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章 了解自己 增進健康第一節 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嘗試綜合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關注健康問題;全面理解健康的定義,并且認識到心理健康對個體健康的重要意義;學會調節情緒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二)過程與方法通過給自己健康打分認識到健康的定義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針對學生的情緒問題共同尋求解決辦法,學會保持愉快心情。(三)情感態度價值觀學會調控情緒的技能,關注心理健康;幫助別人保持愉快心情,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品質。教學重點和難點1.重點全面理解健康的定義,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嘗試綜合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認識到心理健康對健康的重要意義。2.難點學會調節情緒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以談話法為主學法指導分組討論法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師:各位同學,在人的一生中有著許多美好的追求,其中健康是首要的,是永恒的話題。那么什么是健康?你想知道自己的健康狀況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講授新課(1)給你的健康打分生:學生課堂上完成書上74—75頁的25道測試題師:強調注意事項:如實填寫、獨立完成、不要有心理負擔等。生:在做題的過程中,分析測試題的類型,思考健康包括哪幾個方面?師:在學生得出各自的分數之后,教師從測試題的具體內容中,討論總結出健康的三個方面: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由于此類型的測試題頗受學生歡迎,所以學生愿意積極地參與這個活動。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更好的理解了健康三方面的關系:相互影響。同時,學生也明確了自己在哪些方面表現的較好,哪些方面需要改善。這一點其實是學生做此測試題最受益的地方,可以指明自己今后在健康方面的努力方向。)(2)保持健康的方法生:針對健康的三個方面,說說相應的保持健康的方法。師:進行總結,給學生建立一個保持健康的總體印象,大致了解健康的生活不僅需要加強體育鍛煉,搞好個人衛生,還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積極向上的心態,同時還應當學會與人相處,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3)保持愉快的心情──探討調節不良情緒的方法師:青少年階段,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核心。為此我們應該學會調節不良情緒的方法。怎樣保持愉快的心情?你有什么高見?生:小組討論,將方法記錄在記錄本上,自由發言師:總結調節情緒的方法并歸類,大致包括轉移注意力,宣泄煩惱,自我安慰等。師:點評并糾正學生列舉的不合適的方法。如吸煙、飲酒、打架、暴飲暴食、成天打游戲、上網、亂敲公物、在教室內亂吼亂叫等。列舉更多的科學調適不良情緒的方法。如找朋友傾訴、寫日記、痛哭一場、參加體育運動、聽音樂、逛街、閱讀、郊游、看電影、暗示自己戰勝困難、保持樂觀的心態等等)反饋檢測1.下列哪項與社會適應能力無關( )A交朋友 B充足的睡眠C接受幫助 D尊重別人的權利2.下列最有利于提高身體健康水平的一項是( )A多吃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 B經常向朋友訴說煩惱C多去娛樂場所 D經常參加體育鍛煉3.下列選項中,屬于評價心理健康一項的是( )A我的體重在正常范圍 B我能原諒別人的缺點或錯誤C我的食欲很好 D我的身體很靈活4.下列能表明青年人心里不健康的一項是( )A朝氣蓬勃,情緒穩定 B喜怒無常,好吵好鬧C正視現實,接受現實 D自尊自重,心理平衡5.當你生氣、煩惱甚至感到焦慮、抑郁時,不應該( )A做點別的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B向自己的親人或知心朋友傾訴C向爸、媽發脾氣,來宣泄一下 D找一個理由自我安慰6.下列各項中,既能體現心理健康又能體現社會適應狀況的是( )A我的食欲很好 B我能原諒別人的缺點和錯誤C我早上起來感到身體很舒服D當我遇到挫折時,我會向我的朋友征求意見或尋求幫助7.下列各項中,哪一個人的健康狀況最理想( )A對人生悲觀失望,不存在任何幻想的小華B沒有生病,但精神萎靡不振的小菊C雖然沒錢,但樂于助人的小紅D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小明8.下列各項中,能調節青少年情緒、保持愉快心情的是( )A激烈的競爭 B煩惱時對著沙袋猛打C賭博 D吸煙9.下列關于健康的說法正確的是( )A沒病沒災就是健康B肌肉發達、強健有力就是健康C能吃能睡就是健康D健康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10.下列敘述中不利于健康的一項是( )A和諧運動,睡眠適度 B合理膳食,平衡營養C心情焦慮,精神抑郁 D熱愛生活,胸襟坦蕩課堂小結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課后作業評價并揭示自己家人或親友中間存在的健康狀況,結合所學知識和方法,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議。板書設計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一、什么是健康?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狀態二、保持愉快的心情轉移注意法、合理宣泄法、自我安慰法教后反思在教學的每個環節的設計中,都首先體現態度、價值、觀念和行為,進而培養學生的能力,以及知識的學習、生物學素養的培養。教學過程不是以學會本節課知識為本,而是以人為本,注意學生的興趣、過程、心理和動機,注意對學生的激勵,意在站在學生的角度,帶著學生走向教材,為學生的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