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活與哲學》復習提綱第一部分 哲學總論第一單元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1、哲學與生活(1)哲學源于生活(哲學的起源)①哲學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②哲學開始于人們對世界的追問和思考。(2)哲學指導生活①哲學的作用(功能):A、哲學就是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哲學是現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靈魂”。B、幫助人們確立人生觀、價值觀和理想信念,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P25)②哲學的任務:就是尋找光明,在人類生活的路途上點起前行的明燈,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示:哲學的作用(功能)≠哲學的任務,因為只有真正的哲學才能完成哲學的任務。2、哲學的含義(1)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2)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3)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提示:※哲學、世界觀、方法論都有正確與錯誤之分,都不一定科學。※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但人們自發形成的世界觀不等于哲學。※哲學是對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哲學是具體科學的總和。×※“哲學是具體科學知識的總和”、“哲學是科學之科學”、“哲學是科學之母"等說法都是錯誤的,但可說“哲學是科學研究之母”。●擴展:※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關系:區別:世界觀是人們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聯系:人人都有世界觀和方法論,一般來說,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區別:①世界觀人人都有,哲學并非人人都知②世界觀通常是自發形成的,哲學則是哲學家自覺研究的結果③世界觀是零散的、不系統的,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聯系:①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②哲學和世界觀的研究對象都是整個世界③哲學以世界觀為內容,世界觀以哲學為最高表現※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區別:主要是研究對象不同:具體科學研究世界某具體領域的本質和規律。哲學研究整個世界的本質和規律。聯系:①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和升華。因此,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②哲學為具體科學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③哲學與具體科學是一般與個別、共性與個性、普遍與特殊的關系,而非整體與部分、多數與少數的關系。3、哲學的基本問題 ▲(1)是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意識和物質的關系)●提示:※注意搭配,如不能說“思維和物質的關系”※思維和存在何為本原的問題≠哲學的基本問題。※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哲學的基本問題。※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2)為什么?①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首先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②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③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哲學發展的始終,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4、哲學的基本派別(1)是什么: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本原 先后 決定唯物主義 物質是本原 先有物質后有意識 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 意識是本原 先有意識后有物質 意識決定物質●提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不能籠統地說是圍繞哲學基本問題展開的,而是圍繞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個方面即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唯物主義的基本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認為金、木、水、火、土、氣等是世界的本原。 進步性:否認神創論,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正確。局限性:①只是猜測,沒有科學依據。②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擴展: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經典觀點五行說:生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陰陽說: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荀子)形神說: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王充)氣理說:氣者,理之依也(王夫之)活火說:世界是一團永恒燃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始基說:“水”是萬物的“始基”(泰勒斯)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近代機械唯物主義) 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進步性:克服了樸素唯物主義的直觀性、猜測性,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局限性:①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②機械性、形而上學性③唯心史觀●擴展: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也叫近近代機械唯物主義,其經典觀點有狄德羅:自然界由數目無窮、性質不同的異質元素構成培根:萬物的基礎是原始物質,是基本元素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哲) ①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②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③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①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②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③是指導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唯心主義的基本形態: 基本觀點 認識論根源 總體評價主觀唯心主義 把人的主觀精神當作世界的本原 把人們認識世界離不開感覺夸大為世界的存在依賴于人的感覺 局限性:二者歸根到底,都是把人的意識當作世界的本原,其根本觀點是錯誤的。可取處:就其局部范圍而言,它對人們認識的發展有一定借鑒意義。客觀唯心主義 把某種客觀精神當作世界的本原 把人們思維中的概念夸大為脫離了物質的神化了的絕對 ●擴展:※理解列寧語:唯心主義是“人類認識這棵活樹上的一朵無實花”。一是說明唯心主義的根本錯誤,二是說明唯心主義有其認識論根源,三是說明唯心主義局部可借鑒。※主觀唯心主義的經典觀點:孟子:萬物皆備于我王守仁:心外無物慧能: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陸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笛卡爾:我思故我在康德:理性為自然界立法貝克萊: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休謨:我們的知覺是我們的唯一對象費希特:世界是自我創造的非我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叔本華:萬物是我們的表象杜威:世界是我的觀念,我的活動,我的經驗※客觀唯心主義的經典觀點:中外“神創論”:盤古開天地、上帝創世紀柏拉圖:理念論黑格爾:絕對觀念論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朱熹:理在事先※生活中的客觀唯心主義 (神秘主義)“8”就是發,喜鵲報喜,慧星出現乃不祥之兆,指紋、手相、星座、生肖、風水決定人的命運※唯物主義一定正確,唯心主義一定錯誤嗎?古代唯物主義和近代唯物主義是根本觀點正確,但有一定局限性。唯心主義是根本觀點錯誤,但從局部范圍看有一定借鑒意義。(2)為什么:為什么說哲學的基本派別只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而不是四軍對壘?(重在理解)哲學史上存在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個對子”,前一“對子”圍繞“世界的本質是什么”展開斗爭,后一“對子”圍繞“世界的狀態怎么樣”展開斗爭。相對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來說,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具有從屬的意義。原因是:從哲學研究來看:如何解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問題,決定了解決世界狀態怎樣問題上的基本性質和方向。從哲學發展史看:辯證法或形而上學要么同唯物主義結合在一起,要么同唯心主義結合在一起,最終歸屬于這兩大陣營。5、哲學與時代的關系(1)哲學來源于時代(任何哲學都是時代精神的總結和升畢)①任何哲學都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精神生活的構成部分,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經濟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②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畢。這是因為:A、它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把握了時代的脈搏;B、它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2)哲學反作用于時代,真正的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A、批判功能:通過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B、塑造功能: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擴展:真正的哲學就是科學的哲學嗎?哲學家對問題的認識總不能超越自己的時代,因此一定時期的哲學形態在后人看來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我們不能因此否定它為真正的哲學,關鍵是看它是否正確反映了自己時代的要求,是否代表自己時代的先進思想。從這個意義上講,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本主義哲學現在看來都有其局限性,但它們都是自己時代的真正的哲學。6、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哲不僅是真正的哲學,也是科學的哲學)(1)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馬哲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①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時代的要求)②自然科學基礎——19世紀自然科學的巨大進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三大發現。(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對當時自然科學的概括和總結)③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往哲學的批判繼承和發展。)(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馬哲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①第一次在科學基礎上實現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有機統一②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馬哲之所以是科學的,就在于它正確反映了物質世界的本質與規律,它的全部理論都來自實踐,又經過實踐的反復檢驗。