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12.2 感受器和感覺器官 教案教 學 目 標:1、描述耳的結構與功能2、說明視、聽、嗅、味覺及皮膚觸覺、溫度覺感受刺激的性質教 學 重 點:耳的結構與功能教 學 難 點:耳的結構課 前 準 備:掛圖、教具、模型、相關的資料課 時:1課時教師活動教 學 過 程學生活動引 入 新 課:板 書提出問題說明問題提出問題講解為主指導看書指導練習布置任務歸納總結設定疑問布置實驗指導實驗幫助分析耳與聽覺耳是聽覺器官,耳的結構也就主要表現出與接受聲音刺激相適應的特征。耳的結構包括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廊和外耳道。如果你用手掌托在耳廓后邊,就會感到前方傳來的聲音變得更大了,這說明耳廓有收集聲波的作用;如果你用手指掩住外耳道,則立即會覺得外邊傳來的聲音變小或聽不到了,這說明外耳道有傳送聲波的作用。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膚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體,腺體的分泌物和耳毛對外界灰塵等異物的進入有一定阻擋作用。中耳由鼓膜、鼓室和聽小骨組成。鼓膜在外耳道底部,是一個橢圓形的薄膜聲波使鼓膜產生振動。在鼓膜里面是一個腔,名為鼓室。鼓室內有三塊聽小骨——錘骨。砧骨、鐙骨,錘骨的一個小突起連接在鼓膜中心,鐙骨有一面連接到內耳,砧骨則連在錘骨和鐙骨之間,三塊聽小骨組成一條“聽骨鏈”,當聲波振動鼓膜后,就會進一步振動聽骨鏈,并經此將振動傳導到內耳。另外,鼓室還在內下方有一條小管與咽部相通,此管叫咽鼓管。咽鼓管通常是閉合的,當吞咽或打呵欠時就打開,使空氣能從咽部進入鼓室,這樣就會便鼓膜兩側的氣壓維持平衡,這也是鼓膜能正常振動的條件之一。內耳結構比較復雜,由一些骨質壁圍成的腔管組成,可分為耳蝸、前庭和半規管三部分。這三部分管腔里都充滿液體,相應的感受器就分布在一些位于管腔的膜質結構上。耳蝸含有聽覺感受器,當聲波引起的振動傳到內耳時,耳蝸聽覺感受器受振動刺激而產生神經沖動;前庭和半規管里則含有頭部位置變動的感受器,當頭部位置變動使這里的感受器受刺激時也產生沖動。耳蝸、前庭和半規管里的不同感受器產生的沖動會沿同一腦神經——位聽神經里的神經纖維傳入腦干,然后分別上傳至大腦皮層的不同中樞部位。由耳蝸聽覺感受器傳導的沖動,最后在大腦皮層聽覺中樞產生聽覺;由前庭和半規管中位置變動的感受器傳入的沖動,最終在大腦皮層相應部位產生頭部位置變動的感覺。所以,內耳兼有聽覺和感受位置變動的雙重功能。嗅覺與味覺當空氣中分布著某些有氣味物質的時候。我們用鼻吸氣就可能感到氣味的存在,這就是嗅覺。嗅覺感受器位于鼻腔頂壁,叫做嗅黏膜,這里的一些“嗅細胞”受到某些揮發性物質的刺激就會產生神經沖動,沖動沿嗅神經傳入大腦皮層而引起嗅覺。仔細辨別氣味時,我們往往會做出短促而頻繁的吸氣動作,而深吸氣時卻難以察覺到某些氣昧的存在。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嗅黏膜所在的位置只能接觸到經過鼻腔頂壁的回旋式氣流,短促而頻繁的吸氣才容易在這里引起氣流的回旋。當患感冒、鼻炎時,可能造成鼻腔通氣異常而使嗅覺功能產生障礙。人的嗅覺辨別能力因人而異,差別有時較大。有人甚至缺乏一般人具有的嗅覺能力。測定人的嗅覺能力,可以用能夠引起嗅覺的氣味物質的最低濃度來表示。如用人造麝香測定人的嗅覺時,每升空氣中5×10-6 mg的含量就能使人覺察到。另外,人的嗅覺也很容易產生適應。如果感受器持續受到某種刺激,其產生沖動的能力會隨刺激持續時間的延長而減弱,這叫做感受器的適應。例如,人初到有某種氣味的環境時,可能會明顯感到這里的氣味。但時間一長,這種感覺會越來越弱,最后就感覺不到這種氣味的存在了。當能夠溶解在唾液中的某些物質接觸舌面時。往往會使我們感覺到某種味道,這就是味覺。味覺感受能叫做味蕾,主要分布于舌的背面,特別是舌尖和側緣。用干凈的棉球把舌尖揩干后,隨即把幾粒食糖放上去,這時不會感到有甜味;若把糖粒溶在少量水里,將糖的溶液滴在舌尖上,則立即感到有甜味。味蕾分辨的味覺基本上有四種;酸、甜、苦、咸。分辨不同味道的味雷分布也不均勻。例如。舌尖上分辨甜味的味蕾較多,舌根部感受苦味的味蕾較多,舌兩側感受酸味的味蓄較多,而感受咸味的味蕾則較多分布在舌側面的前部。實際上,人的味覺感受要比上述四種豐富得多,原因是我們的口腔黏膜上還分布著大量其他性質的感受器,如觸覺、痛覺、溫度覺感受器等;特別是在品嘗味道時還往往有嗅覺參與進來。這就使我們產生多種復合的感覺,綜合地影響著我們對“味道”的感覺判斷。觸覺與溫度覺當我們身體的一定部位,特別是像手指、日唇舌尖、鼻尖等處與外界物體接觸時,都會不同程度地感覺到物體的存在,甚至可能對物體的形狀、硬度、光滑程度等情況做出一定判斷,這就是觸覺。觸覺感受器的分布和分辨本領如何?人們又怎樣來研究這些問題呢?觸覺敏感程度的測定實驗實驗證實。人體的唇、鼻尖、舌尖等處觸覺非常敏感,肢體的腹側面比相對應的背側面(如手心與手背)觸覺要敏感。顯然。這種敏感性的差別也反映了相應部位功能適應性方面的差別,敏感部位為大腦皮層提供信息的機會遠遠多于非敏感部位。當我們接觸的外界物體(也包括空氣和水)的溫度發生變化,使皮膚和黏膜的溫度也發生變化時,我們就會覺得“冷了’或“熱了”,這就是溫度覺。實驗證明,皮膚溫度感受器能夠感受使皮膚溫度發生變化的刺激:當刺激使皮膚溫度下降時,會感覺“冷”;當刺激使皮膚溫度升高時,則感覺到“溫”實驗還證明,皮膚的某些點對“冷”刺激敏感,而另一些點則對”溫”刺激敏感。這也說明,冷與溫的感受是分別由不同的感受器來引起的。感受冷刺激(皮膚溫度下降)的感受器,叫冷感受器感受溫刺激(皮膚溫度上升)的感受器,叫溫感受器。看圖認識結構看圖了解耳的基本組成。觀察并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看圖理解分組討論舉出其他的例子。練習說明看書、記憶分組練習分組實驗得出結果分析結果教學反思:板書設計第5節感受器和感覺器官一、耳與聽覺二、嗅覺與味覺三、觸覺與溫度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