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六年級科學下學期第一單元知識點總結班級: 姓名: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厚(凸起)、邊緣薄。只要具有放大鏡片透明、中間較厚的結構(比如加滿水后的燒杯、燒瓶等),就具有同樣的(放大)功能。4、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和(鏡片的直徑)沒有關系,和(鏡片的凸度)有關。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最大。5、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如通過(放大鏡)能觀察到更多關于昆蟲的細節:蠅的(復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內側);蝴蝶翅膀上布滿的彩色小鱗片是(扁平的細毛)。6、科學研究表明昆蟲頭上的(觸角)就是它們的(“鼻子”),能分辨各種氣味,比人的鼻子靈敏得多。7、(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如食鹽、白糖等。8、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9、(顯微鏡)的發明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大飛躍,把人類帶入了一個(微觀世界)。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10、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顯微鏡),發現了(微生物)。11、洋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12、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最早在顯微鏡下發現了生物的(細胞)結構。13、生物細胞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生物)的細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細胞也是不同的。14、一切生物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結構單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單位)。15、(細胞學說的建立)被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16、用(顯微鏡)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17、在水中生活著很多形態各異的(微生物),如草履蟲、變形蟲等。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構造和功能),以適應周圍的環境。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對環境有一定的需求、對外界的刺激有反應、能繁殖等。20、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顯微鏡發現細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降生物(3)利用微生物釀酒、發面、制作醬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處理垃圾和污水。21.顯微鏡的正確使用方法:1.一只手握住鏡臂,另一只手托著鏡座,將顯微鏡向著光擺放在平坦的桌面上;2.轉動轉換器,將低倍物鏡轉到鏡簡下;3.調節載物臺下的反光鏡,從目鏡往下看,能看見一個亮的光圈;4.調節粗準焦螺旋將鏡簡抬起,使低倍物鏡離載物臺大約2~3厘米。將想觀察的標本的載玻片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夾住,要使標本恰好在載物臺通光孔的中央;5.調節準焦螺旋,降低鏡簡,使低倍物鏡恰好在載玻片的上面;6.從目鏡往下看,調整準焦螺旋,將鏡筒慢慢地抬升到標本出現在視野里為止,調整光線使你能盡可能地看清標本;7.慢慢移動載玻片,觀察標本的各個部分,注意移動的方向和從目鏡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