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節輸送血液的泵——心臟(第二課時)血液循環教學設計教材分析:血液循環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四章第三節《輸送血液的泵—心臟》第二課時的內容, 本課時是在學習了血液、血管、心臟等知識之后學習內容,講述人體血液循環的相關知識,人體需要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必須及時運來,并把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運走,人體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而這些都必須通過血液循環來實現。因此本節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點、難點和核心。教材中用整頁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體血液循環模式圖,學生能否讀懂這幅圖,標志著是否掌握了本節知識。本課時主要通過學生觀察與思考,讓學生能夠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在血液循環中,血液成分發生的變化;找出體循環和肺循環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有什么意義;學會區分動脈血和靜脈血,則解決了本節知識的重點與難點。 學生分析學生通過血液、血管、心臟的學習,對血液循環的基礎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對血液循環的途徑以及在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發生了什么變化很不了解,而且血液循環途徑這一內容相對來說比較枯燥,初一的學生活潑好動,不喜歡老師空洞的說教,因此在教學過程的設計與安排上,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去感知去學習血液循環知識,從而使學生對這一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 概述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2. 區分動脈血和靜脈血。3. 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環途徑中發生地變化技能目標:1.通過組織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探究能力;2.通過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3.通過多媒體的輔助,訓練學生細致觀察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通過學習有關知識, 認識到生命的奇妙,樹立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2、引導學生熱愛科學,建立科學的價值觀。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血液循環的過程。教學難點:1、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及其相互協同的關系,2、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課前準備1.教學課件 視頻 2、導學案 3、卡片、小磁鐵教學方法:問題導學法,合作探究法,直觀教學法,小組討論法教學策略在本節課中,我首先通過復習心臟的結構功能引入本課;其次通過導學案引導學生先自學后進行合作探究,并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與合作探究能力。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我運用多媒體課件、視頻把血液循環途徑及血液成分的變化動態地展示出來,讓學生更形象直觀地看到血液循環的全過程,更深刻地理解了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及血液循環的意義;再次通過學生活動用卡片展示血液循環的途徑及血液成分的變化,引導學生總結血液循環概念圖,歸納總結本節知識;最后通過當堂檢測,順利完成本節教學目標。教學流程: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回憶舊知、 導入新課 多媒體課件出示心臟解剖圖復習心臟的結構,引入本節血液循環學習。出示血液循環動畫圖。 學生指認心臟四腔的名稱,與心臟四腔相連的血管名稱,心臟內血液流動方向及心臟的功能。進入學習新課的情境。 通過指認復習有關心臟結構的相關知識,考察學生對上節課所學內容的掌握程度。通過學生回答引入本課血液循環。用希沃3注解心臟內血流方向。二、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教師引導學生自學課本63頁血液循環模式圖和64頁內容,完成導學案中知識板塊一和知識板塊二的自主學習 學生在自學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完成知識板塊一和知識板塊二的自主學習。 初步了解血液循環的途徑、血液成分變化、動脈血和靜脈血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識圖能力和合作精神。1、體循環和肺循環途徑 1、教師出示體循環圖,引導學生說出體循環途徑。2、教師出示肺循環圖,引導學生說出肺循環途徑。3、學生活動:四名學生用卡片、小磁鐵、箭頭分別完成血液循環概念圖中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4、其他同學完成導學案(二)合作探究血液循環概念圖中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 1、學生展示(1)小題,利用血液循環圖,說出體循環途徑;2、學生展示(2)小題,利用血液循環圖,說出肺循環途徑;3、四名學生在白板上用卡片、小磁鐵、箭頭分別完成血液循環概念圖中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4、其他同學完成導學案(二)合作探究血液循環概念圖中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 1、通過學生指認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了解學生自學情況。 2、通過PPT動畫進一步明確體循環和肺循環的血液循環路徑。3、通過學生活動展示進一步完善血液循環途徑,把學生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表達技能。