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教學設計及反思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甘利芬一、教材分析 《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是冀少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植物的生活》第一章《種子的萌發和芽的發育》第二節《種子萌發的條件》的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極為密切。本節的知識點包括以下兩點:一、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二、種子萌發的內在條件。本節知識結構并不復雜,但是從生物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角度看,內容和形式不容忽視,因為它為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體驗生物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機會。同時學生家庭平時生活中,經常會播種、種植小盆栽,因此,將教材的該節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的課題定為《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以探究實驗的步驟為主線,讓學生自主確定探究的因素,設計實驗,并利用課余時間實踐播種綠豆,觀察并拍照記錄不同條件下種子萌發的情況以及種子萌發時的形態結構變化,獲得直觀動態知識探究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和環境條件,這樣的設計不論內容還是形式都讓學生覺得新穎,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識的好奇心,動手實踐播種綠豆的熱情。本課時內容也為第二課時《測定種子發芽率》打下基礎,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二、學情分析 初二的學生精力充沛,朝氣蓬勃,求知欲強,思維活躍,喜歡動手實踐。通過初中將近半年多的學習,他們基本熟悉了新課程生物學科的學習方式,并初步具備搜集與處理信息、合作與競爭、表達與交流、獨立自主地進行科學實驗等探究活動的能力。他們需要一個能夠展示自我的舞臺,品嘗成功的喜悅,并愿意為之而努力。教師根據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引導學生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將學生分成各個課題小組,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動手實踐,并要求他們在課堂上將成果以“學術交流”的形式進行展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三、教學目標1.1 知識目標描述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和自身條件1.2 能力目標①運用實驗法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和自身條件;②通過觀察、探究、收集資料等活動,培養探究學習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以及交流能力。1.3 情感目標①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②學會欣賞別人的勞動成果,感受勞動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悅;③通過小組競賽,激發公平競爭的意識。四、重點難點 1 重點①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和自身條件;②運用抽樣檢測法測定種子的發芽率。2 難點①設計實驗測定種子萌發的條件;②采用學術報告的方式制作PPT匯報實驗方案和結果。五、設計理念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將學到的生物知識及技術與生活密切聯系的意識。 因此本節課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對教材進行大膽的處理,力求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空間以及學習資源的限制,課前鼓勵學生利用網絡、向父母老師請教等途徑收集影響種子萌發的條件,豐富課堂教學資源。并鼓勵學生深入生活,親自動手實踐,“做中學”,對學習的知識進行拓展和深化,加強理論聯系實際。在課堂教學中以“學術交流”的方式形式進行展示交流,互相評價,增強了學生獨立完成探究活動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時達到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學習,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的目的。六、課前準備 1 教師準備:1.1 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學生代表抽簽決定每個小組的課題,其他學生按興趣進入不同的課題,以分配的課題為目標,分別用照片記錄種子萌發過程;1.2 協助學生制作多媒體課件、協助每個課題組的學生準備相關的實踐材料并給予必要的指導。2 學生準備:每個小組的學生準備探究實驗, 通過上網或向家人咨詢種子萌發需要哪些條件,設計實驗裝置,并進行實驗,每天觀察并拍照和表格記錄種子萌發的變化。3 讓部分有經驗的同學擔當小老師,收集每位組員拍攝記錄制作花絮,制作多媒體課件。七、教學過程活動1【導入】學生講述童話故事學生講述《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提問童話故事告訴了什么道理,學生回答1、做人要誠實2、煮熟的種子不能發芽。煮熟的種子不能萌發,那怎樣的種子才能萌發呢?又或者說,什么條件下種子才能萌發呢? 活動2【講述】回顧探究實驗的步驟 提問學生探究實驗的步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第一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種子萌發需要什么條件呢?第二步,作出假設。講述假設一般是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作出的,有時還需要查閱資料。展示課本上的資料,引導學生作出的假設:種子的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和正常的種子。第三步,制定計劃。回顧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探究實驗,提問學生制定計劃的內容:實驗思路,材料用具,實驗裝置和方法步驟。提問實驗設計需遵循的三大原則:對照實驗原則,單一變量原則和重復實驗原則。接下來詳細講述實驗組和對照組概念。活動3【活動】教師和學生分別展示實驗設計思路、實驗裝置和結果教師先展示探究種子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實驗設計方案和結果。分常溫組和低溫組,展示數據結果:低溫組有0顆萌發,適溫組19顆萌發,因此得出結論,種子的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接著水分組,空氣組,光照組和種子組四組學生分別展示實驗方案和實驗結果,進行小組競賽。水分組分無水組和少量水組,空氣組分充足空氣組和不充足空氣組(水封法),光照組分黑暗組和光照組,種子組分為完整組和殘缺組。活動4【交流】評價各組的實驗設計方案和結果 教師引導學生點評四組學生的實驗設計方案,設計是否遵循了三大原則,結果是否準確。提問,為什么有的對照組種子也萌發了?比如種子組中殘缺組發芽率較高,為什么?引出一個課堂上生成問題,種子哪部分殘缺才不能萌發?小組討論并總結,過渡到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活動5【講述】歸納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和自身條件 引導學生根據實驗方案和結果的展示,歸納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為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內在條件為種子胚完整且是活的,非休眠期和營養充足。活動6【練習】課堂鞏固練習精選農業生產實踐中的農諺,種子庫儲存種子的措施,創新裝置找出對照實驗組,最后再通過探究實驗設計題鞏固探究實驗的步驟和設計原則,結束本節內容。八、教學反思生物學核心素養作為生物課程體系的核心和靈魂,在新課程標準中發出璀璨的光芒。具體地說,生物學核心素養涵蓋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等。其中的科學探究是觀察發現生物學現象,科學提出生物學問題,設計實驗、實施方案和結果的交流與討論,以適應未來的職業傾向需求和自身的發展。“做中學”理論是由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其理論與新課程理念非常吻合,它面向每一個學生,著眼于未來全民科學素養的提高,它注重科學探究的過程,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宗旨,以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為根本點。探究性教學是新課程理念倡導的教學模式,它通過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對教學內容中的主要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并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本節課例就是充分基于科學探究、“做中學”和探究性教學理論而設計的一堂課。課前一周布置學生選定探究的變量,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實驗期間,每天定時觀察和拍照記錄種子的萌發和生長情況,學生覺得這是一種儀式感,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去做中學;觀察和記錄生物學現象,了解到種子萌發過程是胚根先突破種皮這一知識點;掌握科學探究的設計對照實驗,遵循單一變量原則等方法,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以及理性思維;然后制作課件,給學生進行了簡單的培訓,提高了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技能。課堂中創設手捧空花盆童話故事情境,引入主題。采用學生講述故事,在展示學生風采過程中,也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中學生展示本組的探究實驗過程,也展示了每一個小組成員的探究活動記錄照片,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采用師生互評,生生互評方式,改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傳統關系,也在次環節中,通過師生點評,突出探究實驗設計中的遵循單一變量原則等的科學方法,突破重難點。采用設置小組競賽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好勝心理,進一步鞏固提升本節內容的學習。整堂課中學生參與度較高,四小組中每個人都有機會在課堂合作探究環節,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愉快的事情,從而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要,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最終達到使學生愛學、會學、樂學的目標,進而提高教學質量。需要注意的是,生物學畢竟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本節通過課前布置實驗任務,課堂展示學生的實驗過程和結果,提高了課堂的效率。當然本節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內容量較大,時間的掌控稍顯不足,有些環節預留的時間稍顯倉促,板書設計不夠整潔美觀,語言不夠簡練和連貫,不富有感染力,仍然需要進一步優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