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教學設計南留營中學 侯淑英一、教材分析《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是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八年級生物上冊第四單元第二章第三節(jié)內容,在學習了《動物行為的類型》之后,本節(jié)從動物行為產生的角度分析,歸納出動物的行為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性行為兩類,并通過各種動物行為現象的討論和分析,引導學生對先天性行為和學習性行為的概念進行歸納和總結,使學生分清這兩種行為以及這兩種行為對動物維持生存的意義。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任何一種動物包括我們人類要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而不被淘汰,都必須具備學習能力,特別我們人類要提高生存本領,認識世界,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學情分析:在知識儲備方面,學生能舉例說出一些動物的行為,但有一定局限性,以捕食行為為主;對一些常見的行為能區(qū)分是生來就會的還是學習獲得的,但缺乏對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本質的認識,和思考這些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這些通過學生獨立的學習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教師有效地引導和學生間的合作探究學習。就能力儲備而言,學生具有良好的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具備一定的分析、歸納等思維能力。具有一定合作學習和探究的經驗。從情感態(tài)度上來看,學生對直觀、有趣的視頻、圖片資料、探究實驗尤其感興趣,容易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 (1)舉例說明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2) 區(qū)別動物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說明動物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2、能力目標: 嘗試資料分析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3、情感目標: (1)體驗與人合作探究、交流體會及取得成果的喜悅。 (2)關注身邊常見的小動物的行為,增強保護動物的自覺性,增強熱愛動物的美好情感 (3)學生能認同學習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認同人類學習和自身學習的重要性三、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 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概念與區(qū)別難點: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對生物生存的意義四、教學方法 1、情境導入法:從一個小故事談起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2、合作探究+互動交流+總結歸納的方法:根據學生對動物的興趣愛好,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考和分析判斷能力采用此方法。 3、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的方法:利用課件的直觀性進行教學,可幫助學生理解內容,使教學內容直觀易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五、學法指導 1、自主學習:提倡學生“多思多想多發(fā)言多總結”。 2、小組討論,共同交流:讓學生體驗與人合作探究及取得成果的喜悅 3、競賽答題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六、 教學過程(一)導入:從一個小故事談起,導入新課,引起學生的興趣。“一只剛出生不久的小狗,來到陌生的主人家,剛開始有點怕人,只會乖乖的吃飯、睡覺。后來經過主人的訓練以后,它學會了到指定的地方去拉屎、拉尿,還學會了簡單的加減法。于是,這家的主人對它是疼愛有加,每頓飯都有好吃的,還直夸它聰明呢。”提出問題:(1)小狗生下來就會吃飯、睡覺嗎?(2)小狗生下來就會到指定地點去拉屎、拉尿嗎?(3)小狗生下來就會簡單的加減法嗎?(4)這三種行為一樣嗎?為什么?有哪些種行為是一樣的?1、讓學生分析以上問題,共同討論。2、總結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概念,并加以區(qū)別理解。先天性行為:動物生下來就有的,由動物身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控制的行為。學習行為:不是動物生來就有的,而是動物在成長的過程中,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活動。不是由遺傳因素控制的。3、教師舉例說明,對概念加深理解:(1)蜘蛛織網(2)大山雀偷喝牛奶(二)探究竟資料分析1、播放課本中的圖片資料,讓學生區(qū)別下列動物行為分別是先天性行為還是學習行為:(1)母雞抱窩(2)小羊吃奶(3)大山雀提拉繩子叼取食物(4)猩猩用樹枝釣取白蟻。通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有趣的動物現象,激發(fā)學生對自然界的熱愛和研究興趣。2、同桌互相討論。引入到對動物行為的研究學習,讓每個學生都溶入到自主探究性的學習中,通過這個活動突破重點。3、讓代表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教師評價。4、播放視頻:有趣的動物行為。5、讓學生聯系生活舉例: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6、、練習鞏固:教師列舉兩個陌生的事例,讓學生進行分析,區(qū)別是先天性行為還是學習行為。7、深化概念,突破難點。播放圖片:按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將前面分析過的圖片排列兩行。(1)讓學生前后桌四人一組,分組討論這兩種動物行為對維持其生存的意義。(2)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先天性行為的意義: 對于動物的生存繁衍意義重大。學習性行為的意義:學習行為是在先天性行為的基礎上形成的,它能使動物更好的適應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7、比較分析過的蚯蚓尋找食物、大山雀偷喝牛奶、猩猩用樹枝取食白蟻三個事例,教師提問:1、上面三種動物分別屬于哪類動物?2、把它們從低等到高等排序3、不同動物的學習能力有差別嗎?學習行為有遺傳因素的作用嗎?(1)讓學生分析、討論。(2)師生總結:不同動物的學習能力是有差別的,動物越低等,學習能力越差,學習形成的時間越長;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學習形成的時間越短。對于同種動物的不同個體或不同種的動物來說,即使學習條件相同,學習的速度也會有差異,這是因為學習行為也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三) 實際用:動物學習行為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就是條件反射形成的過程。例如:小狗做算術、軍犬坡案、訓練山喜鵲消滅松毛蟲等,增強學生熱愛動物、保護動物的意識。(四)開眼界:通過閱讀猩猩摞箱子取香蕉的故事,了解動物的聰明才智,再次提高學生對動物的興趣。增強他們熱愛動物的美好情感。(五)拓展提高:討論“狼孩”的故事,認識終身學習的重要性,人類為了生存,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七、課堂檢測:考考你1、下面屬于先天性行為的是:( )A、吃梅止渴 B、 畫梅止渴 C、 望梅止渴 D、 聽梅止渴2、自古以來,就有鴻雁傳書、飛鴿傳信等通訊方式,這是利用動物的( )A、 遷徙行為 B、 先天性行為 C、學習行為 D、條件反射3、下列各項中屬于先天性行為的是( ) A、戲團里的獅子表演節(jié)目 B、老鼠打洞 C、小狗作算術 D、蚯蚓走迷宮 八、本節(jié)課小結: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概念、意義并舉例說明。 1.先天性行為:動物生下來就有的,由身體里遺傳物質所控制的行為。意義:對于動物生存繁衍意義重大。 舉例:蜘蛛織網、蜜蜂采蜜、蠶吐絲、嬰兒啼哭、鳥類孵卵鳥的遷徙、蛇的冬眠等。 2.學習行為:(或稱后天性行為)不是動物生來就有的,而是動物在成長過程中,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活動,不是由遺傳因素控制的。意義:有利于動物更好的適應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舉例:狗熊鉆火圈、小狗做算術、軍犬破案等九、留作業(yè)1、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概念。2、舉例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各舉五例。十、教學反思:本節(jié)亮點:(1)在教學時,利用多媒體展示有趣的動物行為,分析動物行為的兩種類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2)從學生熟悉的動物行為到陌生的動物行為進行分析,掌握了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概念,鞏固了重點。(3)讓學生聯系生活舉例并進行分析討論,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自由的空間,而且在每次討論之后師生適時的及時的進行了總結。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動物的美好情感。本節(jié)的遺憾:由于時間、空間有限,貓的繞道取食實驗無法在課堂上完成,只有讓學生在家里或在輔導課上完成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