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鳥的生殖和發育》教案【教學目標】 “動物的生殖和發育”是生物課程標準中十大主題的一個二級主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明確生命的延續要通過生殖發育來實現,明確鳥類和我們人類之間的關系,懂得關愛鳥類、保護自然的重要意義。所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整個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我確定本節課的三維目標如下:(一)知識目標1.說出鳥卵適于在陸地上發育的結構特點;2.描述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二)能力目標1.通過設計實驗方案,培養創新能力;2.通過觀察、分析、合作討論,培養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提高探究水平;3.通過表達交流,增強競爭意識,培養歸納總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觀看錄像,關注鳥類與人類的和諧發展,滲透愛護鳥類、保護自然的情感教育;2.通過閱讀“科學·技術·社會”內容或組織參觀家禽養殖廠活動,認同學習生物科學知識、掌握先進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從而培養愛科學、學科學的態度。3.通過設計實驗方案探究鳥卵的結構特點,親身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教學難點:設計實驗,探究鳥卵適于在陸地上發育的結構特點。【課前準備】教師準備:錄像資料(群鳥聚會奇觀)、多媒體課件(鳥類繁殖過程圖片、雞卵結構圖等)收集資料、探究用具(培養皿、放大鏡、解剖剪、針、鑷子、帶針頭的針管、溫水、受精的雞蛋)。學生準備:每組3個雞蛋、收集與鳥類生殖有關的資料、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準備小實驗(用醋酸浸泡雞蛋)、預習新課內容。【課時分配】:1課時【教學設計思路】 鳥是同學們比較喜歡、比較熟悉的動物,但對于鳥類的生殖和發育的知識,我想學生們也只是一知半解,還不能上升到理論上來,特別是鳥卵適于在陸地上發育的結構特點,比較抽象,也是本節課的難點。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照本宣科,簡單的說教,很難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基于這種事實,我在教學中,首先播放一段精彩的《遷移的鳥》的一段音樂視頻,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共鳴,并借此對學生進行愛鳥護鳥、保護自然的情感教育,同時導入新課。 展示與鳥類生殖和發育有關的圖片,形象、逼真,增加感性認識,激發興趣,增強求知欲,再結合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日常生活實例,巧妙地設置問題,讓學生動眼去觀察、動腦去思考、動口去研究,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這樣的處理,使重點內容很容易得到解決。 產卵是鳥類繁殖的一種行為,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鳥卵為什么可以在陸地上發育的道理,我給學生準備了探究實驗的用具,讓他們利用雞蛋作為實驗材料,以小組為單位,親自動手操作、設計實驗,從內心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明確鳥卵的結構特點,并討論推測各結構的功能。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通過比較鳥卵和青蛙卵的結構、比較鳥類和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方式,從而明確鳥卵適于在陸地上發育的結構特點,并滲透生物的生殖發育是由水生向陸生過渡這一進化觀點,使難點內容不攻而破,而且使知識得到升華,為后面學習生物的進化做了很好的鋪墊。【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教師在課前5分鐘播放有關“遷徙的鳥”的音樂視頻,時間為7分鐘。