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肥鄉區常耳寨中學2016-2017學年第二學期 7 年級 生物 備課組備課教師使用教師授課時間2017年 月 日課時1課題12.2感受器和感覺器官課型新授教學目標1)知道耳的結構與各部分功能,學會自主學習 2)會描述聽覺的形成過程,學會總結歸納重點耳的結構與功能 視覺的形成與近視、遠視的矯正原理 嗅覺與味覺感受刺激的性質與感受器的位置 觸覺敏感性與感受器分布特征的關系;皮膚溫度覺器適宜感受刺激的性質難點視覺的形成與近視、遠視的矯正原理教學用具教學環節說 明二次備課復習神經系統結構?新課導入課 程 講 授一、耳的結構與功能 教師出示課件上的耳的結構的掛圖,讓學生自主看書學習,找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并記錄下來。學生看書過程中,教師巡視,督促學生把問題記下來。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助學習,讓學生的問題得到很快地解決,這比老師的講答好得多。因為學生天生喜歡與同齡人在一起玩耍、游戲,比較看重同伴的影響和作用,同學齡人之間)的影響要大于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學生在一起互相學習,之間(或同相互解答問題,會感覺到很有勁、很有趣。在互助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合作共事,學會了虛心請教,學會了取長補短,這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教師用鼠標點擊課件“耳的結構”中的各個結構,課件隨即對所指結構突出顯示出來,讓學生說出結構名稱及功能,學生答對一個,課件即顯示出正確的答案,如學生沒有答對,教師要督促學生查找書上的相關內容,然后再繼續下去,對學生在自主學習、互助學習中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即使進行鞏固。學生認真觀察并作出不同正確率的回答。 動手實踐 請你們快速組裝耳模型,比一比哪一組裝的最快、最準確!分組完成組裝游戲(如果沒有事件分組的話可讓學生到前臺組裝并向學生展示),確立耳的立體結構,為聽覺的形成打基礎。喜歡游戲是孩子的天性。適時創設“游戲”這一環節,會激發學生極大的學習熱情,同時可調節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并讓學生在熟悉耳的各部分的結構。 然后讓學生根據模型說出各部分結構的功能。在講述外耳廓的功能時,可以加一個小活動,請同學們用手掌托在耳廓后邊有什么感覺?生答前方傳來的聲音變得更大了,進而說明耳廓有收集聲波的作用。然后讓學生用手指堵住外耳道,會立即覺得外邊傳來的聲音變小或聽不到了,說明外耳道有傳送聲波的作用。 二、聽覺的形成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復習以下知識: 刺激→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光線→眼→視覺神經→視覺中樞(位于大腦皮層)→形成視覺 然后學生分組歸納總結出: 外界聲波→( 耳廓 ) →( 外耳道 ) →鼓膜→( 錘骨 ) →( 砧骨) →( 鐙骨 ) →( 耳蝸 )內有聽覺感受器→( 位聽神經) →聽覺中樞,形成聽覺。 然后課件展示聽覺的形成、讓學生總結出聽覺的形成過程,也可再用模型演示。 三、耳的衛生保健 由某位名人的耳聾經歷引出耳的衛生保健,并向學生及時進行情感教育,讓他們體會殘疾人的困難,學會關愛別人。 四、嗅覺與味覺 當空氣中分布著某些有氣味物質的時候。我們用鼻吸氣就可能感到氣味的存在,這就是嗅覺。嗅覺感受器位于鼻腔頂壁,叫做嗅黏膜,這里的一些“嗅細胞”受到某些揮發性物質的刺激就會產生神經沖動,沖動沿嗅神經傳入大腦皮層而引起嗅覺。 仔細辨別氣味時,我們往往會做出短促而頻繁的吸氣動作,而深吸氣時卻難以 察覺到某些氣昧的存在。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嗅黏膜所在的位置只能接觸到經過鼻腔頂壁的回旋式氣流,短促而頻繁的吸氣才容 易在這里引起氣流的回旋。當患感冒、鼻炎時,可能造成鼻腔通氣異常而使嗅覺功能產生障礙。 人的嗅覺辨別能力因人而異,差別有時較大。有人甚至缺乏一般人具有的嗅覺 能力。測定人的嗅覺能力,可以用能夠引起嗅覺的氣味物質的最低濃度來表示。如 用人造麝香測定人的嗅覺時,每升空氣中5×10 -6 mg的含量就能使人覺察到。 另外,人的嗅覺也很容易產生適應。如果感受器持續受到某種刺激,其產生沖 動的能力會隨刺激持續時間的延長而減弱,這叫做感受器的適應。例如,人初到有某種氣味的環境時,可能會明顯感到這里的氣味。但時間一長,這種感覺會越來越弱,最后就感覺不到這種氣味的存在了。當能夠溶解在唾液中的某些物質接觸舌面時。往往會使我們感覺到某種味道,這就是味覺。味覺感受能叫做味蕾,主要分布于舌的背面,特別是舌尖和側緣。用干凈的棉球把舌尖揩干后,隨即把幾粒食糖放上去,這時不會感到有甜味;若把糖粒溶在少量水里,將糖的溶液滴在舌尖上,則立即感到有甜味。 味蕾分辨的味覺基本上有四種;酸、甜、苦、咸。分辨不同味道的味雷分布也 不均勻。例如。舌尖上分辨甜味的味蕾較多,舌根部感受苦味的味蕾較多,舌兩側 感受酸味的味蓄較多,而感受咸味的味蕾則較多分布在舌側面的前部。 實際上,人的味覺感受要比上述四種豐富得多,原因是我們的口腔黏膜上還分 布著大量其他性質的感受器,如觸覺、痛覺、溫度覺感受器等;特別是在品嘗味道 時還往往有嗅覺參與進來。這就使我們產生多種復合的感覺,綜合地影響著我們對 “味道”的感覺判斷。 五、觸覺與溫度覺 當我們身體的一定部位,特別是像手指、日唇舌尖、鼻尖等處與外界物體接觸時,都會不同程度地感覺到物體的存在,甚至可能對物體的形狀、硬度、光滑程度等情況做出一定判斷,這就是觸覺。觸覺感受器的分布和分辨本領如何?人們又怎樣來研究這些問題呢? 觸覺敏感程度的測定實驗 實驗證實。人體的唇、鼻尖、舌尖等處觸覺非常敏感,肢體的腹側面比相對應 的背側面(如手心與手背)觸覺要敏感。顯然。這種敏感性的差別也反映了相應部位功能適應性方面的差別,敏感部位為大腦皮層提供信息的機會遠遠多于非敏感部位。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作業布置課后思考練習板書第5節感受器和感覺器官 一、耳與聽覺 二、嗅覺與味覺 三、觸覺與溫度覺課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