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節 人體的免疫防線(第2課時)一、教學目標通過閱讀文本、觀看課件、觀察圖片,進行資料分析,能夠說出免疫對于人體抵御病原體侵害的意義。通過閱讀文本、觀看課件、觀察圖片,能夠說出計劃免疫的概念,說明計劃免疫的意義。二、教學重點說出免疫以及計劃免疫的意義三、教學難點[說出免疫以及計劃免疫的意義四、教學過程(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1.免疫分為哪兩類?2.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的區別?師、生共同總結兩者的區別(出示幻燈)。師生總結:非特異性免疫是生來就有的,它們不是只針對某一類特定的抗原,而是對多種抗原都有防御作用。特異性免疫是出生以后才產生的,它通常只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二)免疫的意義提問:什么是免疫,免疫有什么功能?教師邊出示幻燈片邊講解:免疫是人體的一種生理功能,是機體一種重要的防衛功能。人體依靠這種功能識別“自己”和非己成分,從而排斥和破壞進入人體內的抗原物質,如病原體等,以便維持人體內部環境的平衡和穩定。多少年來,免疫的概念通常是同對傳染病的抵抗力緊密相連的,因此,長期以來,免疫學在傳染病的防治上起了巨大的作用,控制以至消滅了某些傳染病。例如1980年5月第33次世界衛生大會莊嚴宣告:全世界已消滅天花。近年來隨著免疫學的飛躍發展,免疫的概念遠遠超出了抗感染的范疇,例如移植免疫、腫瘤免疫,而免疫學已發展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出示思考題:1.人類在許許多多病菌、病毒存在的環境中為什么能健康地生活?2.人體內的細胞在不斷衰老、死亡、又不斷產生新的細胞,為什么人體內不覺得新細胞過剩或死細胞堆積呢?3.為什么老年人或應用免疫抑制劑的人腫瘤發病率較高?教師用投影儀出示人體免疫功能表解。教師講解:當免疫功能正常時,對人體有利;當這些功能異常時,可使人體出現局部性或全身性的免疫病理損傷、甚至死亡。例如免疫監視功能缺乏或過低經常被認為是老年人腫瘤發病率較高的原因之一。(三)計劃免疫學生閱讀課本P50資料分析,了解詹納給孩子接種牛痘的故事,提問:1.人類征服天花病毒的過程中,你獲得了什么啟示?2.詹納兩次給孩子接種,這兩次接種有什么區別?教師提問:同學們進行過預防接種嗎?都注射過哪些預防針?學生回答:乙肝疫苗、流腦疫苗。出示自己的預防接種卡,調查自己的預防接種情況。教師引出計劃免疫的概念計劃免疫:有計劃地進行預防接種。例如: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我國是乙肝流行區,為控制和消除乙肝,國家衛生部決定從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國推行乙肝疫苗接種。接種對象:學齡前兒童和其他易感人群;接種劑量:10微克三針免疫接種。接種程序: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接種第一針,間隔1個月后接種第二針,再間隔6個月接種三針。對其他兒童或成年人,接種第一針為起始時間。為了保護兒童的健康成長,兒童從剛出生即開始進行預防接種,例如:四苗防“六病”。教師出示四苗防“六病”表解: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計劃免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到1991年止,我國已實現以縣為單位,兒童計劃免疫率達到85%。計劃免疫的目的和意義:是預防傳染病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手段,可以達到控制和消滅傳染病的目的,也是貫徹以“預防為主”的主要措施,對于保護兒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質、造福子孫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生小結:師、生共同復習免疫的概念和功能,計劃免疫的概念及目的和意義。學習免疫知識,了解自我保健道理,對提高鍛煉身體的自覺性,增強自身抵抗力,預防疾病,都具有重要作用。(四)關注癌癥的危害癌癥是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究竟什么是癌癥,通過什么方法可以預防和治療癌癥呢?教師活動: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52癌癥的危害內容,播放癌癥相關視頻及課件,提出疑問:1.癌癥的發生都與什么有關呢?2.癌細胞是怎樣產生的呢?3.日常生活中哪些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癌癥的發生呢?學生活動:根據課本及老師提供的資料了解癌癥的危害,并依據自己對癌癥的認識回答老師問題,形成對癌癥的基本認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