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節 物質運輸的路線 一、教學目標知識技能 1.理解血液循環的概念,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2.闡述體循環和肺循環的基礎知識。.過程方法 1.通過探究體循環和肺循環途徑及血液成分變化情況,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2.通過探究淋巴的形成等內容,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對比、語言表達、合作學習的能力情感價值 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勇于探究的精神,實現自主性學習。二、教學重難點難點:,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重點:,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三、課時安排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同學們有沒有親身體驗過或見過在醫院“輸液”的情景?你能說一說護士在“輸液”過程中的具體操作步驟么?先消毒然后將輸液針扎入靜脈血管中。藥物是怎樣到達病造部位的呢?通過血液循環將藥物送達病灶部位。(二)學習新課一、 血液循環?提問:血液循環系統是由那些結構組成的?與心臟相連接的血管的名稱分別是什么?探究竟:完成課本第38頁圖中標志名稱1. 假如你是左心室(右心室)里的一滴血,離開心臟后,你會有怎樣的旅程?當你回到心臟時,你會進入哪個心房?左心室 ?動脈 ?毛細血管 ?靜脈 右心室 ?動脈 ?毛細血管 ?靜脈 學生總結:左心 主動 各級 全身毛 各級 上下腔 室 脈 動脈 細血管 靜脈 靜脈右心室 肺動脈 肺部毛細血管 肺靜脈 多媒體展示血液循環模式圖中其他結構的名稱。講述:圖中藍色表示靜脈血,紅色表示動脈血。動脈血是指含氧豐富、顏色鮮紅的血。靜脈血是指含氧較少、顏色暗紅的血。根據已有知識,你能用箭頭標出血流的方向么?血液循環的路線有幾條?兩條循環路徑分別是什么?想一想,動脈血和靜脈血在人體的什么部位發生轉變的?體循環和肺循環的意義是什么?血液在肺部由靜脈血轉變為動脈血。在全身毛細血管處由動脈血轉變為靜脈血。練習:血液循環的途徑有(體循環)和(肺循環)兩條。體循環是血液在(心臟)和(全身各組織器官)之間的循環。肺循環是血液在(心臟)和(肺)之間的循環。總結:體循環和肺循環獨立進行,在心臟處連通在一起,構成完整的血液循環途徑,保證了體內的物質運輸和交換,使人體的各項生理活動得以正常進行。二、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1.復習:人體內的氣體交換的過程動畫展示:肺泡里的氣體交換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 肺泡內的氣體交換 組織里的氣體交換教師講述:圖中含氧豐富,顏色鮮紅的血液是動脈血;含氧量少,顏色暗紅的血液是靜脈血。2.觀察思考討論:結合血液循環示意圖,思考:①對比血液流經肺循環和體循環后,分別有什么變化?②血液成分變化的部位分別在何處?體循環與肺循環的意義是什么?繪圖表示:根據討論所得,學生在練習本上的血液循環的示意圖上,用紅筆標注流動的動脈血,用藍筆標注流動的靜脈血,并注明血液成分的變化。教師強調:肺動脈里是來自組織里氣體交換后的血液含氧較少,二氧化碳豐富所以是靜脈血;肺靜脈里是經過肺泡里的氣體氣體交換后的血液含氧豐富所以流的是動脈血。(三)課堂小結血液循環起點途經血管終點物質交換血液轉變范圍共同點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全身毛細血管、上下腔靜脈右心房細胞得到氧氣和養料、并把二氧化碳等廢物交給血液動脈血變為靜脈血大循環,達到全身(包括肺部)同時進行,以心臟為交匯點互相連通,都以心臟為動力器官肺循環右心室肺動脈、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肺泡中的氧氣擴散到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擴散到肺泡靜脈血變為動脈血小循環,僅在胸腔五、板書設計第3節 物質運輸的途徑1.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全身毛細血管網→上、下腔靜脈→右心房。血液從動脈血轉變為靜脈血。2.肺循環的過程: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血液從靜脈血轉變為動脈血。 六、作業布置完成本節《課時練習》七、教學反思從生活非常熟悉的“打針”場景,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入課題。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礎展開教學,提出問題,又在課尾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充分體現“知識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解釋生活“的教學理念。本節課知識抽象,直觀教具少,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復習、看視頻、觀察、思考、討論、繪圖、比較等活動,用多種形式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