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節 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 一、教學目標知識技能 1.概述消化道吸收營養物質的過程。2.舉例說出營養物質是如何被人體利用的。過程方法 1.嘗試制作小腸壁結構的模型,體驗小腸的結構特點。2.使用顯微鏡觀察小腸絨毛結構。提高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情感價值 1.通過對小腸結構的觀察和功能的分析,逐步確立生物學“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基本觀點。2.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二、教學重難點難點:舉例說出營養物質是如何被人體利用的重點:制作小腸壁結構的模型,體驗小腸的結構特點。三、課時安排2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 今天早飯大家都吃了些什么?踴躍回答:牛奶、稀飯、油條、面包、拌黃瓜等。這些食物中都含有哪些營養物質?回答:蛋白質、糖類、維生素、脂肪、無機鹽、水那么,這些營養物質消化后怎樣被人體吸收和利用?(二)學習新課一、吸收的概念?吸收:在消化過程中,食物的營養成分通過消化道壁進入循環系統的過程。?過渡:消化道不同器官的吸收功能不同,下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表,找出最主要的吸收器官。?二、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消化道吸收功能?口腔、食道?基本沒有吸收功能?胃?吸收少量水、無機鹽和酒精?小腸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及大部分水、無機鹽和維生素?大腸 ?吸收少量的水、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過渡:從上表得知小腸可以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及大部分水、無機鹽和維生素,小腸的吸收功能最強,所以小腸是最主要的吸收器官。為什么小腸具有這么強的吸收功能呢?讓我們來看一看小腸的結構。?三、小腸的結構?探究竟:?1.取一段哺乳動物(或雞)的小腸,順腸管剪開腸壁,對照小腸的環形皺襞示意圖,找到小腸環形皺襞,注意皺襞是怎樣排列的。用手摸皺襞的表面有什么感覺??2.剪下一塊小腸壁,放入盛有清水的培養皿里,用放大鏡觀察,皺襞表面有什么??3.在顯微鏡下觀察人小腸壁切片,對照小腸絨毛模式圖,認識小腸絨毛的結構。?歸納總結:小腸有環形皺襞和小腸絨毛,增大了小腸的吸收面積。小腸絨毛內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都只有一層上皮細胞,物質很容易通過。所以,小腸是最主要的吸收器官。?過渡:通過消化系統消化和吸收的營養物質進入人體后是怎樣被利用的呢??板書:四、營養物質的利用?葡萄糖進入人體后,大部分在細胞內分解而釋放能量,供人體各種生命活動利用,多余的部分,貯存備用。氨基酸進入細胞后,被重新合成蛋白質,作為人體生長發育、組織更新的原料。甘油和脂肪酸被吸收到體內后,合成脂肪。過渡:消化系統具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如果消化系統出現病變有什么危害呢五、消化道疾病的危害?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只有被消化吸收后才能被人體利用。消化道疾病會影響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如腸炎病人,由于小腸運動過分增加,會引起腹瀉,吃進的食物不能徹底消化就被排出體外,即使已消化的營養物質也不能全被吸收。所以吃得再多,也不容易胖起來。反之,胃腸功能強的人,即使吃得食物并不多,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好,也易發胖。?糞便在大腸內存留時間過長,就變得干硬不易排出而引起便秘,會產生食欲減退和種種不舒服的感覺。經常便秘,易形成痔瘡。預防便秘應積極參加體育運動,多吃蔬菜和水果等含纖維素豐富的食物,多喝水,還要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三)課堂小結 1.營養物質的吸收 胃:吸收少量水、酒精小腸:大部分營養物質,主要吸收場所大腸:吸收少量的水、無機鹽、微生素1.消化系統對營養物質的吸收2. 小腸與消化吸收相適應的結構特點小腸的適應特點特點適應表現長度消化道中最長的一段增加消化和吸收的面積皺襞環形,在黏膜表面增加消化和吸收的面積小腸絨毛皺襞表面的細小突起,很薄,僅一層上皮細胞增加消化和吸收的面積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絨毛內,壁很薄,僅一層上皮細胞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有多種消化腺(液)小腸內壁有黏膜上皮凹陷形成的腸腺,分泌小腸液,進入小腸的消化液還有膽汁、胰液。有多種消化酶,利于食物的消化五、板書設計第三節??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一、吸收的概念?二、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三、小腸的結構?四、營養物質的利用?五、消化道疾病的危害?六、作業布置完成本節《課時練習》七、教學反思本節課以討論為主,在觀察實驗、模擬實驗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來組織和引導探究小腸的結構怎樣與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興趣很高,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學生參與了整個課堂的觀察、實驗,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人合作和交流。較好的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實驗探究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都相應得到加強,學會用模擬實驗解決科學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