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上)第四單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第三節 物質運輸的途徑(復習課) -------教學設計 【課標分析】本節課復習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內容在前兩節的內容“物質運輸的載體——血液、管道——血管”學習的基礎上,重點學會“描述人體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概述血液循環”兩個內容。心臟的結構與功能對于血液循環系統完成物質運輸功能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心臟的結構與功能”是本節的重要學習內容之一。在學習心臟的有關知識后,針對體循環和肺循環的路徑,通過觀察、分析、總結與歸納,達成“概述血液循環”的學習目標,本章前面內容的學習,最終都是為概述血液循環做知識鋪墊。教材內容在呈現形式上,除了注重引領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自主構建知識外,還用簡潔的語言表述本節兩個主題內容的主要知識要點,目的是對學生的觀察結果進行矯正,并引領學生構建科學的知識體系。本節安排了兩個“試一試”、一個“小資料”、“試一試”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或計算,進一步感受心臟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感受心臟的工作量,增進學生愛護心臟、珍惜生命的情感; “小資料”介紹了心臟自身的血液循環,其作用一是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二是可為下一節“關注心血管健康”的學習做適當鋪墊。依據課標分析,我們本節應該幫助學生獲得以下概念知識和能力:1.理解心臟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2.血液循環途徑中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關系。3.區分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成分。4.通過觀察和分析,提高識圖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 【教材分析】 (一)地位分析《物質運輸的途徑》一節是魯教版七年級上冊生物第四單元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是繼前兩節《物質運輸的載體》《物質運輸的管道》之后的有關內容,是課程標準中“描述人體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概述血液循環”的具體要求,也是基于前兩節內容之后的更高層次的知識整合和深入。(二)內容分析www.renjiaoshe.com《物質運輸的途徑》本節一共包括兩個內容,“心臟的結構與功能”是幫助學生解決“心臟是如何為血液循環提供動力”的問題,“體循環和肺循環”是幫助學生解決“血液循環是如何完成其物質運輸功能”的問題。(三)結構分析心臟既是血液循環系統的重要組成,也是血液循環(物質運輸)的動力來源,心臟的結構與功能對于血液循環系統完成其物質運輸功能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心臟的結構與功能”的學習是為概述血液循環做了知識鋪墊。(四)重難點分析本節的兩個主題內容“心臟的結構與功能”“血液循環的途徑”都是教學的重點,教學難點是如何切實有效地組織學生通過觀察和分析獲得感性認識,以及如何理解心臟結構與功能相適應、體循環與肺循環的關系和區分動脈血、靜脈血。 (五)課程教學資源利用為了高效完成本節的復習,課前教師準備好導學案和多媒體課件來輔助教學。課件中除了有普通的展示外,最大亮點表現在心臟和血液循環的動態圖的呈現以及精彩視頻對本節內容的提煉升華的設計。本節課最關鍵的環節就是學生對知識體系的把握,培養學生的自主把握知識體系的能力,學會識別心臟結構圖和血液循環圖,理解血液循環的途徑,找到知識之間的聯系,融會貫通。 (六)課時安排 建議一課時【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把握心臟的結構、功能和工作的過程。2.結合血液循環模式圖,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以及血液成分的變化。能力目標:能識別心臟結構圖和血液循環模式圖,提高識圖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進一步增進學生愛護心臟、珍惜生命的情感。 【學情分析】(一)學生整體定位我校初二學生學習狀態不太理想,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沒有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科學探究的熱情不高,對知識缺乏系統性的掌握。(二)知識基礎 學生對血液、血管、心臟及血液循環的基礎知識有一定認識,已經形成一定的概念,但掌握不牢固不系統,不能舉一反三。整體來看,學生的知識儲備已經充足,為順利完成本節內容的復習奠定良好基礎。 (三)能力定位學生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和發現問題的能力,但思考問題和科學探究能力有限,對抽象的知識理解不夠,學生不會自己一步步探究出結論,解決問題,獲得知識,識圖、分析歸納和總結能力有待提高。本節課設計從“心臟的結構和功能”“血液循環的途徑”作為問題主線,引入本節知識復習,知識的學習主要借助模式圖和動態圖的形式。學生必須具備識圖和理解分析的能力,更要充分具備知識的歸納能力和想象力,這一點還有待于提高。(四)教法本堂課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將其貫穿于教學中。教師對教學模式的大膽創新是本節復習課一大亮點。改變以往傳統的復習課教學模式,采取學生自主把握知識體系后,教師引領學生根據生動的模式圖、動態圖回顧知識,以小問題多角度來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設計了挑戰自我和能力提升的題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問題引導逐步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引向深入,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推測和總結能力,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積極性。(五)學法學生采用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等方法,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學生做到充分利用自身的思維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運用已有知識來獲取新知識。 【評價設計】 本節課設計充分凸顯了目標、過程、評價的一致性,主要體現在:1.通過知識的自主構建、模式圖的識別,歸納交流,初步達成目標。2.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引導點撥、同桌互相交流學習等活動設計,進一步鞏固目標。3.通過挑戰能力提升,進一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深化目標達成度。 【教學過程】一、創設問題,引入復習(2分鐘)1.問題引入:“人體要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需要依賴血液循環系統對物質的運輸。我們前面學習到,物質運輸的載體是什么呢?(血液)物質運輸的管道又是什么呢?(血管),那么血液在血管里流動的動力又來自哪里呢?(心臟)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重溫作為動力器官的心臟以及在它推動下的血液循環的有關知識。(板書課題)學生活動:邊傾聽邊思考回答問題,明確本章知識的聯系與本節課的復習內容。【設計意圖】重視前后知識的聯系,把物質運輸的載體——血液、物質運輸的管道——血管、物質運輸的動力——心臟以及血液循環的有關知識歸納串聯起來,形成體系,使學生對所學的學科知識進一步系統化。2.出示學習目標。師生活動:出示投影,學生對照投影齊讀,明確學習目標。 【設計意圖】通過學習目標的展示,讓學生明確本節課復習的知識,抓住重點內容進行學習,具有明確的方向性和指導性。二、再識“心臟”(約14分鐘)1.問題點撥(2分鐘)教師活動:提出問題“你可以從心臟的哪些方面進行知識的再鞏固呢?” 學生活動: 學生班級內交流,概括整合觀點。教師活動:出示投影,總結明確。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的設置提問,讓學生自主歸納有關“心臟”的知識點,概括重點,同時對照教師的總結,明確要再學習的內容。2.自主學習(5分鐘)學生活動:結合點撥提示和課本P71-73頁有關圖片和內容,同桌間交流學習,不明確的小組內合作探討,鞏固掌握。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教師的點撥提示,結合課本進行有針對性地復習,抓住重點掌握知識,同時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競爭意識。3.識圖挑戰一(4分鐘)A.說出心臟各結構的名稱。 B.概括心臟的結構特點與功能。教師點撥: 結合腔室相通性、腔的壁的厚度、相連的血管、瓣膜特點及功能概括分析。 學生活動:對照投影圖片A、B,分別進行交流,余生補充明確。【設計意圖】通過識圖挑戰的設置,讓學生學會根據心臟結構圖,識別心臟的結構、特點和功能,進一步理解心臟的結構與功能的相適應。教師活動:引導總結:心臟作為一個中空的器官,主要由什么組織組成的呢?(肌肉)因此,心臟可以有節律的收縮,從而推動血液在血管里循環流動(心臟的功能)。綜上所述,心臟的各結構特點決定了它們各自的功能,這體現了生物學的 觀點。 【設計意圖】通過對心臟特點和功能的概括,引導總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心臟的結構與功能的相適應。4.識圖挑戰二(3分鐘)教師活動:出示心臟的動態圖,結合動態圖,提出問題:將新鮮離體的豬心的下腔靜脈扎緊,往上腔靜脈注水,水會從哪條血管流出?往肺靜脈注水呢?為什么呢? 學生活動:獨立思考分析,指生交流,補充明確。師生共同總結概括:“心臟左右兩側血液的流動方向”。 【設計意圖】通過對心臟動態圖的設置,讓學生根據心臟動態圖,理解心臟的瓣膜的功能,進一步掌握心臟左右兩側的血液的流動方向。5.