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課題 血液循環學科 生物 年級 初一 時長 1課時教學背景分析 初一學生對生物感興趣是教學的優勢,但不同于其他學科,不是努力就能學好的,需要較強的生活常識和操作能力,并且課本知識過于抽象,很難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抓住學生興趣是教學的關鍵,以興趣,生活的實例為出發點,完成生物學科的教學任務。教學目標 掌握成年人的血量、血型的種類,輸血的原則等知識教學方式與策略 教學中使用到的各類媒體素材、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師課后的教學反思、學生的反饋意見等教學活動設計 活動內容 活動意圖 時間分配 新課導入 一個正常成年人血量有多少? 明確教學主題,吸引學生興趣 1min 血量 通過問題引入知識點: 一次失血1200—1500毫升危及生命 一次失血800—1000毫升頭暈、心跳、眼發黑 一次失血小于400毫升2--3周得到補充而恢復 提出義務獻血,倡導健康成年人無償獻血 健康成年人每次獻血200~300毫升是不會影響健康的。 思考:在什么情況下傷者需要輸血——引出血型與輸血原則 如果一個人一次失血超過血液總量的30%(約1200毫升)以上,就會嚴重影響人的生命活動,甚至危及生命,此時就必須通過輸血進行搶救。 掌握血量知識點 并聯系生活實際義務獻血,增加學生對于社會的關懷。 4min 血型 血型的發現者——奧地利醫學家蘭德斯坦納 講解:紅細胞上有兩種特異的結構(凝集原), 在血清中有這種特異性結構的抗體(凝集素) 如果它與紅細胞上的特異結構相遇,就會產生凝集反應,給人輸血時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就會發生危險 。 思考:輸血前必須要做到是什么事情呢? 講解知識點:ABO血型以及安全的輸血原則 含有A型凝集原的紅細胞與抗A凝集素相遇或者含有B型凝集原的紅細胞與抗B凝集素相遇時,就會凝集成團,阻礙血液循環。 引出安全輸血關系表 把O型血成為萬能供血者 AB型血成為萬能受血者。 講解血型的測定方法,以實際例子引出輸血原則 5min板書設計 教學特色與反思 本節課以輸血和血型為研究對象,以模擬試驗、討論合作為研究方法,以科學史、無償獻血及輸血技術為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滲透點。通過科學史及輸血技術的學習,認同科學研究的艱辛和可持續性. 認同無償獻血的必要性。通過對血量的學習、討論和交流,認同無償獻血制度,引導學生關愛他人生命,樂于為挽救他人生命奉獻愛心的高尚情感.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科學史以及獻血有關內容的了解,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特別是獻血方面的有關報道和學生的討論,增強了學生珍愛生命,相互關愛的美好情感,初步樹立了健康的成年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感到有待改進的是,課時安排時間較緊,應作適當的取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