馬哲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變世界”的科學、指導人類解放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3)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馬哲是現時代精神上的精華。(馬克思主義是發展著的理論)①毛澤東思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精髓:實事求是。活的靈魂: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A、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這一理論的主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B、“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深化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C、科學發展觀: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大成果。D、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容: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地位: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4)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地位與作用(P25)地位:是以往哲學和科學發展的結晶,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人生的根本指南,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作用:學習馬哲,可以幫助我們①樹立正確的“三觀”。②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鍛煉思維能力。③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④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實踐。第二部分 (辯證的)唯物論(第二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第五課 把握思維的奧妙)一、探究世界的本質1、世界的物質性(世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1)物質的含義: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拓展:①客觀實在概括了萬事萬物的共性,但它并不獨主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質的具體形態中。②物質的具體形態是指各種具體事物,它既有客觀實在性這一共性,又有其個性(現狀、色彩各異等)。③哲學上講的物質概念的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的關系。區別:哲學物質概念的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其存在狀態是抽象的、永恒的、不生不滅的;物質的具體形態除客觀實在性以外,還有其自身的個別屬性,具存在狀態是具體的、多變的、有生有滅的。聯系:物質是對物質的具體形態的概括抽象,物質的具體形態是物質的具體表現,二者是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持珠性、抽象與具體的關系,而不是整體與部分、多數與少數的關系。④客觀實在≠客觀存在:客觀存在是相對于主觀臆造的東西而言的,客觀實在是相對于意識而言的。物質和意識都是客觀存在,只有物質是客觀實在;客觀實在是一種客觀存在,所以客觀存在包括客觀實在。⑤物質的唯一特性≠物質的根本屬性: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物質的根本屬性是運動。⑥馬哲物質觀的意義:“不依換于人的意識”→與唯心主義和二元論劃清了界很,“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與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客觀實在”→克服了舊唯物主義哲學物質觀的缺陷。(2)世界的物質性原理: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這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2、物質世界是運動變化的運動:哲學上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1)物質和運動的關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和變化中,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②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著,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提示: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是運動。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觀點,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觀點。(2)運動和靜止的關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中,沒有不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和永恒的;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形態,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和暫時的。②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3、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論要求:(原理)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方法論)①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違背規律必然受到規律的懲罰。②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要正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必須正確處理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關系。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統一的。)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要求:(原理)規律是隱藏在事物背后的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所以,認識和利用規律,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規律是客觀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所以,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為基礎和前提。(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二、把握思維的奧妙▲1、意識的本質(1)意識的起源: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人類意識產生的前提:生物的反應形式(刺激感應、感覺和心理)。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且是社會發展的產物。(2)意識的生理基礎:人腦(人腦≠大腦)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具有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沒有人腦,就不可能有人類意識的產生。(3)意識的本質、內容: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拓展:反應≠反映,前者是被動的,后者是積極主動的。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內容是客觀的。正確的思想意識與錯誤的思想意識都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無論是人的具體感覺還是人的抽象思維,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無論是人們對現狀的感受與認識,還是人們對過去的思考與總結,以至人們對未來的預測,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總之,物質世界先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2、意識的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性)(1)意識能動作用的表現①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②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直接作用)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2)意識能動作用的特點①目的性:人們在反映客觀世界的時候,總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動之前還要確定目標、行動方式和行動步驟等。②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意識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它不僅能夠“復制”當前的對象,而且能夠追溯過去、推測未來,能夠創造一個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意識的能動作用原理及方法論要求:▲(原理)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①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②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斗志。)(方法論)要求我們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反對否認意識能動作用的形而上學觀點和片面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心主義觀點。●拓展:※比較:主觀能動性:想(認識世界、想問題),做、實踐(改造世界、辦事情),精神狀態意識能動性:想(認識世界、想問題),做、實踐(改造世界、辦事情),意識反作用:做、實踐(改造世界、辦事情)※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要求:(原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方法論)①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②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3、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方法論)(1)含義:就是我們做事情要尊重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行動的依據。(2)哲學依據: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物質決定意識;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普遍的。(3)怎樣做到?①要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②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③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④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第三部分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第二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一、實踐及其特點1、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活動。●提示:實踐是以人為主體(人類所特有)、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實踐以人為主體,這意味著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實踐不是純粹的思維活動、認識活動,它是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2、特點:客觀物質性、能動性、社會歷史性。(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①實踐的構成要素——主體、手段和對象是客觀的。(實踐的主體是人,實踐的手段是物質性的工具,實踐的對象是客觀事物)②實踐活動的過程是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及其結果也受到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因而也具有客觀性。