識圖挑戰三(5分鐘)教師活動:心臟的左右兩個“泵”是怎樣把血液泵至全身的呢?請結合心臟工作圖,完成心臟的工作過程表。工作圖心房心室房室瓣動脈瓣血液流向甲乙丙 學生活動:學生迅速完成學案中的心臟工作表,同桌間交流完善。 師生活動:教師指生交流,余生補充明確。 【設計意圖】學生結合心臟的工作示意圖,進一步學習心臟的具體工作過程,降低了理解的難度,學會歸納概括,并提高了識圖分析能力。三、重溫“血液循環”。1. 問題引入:心臟收縮,血液泵出心臟后,流經了兩條循環路徑,分別是什么呢?(出示心臟血液循環動態圖)從動態圖可以看出,哪一條路徑先進行的呢?(同時進行)【設計意圖】出示心臟的血液循環動態圖,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體循環和肺循環是同時進行的,為下一環節做了鋪墊。2.自主鞏固學生結合課本P74頁圖片和P75頁內容,自主鞏固理解體循環和肺循環的具體路徑以及血液的成分變化,不明確的可以小組合作討論。【設計意圖】學生結合課本的血液循環模式圖和有關知識,進一步掌握體循環和肺循環的具體路徑以及動脈血、靜脈血的區別,提高了識圖分析能力。3.識圖挑戰四學生迅速在學案上,寫出血液循環模式圖中各結構的名稱及血液循環的具體路徑。體循環路徑: 肺循環路徑: 指生交流,補充完善。【設計意圖】學生在掌握血液循環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學案上血液循環圖和體循環和肺循環的具體路徑內容的填寫,很好地檢測了對重點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提高了識圖分析能力。4.識圖挑戰五結合圖片,理解血液成分發生變化的位置及具體的變化。思考:血液成分的變化發生在什么地方?為什么會發生變化?又是如何變化的?體循環: 肺循環: 【設計意圖】學生在掌握血液循環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學案上血液循環圖和體循環和肺循環的具體路徑內容的填寫,很好地檢測了對重點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提高了識圖分析能力。4.智慧背囊 結合有關血液循環的知識,填寫下面的循環路徑圖。 學生迅速在學案上完成,不明確的地方可以同桌間討論交流。指一名學生到講臺前,展示自己的成果,同時進行解說,余生對照自己的答案進行改正。【設計意圖】學生在掌握血液循環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學案上血液循環圖和體循環和肺循環的具體路徑內容的填寫,很好地檢測了對重點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提高了識圖分析能力。四、學以致用左心室里的一滴血“不甘寂寞”,想要來一次觀光旅游,它想先到“腎臟”,然后到右心房,旅行的路線是怎樣的呢?能否按原路返回?為什么?再怎樣回家呢?點撥:結合血液循環的路徑以及經過的結構特點分析。學生獨立思考,回答問題,總結明確。【設計意圖】設置了“人體內一滴血的觀光旅游”,讓學生在掌握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學案上血液循環圖和體循環和肺循環的具體路徑內容的填寫,很好地檢測了對重點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提高了識圖分析能力。五、小試牛刀 單項選擇題。1.血液經肺循環后,成分發生了變化,結果是( ) A、動脈血變成了靜脈血 B、靜脈血變成了動脈血 C、養料少的血變成了養料多的血 D、含二氧化碳少的血變成了含二氧化碳多的血2. 某同學牙齦發炎,醫生通過肌肉注射某種青霉素.若跟蹤檢查,則首先在該同學心臟哪個腔中發現這種藥物?( )A.左心房 B.左心室 C.右心房 D.右心室3.設想一個紅細胞從左心室出發,隨血液循環到達指端。由指端返回心臟時,將先回到心臟的哪個腔?再經怎樣路徑才可能到達腳趾?( )A.右心房、肺循環與體循環 B.左心房、體循環與肺循環C.右心房、肺循環 D.右心房、體循環學生獨立思考,口頭交流答案及選擇此項的理由。教師補充,評價明確。【設計意圖】學生在掌握血液循環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學案上血液循環圖和體循環和肺循環的具體路徑內容的填寫,很好地檢測了對重點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提高了識圖分析能力。六、能力提升 (1)這是人體內的____循環圖解。 (2)C、D代表的結構分別是________和________。 (3)B與D在結構上的相同之處為都是由一層__________構成。 (4)血液從A到C,發生的變化是________,原因是因為B與D之間進行了[①]____與[②]____的交換。人體內某血液循環圖解如下圖所示,請據圖回答:(5)如果右心室換成左心室、左心房換成右心房,就是_____循環圖解,此時[A]_____內流_______,[C]________內流___________。學生獨立在學案上完成,小組間合作,明確完善答案。【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集思廣益,查漏補缺,理解明確答案,同時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競爭觀念。 七、提煉升華播放“心臟的結構和血液循環的路徑”的視頻,學生加深理解,并樹立愛惜心臟、珍惜生命的意識和情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