研究的推動。比較動植物細胞和病毒結構的特點,分析病毒屬于生物的特征,發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技能。
4、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和能力,也是本次設計的亮點。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認識病毒,說出病毒的形狀、種類等特征。
描述病毒的結構特征和生命活動特點(生活方式)。
了解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收集分析文字資料和圖片,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
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與
價值
關注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學會用辯證的觀點去分析問題。
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珍愛生命!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病毒的形狀、種類及結構特征、生命活動特點。
2.舉例說出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教學難點:
3.病毒的結構特征和生命活動的特點。
重點、難點分析:
1.學習病毒的結構特征及生命活動特點,能夠使學生了解病毒是一種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這對認識生物多樣性十分必要,也為今后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
2.認識病毒與人類的關系,可以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懂得事物的兩面性。
3.學習病毒的結構和生命活動特點時,現有條件下病毒無法觀察,且涉及到較深的生化知識,使學生很難建立感性認識從而成為了學習中的難點。
五、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關于“病毒”學生已從生活中獲得一定的感性認識,學習積極性較高,這是有利的方面。但似懂非懂的知識儲備量卻使學生在學習心理上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迫切感和浮燥心理,這是阻礙學生學習的一個問題。另外由于病毒十分微小,它的生命活動過程無法觀察,要求學生具有一定想象能力。同時八年級學生對資料的收集、分析、歸納能力較弱,受知識面的限制,語言表達能力在某些程度上制約了思維的拓展。因此教師要及時給予評價、鼓勵,以保證學生快樂、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六、教學準備
布置學生課前以小組為單位收集有關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資料,準備發言資料或簡單課件便于課上交流。準備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導 入
師:展示病毒發現的實驗過程,引發思考。
【提問】
假如學生是科學家,會做出怎樣的推測?
學生思考并【回答】:
引起煙草患花葉病的是一種比細菌還要小的病原體,這種病原體就是病毒。
學生思考并【回答】:
病毒的發現與顯微鏡的發明分不開。
從實驗過程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剖析實驗、分析、歸納能力,體驗科學探究實驗過程。
教師評價,保護學習積極性
自主學習
病毒的大小、形態
請學生自主閱讀教材p90第一段的內容。
【提問】
1、病毒比細菌還要小,到底小到什么程度?
2、要想觀察到病毒,必須借助于什么儀器?
3、根據病毒的外部形態,常見的可以分為哪幾類?
第3個問題教師通過讓學生觀看課件中的幾種病毒,分析它們的形態。
學生思考并【回答】:
1、病毒比細菌小得多,必須用納米來表示。
2、只有用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病毒。
3、病毒的形態有:桿狀病毒、球狀病毒、蝌蚪狀病毒。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及語言表達描述能力。
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略講,重評價,體驗快樂學習。
合作探究
病毒的
結構
【提問】
病毒的形態不同,那它們是否具有相同的結構呢?
【展示】
課件呈現教材中三種病毒的結構圖,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思考:
1、病毒從形態上看不同,那它們的結構相同嗎?
2、這些病毒有哪些結構構成?
3、病毒是否具有細胞結構?如果沒有,那它們能獨立生活嗎?(觀察病毒與細胞的結構比較)
小組認真觀察圖片,討論思考并【表達交流】:
1、三種形態不同的病毒具有相同的結構。
2、病毒結構簡單,僅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
3、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活,必須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細胞內。
突出重點,掌握知識點
培養創新精神和主動探究能力,細心觀察身邊事物的能力。
體現學生主體,促學習方式轉變。
展示后,生生評價自主學習成果
自主學習
病毒的
種類
請學生自主閱讀教材p90第二段的內容。
【提問】
病毒必須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細胞內才能生存,那么根據寄生細胞的不同,可以分為幾類?引出分類的依據。
簡單介紹植物病毒、動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噬菌體)。
學生仔細閱讀思考并【回答】:
1、植物病毒
2、動物病毒
3、細菌病毒(噬菌體)
小練習:
根據病毒寄生細胞的不同將課件中的病毒分類。
分析能力的培養
再次突出重點:病毒的生活。將抽象的問題形象化,有利學生進一步理解難點知識
合作探究
病毒的繁殖
【提問】
病毒的結構如此簡單,還要寄生,那它是生物嗎?怎樣維持自己的生命呢?
【播放動畫】
播放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動畫,介紹病毒的繁殖過程。
回顧生物的基本特征,展開聯想,病毒能夠生活和繁殖,所以屬于生物。
觀看動畫,描述病毒的繁殖過程。
病毒要是離開了活細胞,通常會變成結晶體。
新舊知識聯系,實現知識遷移。
動畫內容較抽象,教師需要及時配以語言分析,學生如確實無法理解,可不做要求。
體驗生活
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閱讀教材91-92頁內容,了解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展示】
病毒對人類的危害性和人類對病毒的利用的相關圖片。
閱讀、思考。
歸納小結病毒與人類的關系:有害和有利。
培養學生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擴大學生知識面
知識整合小結
嘗試做一個書面表達“病毒的自述”。
暢所欲言。
對知識梳理,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課外拓展
還有比病毒更微小的生物嗎?
閱讀課外讀本。
“探索無止盡”!
反思課堂
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
思考完成練習
有效的反饋教與學的情況,有利于教師教學反思。
八、板書設計
第二節 病毒
病毒的發現:俄國科學家-------伊萬諾夫斯基
大小:用納米表示
病毒的大小
觀察: 電子顯微鏡
桿狀
病毒的形狀 球狀
蝌蚪狀
病
動物病毒
病毒的種類 植物病毒
細菌病毒(噬菌體)
蛋白質外殼
病毒的結構
毒 (無細胞結構) 內部的遺傳物質
生活方式
病毒的生活
繁殖方式:自我復制。
有害
與人類生活
的關系 有利
九、教學反思
本節教學運用“引導—發現式”教學模式,從科學探究實驗導入,通過了解科學發現史、分析課前收集的圖文資料進行探究性學習,注重評價。運用多媒體課件,把病毒的生命活動過程等微觀的科學事實直觀地表現出來,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采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從病毒的發現到人類合理利用病毒的學習中始終重視情感、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學會辯證的對待事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