(2)實踐具有能動性實踐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在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中,人創造出自然中原來沒有的新的物質生活資料;在改造社會的過程中,人創造出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實踐給客觀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動的烙印。(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①實踐的社會性: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離開了他人和社會的純粹個人的實踐活動是根本不存在的。②實踐的歷史性: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的發展著的。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3、基本形式:(1)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即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2)變革社會的實踐,如革命和改革、國家方針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等。在階級社會中,變革社會關系的實踐主要表現為階級斗爭的實踐。(3)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要求:▲(原理)(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體物質對象發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不斷提出新問題、產生新要求;實踐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認識本身無法成為判斷標準;客觀事物本身無法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反映了它;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實踐)才能檢驗。)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改造世界是認識世界的目的和歸宿。脫離實踐,認識就失去了意義)(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不科學的理論則會把實踐引向歧途。(方法論)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又要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拓展:認識的來源是實踐。認識的內容是客觀事物。人們獲得知識的途徑有兩個,參與實踐獲得的直接經驗和學習間接經驗。但歸根到底都來源于實踐。三、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1、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原理:(1)真理是客觀的①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②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真理的內容來自物質世界的客觀事物及規律,真理的內容不依賴于人和人類的主觀意志;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③對同一個確定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成為謬誤。(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3)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如果我們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會轉化為謬誤。●拓展:真理的具體性、條件性,要求我們要做到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2、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原理及方法論要求:▲(原理)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方法論)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提示:認識的反復性: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認識的無限性: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認識具有上升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的過程。(不能說認識是一種圓圈式的循環運動。)第四部分 (唯物的)辯證法(第三單元 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第七、八、九、十課)一、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 ▲聯系的含義: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1.聯系的普遍性(原理):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任何事物都處在聯系之中。②每一事物內部各個部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③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其中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論):這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孤立的觀點。注意:并非任意兩個事物都是有聯系的,聯系是具體、有條件的。2.聯系的客觀性(原理):聯系是客觀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方法論):①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從事物固有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②聯系是客觀的,并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3.聯系的多樣性(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把握聯系的多樣性,對于我們正確認識事物具有重要意義。(方法論):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4.堅持整體和部分的統一 ▲(原理):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區別:①含義不同。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②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于整體。聯系:整體和部分又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①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②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整體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方法論):①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注意:①當部分以有序、優化的結構構成整體時,整體的功能會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②當部分以無序、欠佳的結構構成整體時,整體的功能會小于各部分功能的之和。5.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 ▲▲(原理):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系統的基本特征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方法論):①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注重系統內部的結構的優化趨向。②用綜合的思維方法來認識事物。注意: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但整體和部分與系統和要素并不完全一樣。二、唯物辯證的發展觀1.世界是永恒發展的(發展的普遍性原理)▲(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斷發展的,一成不變的事物是沒有的。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方法論):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注意:①事物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運動變化,推動事物的發展②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的,但并非任何運動變化都是發展。2.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發展的總趨勢原理) ▲(原理):⑴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②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母體中孕育產生,它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腐朽的東西,汲取了其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因而,具有舊事物所無可比擬的優越性。③在社會歷史領域,新事物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了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因此,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⑵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①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②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③舊事物在開始時往往比較強大,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戰勝舊事物必然經歷曲折的過程。總之,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方法論):我們既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長壯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勇敢地面對挫折和考驗。3.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事物發展的狀態原理) ▲▲(原理):⑴區別: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兩種不同的狀態。量變是指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指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⑵辨證關系:①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②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方法論):①要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②要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③要堅持適度原則。三、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唯物辯證的矛盾觀) ▲1.矛盾的含義和基本屬性(矛盾原理)▲(原理):(1)含義: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2)基本屬性:斗爭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兩種基本屬性。①含義:A、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二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B、斗爭性是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體現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②關系:A、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斗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B、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一體的存在,事物同樣不能存在和發展。