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食物的消化 一、教學目標知識技能 1.描述食物在口腔中的變化。2.闡明消化的概念。過程方法 運用所學知識設計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實驗,并完成,培養學生設計實驗能力和動手能力。情感價值 通過小組實驗,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的實事求是的精神。二、教學重難點重點:消化的兩種方式:物理消化和化學消化。難點:消化的兩種方式:物理消化和化學消化。三、課時安排2課時四、教學過程(第1課時)(一)情境導入饅頭(米飯)是北方(南方)最普通的食品。將饅頭(米飯)放在口中,經過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與唾液的混合,你細細品嘗,會發現饅頭越嚼越甜。這是為什么呢?(二)學習新課一、探究竟?探究問題:唾液在饅頭消化過程中起什么作用?提出假設:根據生活常識,針對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利用身邊的實驗材料,參照小辭典和技能卡,每小組自行設計實驗。設計時,要注意設置對照,安排對比實驗。完成實驗:根據本組設計的實驗,選取相應的實驗材料,完成實驗。要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及時做記錄。得出結論:小組成員一起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如果結論與假設不相符,要仔細分析,找出原因,必要時可修改實驗方案,重新進行實驗。演示實驗:取兩只干凈試管,依次按下列步驟做實驗,認真觀察實驗現象。想一想,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對食物消化起什么作用?1.唾液2mL+饅頭塊→37℃水浴10min→冷卻→滴加碘液→攪碎2.唾液2mL+饅頭渣→37℃水浴10min→冷卻→滴加碘液提問:在饅頭的消化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什么因素?提問:用其他實驗材料取代饅頭做這個實驗行不行?參考答案:1.在饅頭的消化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唾液的消化作用。2.用面條、米飯做這個實驗也行。教師活動:消化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消化道的機械作用,把食物由大塊變成小塊,與消化液混合,并不斷地把食物向消化道的下端推送,這種消化方式叫做物理消化。另一種是由消化腺分泌消化液,通過消化液中的各種消化酶,分別將蛋白質、脂肪和淀粉等結構復雜的有機物加以分解,使之變成結構簡單能夠被吸收的營養物質,這種消化方式叫做化學消化。關于化學消化我們可以看一看課本上13頁的化學消化示意圖。教師活動:在消化過程中,這兩種方式的消化互相配合,同時進行。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式物理消化過程;口腔內有三對大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分解食物中的少量淀粉為麥芽糖,所以饅頭會越嚼越甜。這個變化過程是化學消化??谇恢械南窍澄锏拈_始,可以初步消化少量淀粉。二、探究竟?實驗教師活動: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牙齒的咀嚼屬于物理消化。那么牙齒對食物的消化有什么重要作用呢?牙齒的結構牙齒包括牙冠、牙頸、牙根三部分。牙齒的作用教師活動:牙齒是口腔內的重要器官,它對食物的消化有重要作用。食物被嚼碎,易與消化液接觸,被消化酶分解。如果“囫圇吞棗,食而不化”,食物咀嚼不充分,就會直接影響消化的進行。所以,吃東西要養成細嚼慢咽的習慣;青少年容易患齲齒,牙齒有病會影響咀嚼,加重胃腸負擔,引起消化不良。有人常用牙齒咬過硬的東西,把牙齒當成鉗子和起子使用,這樣容易損壞牙釉質,而牙釉質損傷后不能再生,所以要注意保護牙齒。如何預防齲齒?1.齲齒的形成如果口腔不潔,食物碎屑在細菌的作用下發酵,產生的酸性物質就會破壞牙釉質,導致齲齒。齲齒俗稱蟲牙、蛀牙。齲齒的形成過程:⑴齲齒部位先變成暗灰白色,再逐漸變成黃褐色和棕褐色。⑵牙釉質缺損,形成小齲洞,并逐漸向深處擴展。⑶齲洞達牙本質淺層時,對冷熱酸甜的刺激產生酸痛的感覺。⑷牙冠殘缺,對食物刺激感到劇烈疼痛。齲齒的預防預防齲齒,要避免口中長時間含食糖塊,要少吃粘牙的甜食,適量補氟,養成每天早晚認真刷牙的習慣。(第2課時)(一)情境導入我們首先回憶一下“每天吃的食物中有哪些營養物質?”提示學生回答出六大營養物質。(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維生素)2.講述:那么這些營養物質是不是都能直接被身體吸收呢?不是的。糖類、蛋白質、脂肪是大分子物質不能直接被我們的身體吸收,需要經過消化分解,成為小分子物質后才能被身體吸收利用。提問引出下文:他們是在哪里被消化的?是怎樣被消化的呢?(二)學習新課過渡:我們已經學過食物通過消化系統被消化的。提問:消化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呢?淀粉、蛋白質脂肪的消化起始于哪個器官?他們被消化成什么物質?大家觀察課本14頁的圖1-6,回答這兩個問題。請學生回答(參考: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谇恢杏醒例X、舌、唾液腺;咽;食道;胃中有胃腺;肝臟;胰腺;小腸;大腸等。淀粉的消化開始于口腔,蛋白質的消化開始于胃,脂肪的消化開始于小腸。 提問:胃是什么樣子?食物在胃中怎樣消化呢?講述:出示胃的結構掛圖,介紹胃的形態和結構特點。介紹食物在胃中是怎樣消化的。胃中初步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質。胃是蛋白質開始消化的部位。提問:大家想一想,經過從口腔到胃的過程,食物中的哪些物質被消化了?(部分淀粉、蛋白質)提問:通過上節課我們已經知道小腸是主要的消化器官。那么,營養物質是怎樣在小腸內消化的呢?結合課本講解食物在小腸內的消化。與學生一起總結三種營養物質的消化產物。(淀粉→麥芽糖→葡萄糖;蛋白質→氨基酸;脂肪→甘油和脂肪酸)提問:那么大腸有什么作用呢?講述:大腸是形成糞便的場所。(三)課堂小結 1. 消化系統組成消化道—— 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功能:容納、咀嚼、攪拌和運輸食物 唾液腺:分泌唾液,含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成麥芽糖肝臟:最大消化腺,右上腹部。分泌膽汁,不含消化酶,能促進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幫助脂肪進行消化。 消化腺 胰腺:左上腹部。分泌胰液,含多種消化酶。 胃腺:位于胃壁上。分泌胃液,含胃蛋白酶,促進蛋白質消化。 腸腺:位于腸壁上。分泌腸液,含多種消化酶。2.營養物質的消化五、板書設計一、消化的方式1.物理消化2.化學消化二、牙齒的結構和作用三、齲齒1.齲齒的形成2.齲齒的預防二 食物在胃腸內的消化1.組成消化系統的器官。唾液腺、牙齒、肝臟、胃、小腸、大腸2.三種主要營養物質的消化起始部位淀粉→口腔蛋白質→胃脂肪→小腸3.消化道中的主要酶及作用胃:胃蛋白酶→初步分解蛋白質小腸:含有能消化淀粉、麥芽糖、蛋白質、脂肪的多種消化酶和膽汁(膽汁不含消化酶,促進脂肪乳化加速脂肪的消化)→分解各種結構復雜的營養物質大腸:沒有消化酶,不進行消化,是糞便形成的場所。六、作業布置[完成本節《補充習題》七、教學反思從問題入手,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讓學生感受科學家的智慧和結晶,更有激情和興趣的投入到本課的學習。鞏固知識同時亦可激發學習興趣。師生互動,鼓勵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的興趣記錄匯報也訓練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