師:鳥類有遷徙的行為,它們每年從北方飛到南方過冬,那它們還回來嗎?生:它們還會飛回來的。師:正如你們所說的,大部分鳥類每年的春天都要飛回來繁衍后代,來維系種族的延續。那么鳥類究竟有哪些繁殖行為呢?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鳥類的生殖和發育。(導入新課,板書課題)(二)探究新知1、鳥類的生殖和發育師:鳥類有哪些繁殖行為呢?課前同學們已經搜集了一些與鳥類有關的生殖行為,誰來展示一下呢?生1:母雞孵卵,屬于繁殖行為。生2:鳥類的唱歌和跳舞,燕子筑巢。生3:鳥類曲調多變的鳴囀,飛行中表演一些特技。生4:斑鳩鳥“筑巢”、“幼鳥出殼”、“幼鳥成長”三副圖片。教師適時給予相應的評價,鼓勵學生。師:剛才同學們為我們展示了一些鳥類的行為,那誰來說一下這都是鳥類繁殖行為中的哪些行為呢?生1:孔雀開屏——求偶行為師:對,孔雀正在求偶,還有哪幅圖展示的是鳥的求偶行為呢?生2:丹頂鶴跳舞。師:孔雀靠展示自己華麗的羽毛來求偶,而丹頂鶴卻靠優美的舞姿來招引雌性,那就是說不同的鳥類求偶的方式不一樣,你還知道有哪些求偶方式呢?生3:有些鳥在巢穴周圍向外拋扔飾物,啄木鳥用喙急促地敲擊空心樹干所發出的聲音來求偶。生4:杜鵑的晨夜鳴叫,貓頭鷹凄慘的悲嗚,還有野鴨在水上做出各種姿勢把水花濺起很高。師:有一種叫做紅尾伯勞的鳥,它求偶的方式也比較特殊:雄鳥常做搖頭擺尾及“鞠躬”等姿勢,而雌鳥則下垂雙翅,做快速抖動,展開尾羽,然后雙方以喙相互摩擦。師:織布鳥是在織布嗎?生:不是,在筑巢。師:鳥巢并不是鳥的家,對于大多數鳥類來說,鳥巢只是它們在繁殖時期為容納所產的卵而建造的臨時建筑,只供當年繁殖一窩雛鳥之用。只有少數鳥種一年四季都棲息在巢窩里,這種鳥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首先是留鳥,其次必須是多年配偶的鳥類,第三它們巢窩的材料必須是經久耐用的。生:老師,我明白了,在冬天的時候我們經常看到高高的樹杈上有喜鵲窩,但卻看不到有喜鵲住,就是因為冬季不是喜鵲繁殖的季節。師:你說的對。老師要補充的是:不同的鳥筑的巢形狀、大小、質地都不同,但都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氣力來完成,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鳥類的勞動成果,不破壞鳥巢,甚至還可以幫助鳥類來搭建人工鳥巢。生:(表示贊同)師:這對翠鳥在做什么?生:正在交配。生:這只鴿子正在產卵或孵卵。師:多數鳥的卵都是橢圓形和卵圓形的,因為這種卵在巢內所占的空間面積小。一頭鈍圓,一頭尖小,便于在巢內集中,利于孵化。師:這只大鳥正在給小鳥喂食,是什么行為?生:是育雛行為。師:(出示圖片:早成鳥雛鳥、晚成鳥雛鳥)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兩種雛鳥有什么不同?生:剛孵出的小雞身體已經充分發育,身體有羽毛,眼睛也已睜開,能行走,是早成鳥雛鳥;而剛孵出的這只小鳥尚未發育充分,體表沒有羽毛,眼睛還沒有睜開,不能獨立生活,是晚成鳥雛鳥。師:(補充)一般雞類、雁類和鶴類是早成鳥雛鳥,而鴿類、鷹類和雀類是晚成鳥雛鳥。通過學習,同學們對鳥的生殖和發育有了初步的認識,下面讓我們來重溫幾個動態畫面(鳥類筑巢、求偶、交配、產卵、育雛的動態畫面,加深印象,增進記憶)誰來歸納總結鳥類生殖和發育的過程?生: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產卵、孵卵和育雛。師:(板書)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希望同學們能把它描述出來。下面請同學們看這幅圖片(課件出示鳥破殼的圖片),鳥兒經過一番辛苦復雜的勞作,卵殼破裂,雛鳥終于誕生了,你不覺得神奇?一只小小的鳥卵竟然會孕育出一個新的生命,請同學們自己動手、動腦來揭開這個謎。下面我們就以雞卵為例來探究鳥卵的結構和功能(導入本節課的第二個內容:鳥卵的結構和功能,并板書)2、鳥卵的結構和功能師:請同學們參考教材提供的方法和步驟,利用教師提供的器具和自己準備的雞蛋,來解剖雞卵,并分析、推測每一個結構的功能。在使用剪刀操作時,應注意安全,不要劃破手。學生依據教材提供的實驗步驟,小組分工合作,動手解剖雞卵,邊解剖邊觀察邊思考,并將解剖好的雞卵輕輕倒入培養皿中。教師巡視指導,參與到個別小組的活動中。師:(用課件展示放大的雞卵結構圖,讓學生把實物與圖片相對照,進一步觀察各部分結構)請同學們看屏幕,分別說出各結構名稱(分步出示結構)。