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魚 類教材分析關于鯽魚的基礎知識是學習后面各類脊椎動物的基礎,它在全書占有重要的地位。舊教材講述魚的形態、結構、生理及解剖實驗的內容占較大篇幅,而新教材主要關注魚的形態、運動、呼吸等方面的內容。由于大幅度刪減了原教材的內容,才可能有效地保證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探究活動,以達到重點認識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這一目的。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就是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應側重于指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動腦、動手,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學生分析初中一年級學生大都在13-15歲,表現為愛動,好奇心強,形象思維能力比較好。針對這一點,本節課采用實物及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讓他們通過探究和觀察來得出結論,從而鍛煉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讓難以理解的生物生理動態過程直觀形象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同時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作出的假設。這樣可以使學生學會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培養他們的科學素質,最終在這種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中,使學生實現自我教育。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1、采用實物教學:學生觀察實物,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2、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解決教學難點,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理解能力。學生觀察后,教師設疑,學生討論歸納,在疑點處教師給以點拔,這樣變傳授為指導,擺正了教與學的位置,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學目標設計1、知識方面:(1)描述鯽魚適于水中生活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2)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2、能力方面:(1)通過觀察鯽魚的外部形態,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思維能力。(2)通過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培養學生設計實驗和動手操作能力,實驗分小組進行,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體協作精神。(3)通過觀察“魚鰓作用”的實驗,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思想情感方面:通過觀察鯽魚適于水中生活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滲透生物形態結構與生理功能相統一,生物體與環境相適應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教學重點: 1.通過學生觀察鯽魚適于水中生活的形態特點和生理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 2.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教學難點:學會對鯽魚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的觀察方法。教學準備:1、教師活動:(1)實驗材料:魚缸、鯽魚、吸管、剪刀、墨水、放大鏡等。 (2)制作CAI課件。2.學生活動:搜集有關魚類的生活資料。教學過程設計思路(采用實驗觀察操作與教學同步的方法):學生觀察魚類圖片→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質疑導入本節內容→觀察魚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的實驗操作→師生共同分析魚與水中生活相適應的特點。教學過程:[出示魚類游泳的畫面情境設疑導入:我們人類為什么不能像魚那樣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我們在水中生活會遇到哪些問題?魚類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一、認識鯽魚外形:教師可讓每個學生觀察(一兩分鐘)擺在各實驗小組面前的活鯽魚,然后讓學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結合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注意觀察:體色、體形、體表、側線、鰭等,并誘導學生分析討論觀察到的鯽魚外部形態與水中生活相適應的特點。1、體色:學生描述鯽魚的體色特點: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師問:“這樣的體色有何意義?”同學解釋:“這種體色不宜被上面或下面的敵害發現,是一種保護色。”2、體形:學生觀察到鯽魚的體形為梭形,師問:“為什么是梭形?這種體形與水生生活有什么關系?”學生能解釋出這種體形可以減少在水中游泳時的阻力。[來源:學科網]3、體表:學生說到鯽魚的體表覆蓋鱗片時,師問:“鱗片有什么作用?為什么觸摸魚的體表有粘滑的感覺?這有什么意義?”學生解釋:“鱗片起保護作用;鱗片分泌的粘液使魚類體表粘滑,能減少游泳時的阻力。”4、側線:關于側線是感覺器官,學生一般不了解,教師可組織學生用放大鏡仔細觀察鱗片上的小孔,這時教師要有意識的設疑:“我們用肉眼看到的魚體兩側鱗片上排列成行的小孔是什么?”學生會答出是側線。接著教師提出:“魚生活在復雜的環境中,如何感覺外界刺激呢?”引出側線的作用,并讓學生觀察在有暗礁等障礙物的水中鯽魚的運動情況,幫助學生理解側線的作用:感知水流,測定方向。5、鰭:關于體色、體形、鱗片、側線的作用,學生容易理解。鰭的作用,僅靠觀察很難得出結論。這時,教師可問:“魚在游泳時,靠什么部位產生前進的動力?靠哪種鰭來維持平衡?靠哪種鰭來保持方向?各種鰭的作用能僅靠觀察得出結論嗎?”生答:“不能。”“怎么辦?”“我們只有設計探究實驗,才能得出結論。”“設計實驗的原則是什么?”“設計對照試驗,遵循單一變量原則。”“那你能不能根據觀察產生的猜測做出假設,并制定出探究方案呢?”學生紛紛討論,自己設計一個對比實驗:在一個魚缸里放三條魚,一條剪去尾鰭,一條剪去胸鰭和腹鰭,一條正常的魚,觀察三種情況鯽魚的運動有何不同。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就會自然的理解魚適于水中生活,并能快速游泳的原因:魚類靠尾鰭保持身體前進的方向;靠胸鰭和腹鰭維持身體的平衡;靠軀干部和尾部的左右擺動產生前進的動力;各種鰭在運動中起協調作用。鞏固提升:1、總結鯽魚與水中生活相適應的外部形態特點? 2、你知道鯽魚的體形特點,在仿生學方面有什么應用嗎?二、探究魚的呼吸教師設疑:“如果不攜帶特殊的供氧裝置,人類很難在水中長時間停留?魚兒為什么能在水中自如生活?”學生都能答出魚類能在水中進行呼吸。師接著問:“魚類到底在水中是怎樣呼吸的?”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如下探究:1、觀察:讓學生注意觀察魚缸里魚的口和鰓蓋后緣交替張合的動作。質疑:“口和鰓蓋后緣交替張合,這是魚在做什么?是在喝水嗎?”生答:“不是,是在呼吸。”“那么鯽魚的呼吸器官是什么呢?”學生可以答出呼吸器官是鰓。2、探究:指導學生用吸管把墨汁慢慢滴在魚口的前方,觀察墨汁流動的情況,這說明了什么?生答:“墨汁從魚口進入,從鰓蓋后緣的鰓孔流出。這說明水從口流入,再從鰓孔流出。”師問:“水的這種流動有什么意義呢?”生帶著問題繼續探究魚鰓的結構。 3、探究:讓學生剪去鯽魚一側的鰓蓋,引導學生觀察鰓的顏色,生答出鰓是紅色的。師問:“為什么是紅色的?”學生答不出。這時教師取一根鰓絲放在微型投影儀下讓學生觀察,學生可以看到鰓絲中的毛細血管是鮮紅的。接著讓學生分析討論鯽魚是怎樣用鰓來完成氣體交換的?(要求學生圖示鯽魚鰓部氣體交換的過程)通過思考和討論,學生總結出鯽魚氣體交換的過程為:溶解氧較多的水→口→鰓絲中的毛細血管→鰓孔→將二氧化碳排到水中。教師質疑:“鰓的主要部分是什么?鰓絲為什么既多又細?”學生解釋:“鰓的主要部分是鰓絲,鰓絲里密布毛細血管,鰓絲既多又細的特點能擴大氣體交換的面積。”教師總結:正是因為鰓具有這樣的結構,魚兒才能在水中完成氣體交換,才能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水中。鞏固拓展:1、在一堆死魚中,如何判斷哪是新鮮的魚? 2、若將煮沸的自來水放涼之后馬上給魚換水,魚將如何 ? 課堂小結( 讓學生自我總結):你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認為魚類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你認為本節課應該理解的重點是什么?你在學習本節課內容時難以理解的問題是什么?你有哪些收獲?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并進一步使學生理解和強化鯽魚適于水中生活的形態特點和生理特點。課外作業:魚兒離不開水,我們應怎樣保護現有的水環境?(請你設計方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