③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方法論):堅持一分為二的分析方法。(兩點論、兩分法)。?注意:聯系的根本內容是矛盾,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矛盾,矛盾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時時有矛盾。(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方法論):①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②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反對一點論,反對片面看問題。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原理):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它主要有三種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論):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①含義: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②重要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與個性、一般和個別)辯證關系原理▲▲⑴辯證關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是在特殊性中包含著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在殊性在不同場合可以相互轉化。⑵應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證關系原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注意:①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而非普遍性包含特殊性。②“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抓好典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舉一反三、先“試點”后推廣,是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的體現。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原理):①含義: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②聯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同時,又要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好次要矛盾。?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決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但次要矛盾反過來也影響著主要矛盾的解決。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原理▲(原理):①含義:矛盾的兩個方面中,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②聯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賴,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抓“主流”,同時不可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注意: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7.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相統一的原理▲⑴哲學依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辯證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方法。⑵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⑶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⑷兩點論與重點論的關系:辯證法的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論,而不是均衡論;重點論是看到兩點中的重點,而不是一點論。我們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四、創新意識1.辯證的否定原理(原理):①辨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②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和聯系的環節;③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的是舊事物中積極合理的因素。(方法論):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2.樹立創新意識的哲學依據⑴辯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要樹立創新意識⑵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們要樹立創新意識:辯證法對現存在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3.創新的作用:▲▲①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②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③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④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注意: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①唯物辯證法主張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②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第五部分 歷史唯物主義(第四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第十一、十二課)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⑴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⑵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⑶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2.兩大基本規律的矛盾運動原理▲(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注意: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決定著社會的性質與面貌,決定著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⑴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⑵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社會發展規律的發現,使人類關于社會歷史的理論第一次真正成為科學。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①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②在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但這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它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4.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原理):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②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③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方法論):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注意:①群眾觀點基本內容: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②群眾路線基本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③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并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5.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①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一方面,價值觀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價值觀不同,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就不同;另一方面,價值觀影響著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②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價值觀不同,人們努力的方向、行為的態度、方式和結果也就不同。6.人生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奉獻原理▲①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奉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②人生的價值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兩個方面,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③評價一個人的價值,主要是看他的貢獻。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么。注意:價值、價值觀⑴價值: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指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⑵價值觀是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價值觀有正確和錯誤、先進與落后之分。不同的價值觀有不同的導向作用。7.如何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①必須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②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③要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④要把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特征。?注意:(1)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特征: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2)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主體性特征:①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②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對其價值的評價也會不同。③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就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就會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8.如何創造與實現人生價值的?▲▲⑴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只有在勞動中才能實現和證明自己的價值。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⑵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人的價值,只能在社會中實現。只有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在奉獻社會中實現自己的價值。⑶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觀條件):①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③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