生:最外層是卵殼、里面比較薄的膜是卵殼膜、小空腔是氣室、白色的部分是卵白。生:中間黃的部分是卵黃、卵黃外面的膜是卵黃膜、卵黃上的小白點為胚盤、卵黃兩端的帶狀結構是系帶。師:其實卵殼膜有兩層:外層卵殼膜和內層卵殼膜。輕輕除去殼膜后,會看到緊貼在卵殼內面的一層就是外層卵殼膜。對于內層卵殼膜,如果雞蛋比較新鮮就很難看到;如果是陳舊的雞蛋,水分蒸發了一部分,所以在鈍端、氣室的下面就容易看到。沒看到內層卵殼膜的同學,課后你可以把雞蛋在室溫下放置一段時間再解剖觀察。另外有些同學在解剖時比較草率,很容易將外層卵殼膜連同卵殼一起除去,這樣就觀察不到外層卵殼膜了。為了讓同學們更清楚地觀察到外層卵殼膜,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在課前做了一個小實驗,下面就讓他們把實驗過程和方法向大家介紹一下。生:(課外活動小組代表)我們把雞蛋放在醋酸中浸泡,發現蛋殼逐漸變軟,最后完全被醋酸溶解掉了,請同學們觀察(出示用醋酸浸泡過的雞蛋),這就是外層卵殼膜。師:卵殼、卵殼膜、卵白、卵黃各有什么功能?你用什么方法證明卵殼的作用?生:卵殼、卵殼膜有保護作用,卵白、卵黃給胚胎提供營養物質,卵白還可以提供水分。師:能用什么方法證明卵殼的作用?生:我們用手掌握雞蛋和用手指捏,蛋殼都沒有破裂,證明蛋殼很硬、很堅固,有保護作用。師:胚盤有什么特點?生:胚盤的里面含有細胞核,可能與遺傳有關。師:它是構成卵細胞的重要結構,胚胎的形成就從這里開始,將來發育成雛雞。生:是不是所有的雞蛋將來都能發育成雛雞呢?生:不是,應該是受精的卵才能發育成雛雞。師:對,那么你們知道什么樣的卵才是受精卵呢?師:這是我給同學們準備的一個已經受精的雞蛋,把它與未受精的雞蛋比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用視頻臺展示去掉蛋殼的兩個胚盤大小不同的雞蛋)生:受精的雞蛋胚盤大,而且顏色比較深。師:你們手里的雞蛋,一般都來源于養雞廠,因為那里沒有公雞,所以都是未受精卵。從外觀上區分,一般通過照蛋燈來識別,蛋中如果有不透光的黑色斑點,則是受精的卵,不透光的斑點就是胚胎發育的部位。那么是不是受精的卵就一定能發育成雛雞呢?需要什么條件?小組討論、分析。生:雞蛋里有供胚胎發育的營養物質和水分,需要給它提供適宜的溫度。師:胚胎的發育還需要氧氣,可是卵的最外面是卵殼,氧氣從哪里來呢?生:氣室可以提供一定的氧氣。生:氣室里面的氧很少,會很快用完,我們小組認為氧氣可能是通過蛋殼進去的。師:我們先不忙著下結論,請同學們根據老師提供的解剖剪、鑷子、針、放大鏡、針管、針頭、溫水等物品,各小組設計實驗方案,進一步探究蛋殼的結構特點。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動手操作,觀察實驗現象。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歸納總結,表達交流。生1:我們的實驗方案是:先用針將蛋殼扎一個小眼,再用帶針管的針頭插入小眼,然后緩緩地向蛋殼內打氣,過一會,我們發現蛋殼表面有小水珠出現,這表明蛋殼上有小孔,空氣可以進出。生2:我們的方案很簡單:把雞蛋放入溫水中,發現有小氣泡冒出,說明蛋殼上有小孔。生3:我們直接用放大鏡觀察,就可以看到蛋殼上有小孔。師:蛋殼很硬,不僅有保護內部結構的作用,而且還透氣,可以供胚胎發育進行氣體交換。通過觀察我們知道鳥卵的結構很復雜,那么與青蛙的卵比較,鳥卵有什么特點適合在陸地上發育呢?鳥類和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方式又有什么異同呢?生:鳥卵個體大,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和水分,外面有堅硬的卵殼保護,所以適合在陸地上發育。生:鳥類能筑巢,卵在巢內孵化,還能育雛,這樣就提高了鳥類對陸地環境的適應能力。生:鳥類和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方式比較,相同的是:(1)都是卵生(2)都是有性生殖。不同點:兩棲動物是體外受精、水中發育、發育經過變態;而鳥類是體內受精,受精卵經過孵化在陸地上發育成雛鳥、發育不經過變態過程。師:想想哺乳動物的生殖和發育方式又是怎樣的?生:胎生哺乳。[來源:學|科|網Z|X|X|K]師:鳥類的生殖和發育都脫離了水環境的限制,所以鳥類的生殖和發育方式都比兩棲動物高等復雜,更適合在陸地上生活。(三)課堂小結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生:暢所欲言談收獲。師:(總結升華)同學們都有很多的收獲:能描述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還能說出鳥卵有哪些特點適合在陸地上發育,同時通過比較我們還知道,生物的生殖和發育是由水生向陸生過渡,這是生物進化的一個規律,關于進化的知識我們以后再學習。(四)反饋練習、鞏固強化師:鳥類的生殖和發育過程一般包括哪些行為?還有其它的行為嗎?是不是所有的鳥都有這些行為呢?生:有,雌雄兩性的識別,占領巢區等。生:有些鳥不會筑巢、孵卵和育雛,如杜鵑等。展示小資料:杜鵑──“鳥類的黑手黨”。(閱讀資料:大致內容是:杜鵑不愧為是動物界的騙賊之魁首,既狡詐又狠毒,小小的東西將所有的刁鉆不仁集于一身,讓鶯、畫眉、山雀等鳥類忍氣吞聲、飽受其害。當其它鳥類正以愛心呵護、養育自己的幼雛時,它們卻在預謀實施陰險惡毒的計劃。杜鵑不會筑巢、更不會孵卵和育雛,而是用“托養”的辦法傳種接代。它將自己的卵產在其它鳥的巢穴中,或是趁巢主出去覓食的間隙,將已產好的卵銜進來,為了迷惑巢主,它還會將人家正在孕育的一枚卵取走,餓了就吃掉,不餓便搗毀。因卵的顏色形狀十分接近,巢主根本不會察覺,陰狠的毒計總是環環相扣,步步依連。杜鵑的幼雛總是比巢主的提早破殼,這些剛能呼吸的小東西就秉承自己母親的兇殘,為了避免其它的幼雛出世后與自己爭奪食物,趁著“養父母”不在時,使出全身僅有的一點力氣,顫巍巍地將其它的卵擠出巢外,摔個粉碎。僥幸的幸存者也無法與杜鵑的幼鳥競爭,因為它們個頭大,生長速度快,長出絨毛后它們的個頭就已經超過了“養父母”了,可憐的“養父母”還不辭辛苦地去尋找食物,喂養這個與自己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寄生蟲”,幾乎耗盡了體能。在寄養期間,幼小的杜鵑的母親還會不時前去探望,當然不是專程表示感謝,相反,它們只要發現自己的卵沒有孵化或是不見蹤影,它們立刻勃然大怒,不僅破壞寄養巢穴,連巢主周圍的同類的身家也一同遭殃…)[來源拓展作業:閱讀“科學·技術·社會”內容,體會學習生物學知識和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從而培養愛科學、學科學的態度。[【板書設計】來 ]鳥的生殖和發育鳥的生殖與發育1、過程:求偶、交配、筑巢、產卵、孵卵、育雛 2、鳥的發育:受精卵→雛鳥→成鳥鳥卵的結構 【教學反思】依據課前的教學設想,成功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如下:1.播放錄像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時利用這段錄象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非常自然,而且效果很好。2.學生的課前準備很好,能做到認真預習教材,收集到的資料也很有價值,象斑鳩繁殖過程的一組圖片資料,用在課堂上,不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拓展了的思維。3.課堂上,能采用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很強,提出的問題有深度,能積極地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大膽創新,歸納總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有所提高。4.課堂上,每一個結論的得出,都不是老師直接傳授給學生的,而是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去觀察、分析、思索,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通過合作探究解決問題,不僅獲得了問題的結論。本節課我感觸最深的是:要想上好一節課,必須花費一定的功夫去準備,包括準備探究的材料、查閱資料、收集資料、研究教材,并能預見課上可能出現的問題等,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上才會游刃有余。本節課存在的不足:1.時間安排的不太合理,前松后緊,所以在探究鳥卵的結構時,時間不夠充分。2.個別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知識的能力,課前的搜集任務沒有很好地完成,應付了事,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加強培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