2、動脈血和靜脈血 教師出示血液循環模式圖、動脈血和靜脈血圖片。 提問:1、心臟左側流什么血?心臟右側流什么血? 2、什么是動脈血?什么是靜脈血? 1、區分動脈血和靜脈血 2、指出判斷動脈血和靜脈血是看血液中含氧量的多少,并不是看血液的顏色。 區別動脈血和靜脈血為下面的學習血液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奠定基礎。3、體循環和肺循環血液成分的變化 1、教師播放體循環中血液成分交換的視頻。2、出示體循環中血液變化動畫圖,師生合作完成體循環中血液變化。 3、教師播放肺循環中血液成分交換的視頻。4、教師出示肺循環血液變化動畫圖,師生合作完成肺循環中血液變化。5、學生活動:用卡片、小磁鐵、箭頭分別完成血液循環概念圖中體循環和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以及血液的變化。6、用手機將學生完成導學案中血液循環概念圖拍照并上傳到白板上。 1、學生觀看體循環中血液成分交換的視頻 2、說出體循環中,心臟各腔和各血管分別流動什么血液以及血液變化的部位和情況。3、學生觀看肺循環中血液成分交換的視頻。 4、說出肺循環中,心臟各腔和各血管分別流動什么血液以及血液變化的部位和情況。5、四名學生在白板上用卡片、小磁鐵、箭頭分別完成血液循環概念圖中體循環和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以及血液的變化。6、其他同學完成導學案(二)合作探究血液循環概念圖體循環和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以及血液的變化。 1、通過學生觀看視頻和動畫,準確體循環和肺循環中心臟各腔和各血管中流動的血液類型、血液成分變化的部位和血液變化的結果,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 2、通過學生活動完善血液循環概念圖將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表達技能。3、通過希沃授課助手將學生血液循環概念圖拍照并上傳到白板上,讓全班同學幫此學生找出錯誤,突破難點。 4、認識到生命的奇妙,樹立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4、課間小結。 1、本節課關于血液循環你們還有不懂得問題嗎? 2、教師:我還有幾個問題想考考同學們? (1)、在人體內先進行體循環,還是肺循環?(2)、體循環和肺循環在哪匯合在一起?(3)、體循環的起點在哪?終點在哪?肺循環的起點在哪?終點在哪?(4)、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發生了幾次變化?分別在什么地方?結果如何? (5)體循環血液的變化是?肺循環血液的變化是?(6)、動脈里一定流動脈血,靜脈里一定流靜脈血嗎?(7)、血液循環有什么意義? 學生回答 (1)、同時進行(2)、心臟(3)、左心室 右心房右心室 左心房(4)、肺泡 組織細胞 (5)、動脈血變成靜脈血 靜脈血變成動脈血(6)、肺動脈流靜脈血 肺靜脈流動脈血(7)、為全身的組織細胞送來氧氣和營養物質,將組織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運走。 1、學生通過這些問題的解答,進一步理解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及血液成分的變化。 2、進一步鞏固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及血液成分的變化的知識,并將這些知識內化為解答問題的技能。 三、課堂小結。 請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和疑惑。 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 1、梳理本節課所學知識。 2、檢查學生知識的內化情況。 3、培養學生總結歸納能力。4、總結內容,回望目標。四、當堂檢測 引導學生完成導學案中當堂檢測的題目。 完成導學案中當堂檢測的題目。 檢查本節課學生掌握情況。了解學生應用知識解答試題的能力。掌握學生完成教學目標的情況。板書設計: 第三節 血液循環教學反思: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和核心,也是七年級下冊的重點與核心,如何講好這節抽象且難度較大的課,對我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 因此如何化抽象為具體是講好本節課的重點.1、導學案的使用。引導學生完成導學案中知識板塊一和知識板塊二的自主學習,先初步了解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血液循環過程中的血液成分的變化換,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2、多種教學手段的使用。多媒體課件、動畫、視頻、希沃3和希沃授課助手拍照功能的使用,將抽象的血液循環知識形象具體化,便于學生理解內化。3、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及活動安排。血液循環過程復雜且知識點內容多,如果板書太浪費時間,我準備小卡片和小磁鐵讓學生合作在白板上貼出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及血液成分的變化,其他學生在導學案中完成血液循環概念圖,即節省時間,又強化了學生對血液循環的理解。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效果顯著。本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根據當堂檢測的反饋,學生對血液循環的意義還有點模糊,究其原因,我覺得這主要是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的意義沒有講透。學生只根據教材中的插圖和內容學生較難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難點的突破上下功夫。復習導入血液循環途徑血液變化當堂檢測課堂小結自主學習探求新知體循環和肺循環途徑學生貼圖血液循環概念圖的途徑播放體循環和肺循環血液成分變化視頻講解體循環和肺循環血液成分變化教師課間小結血液循環注意幾個問題學生談收獲、知識梳理完成導學案課堂檢測了解知識內化情況完成導學案中知識板一和知識板塊二學生貼圖體循環和肺循環血液成分變化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和區別復習心臟的結構和功能引入新課學習完成血液循環概念圖組織細胞肺泡二氧化碳靜脈血變成 動脈血氧氣右心房主動脈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各級動脈肺動脈肺靜脈 肺循環各級靜脈肺部毛細血管網體循環動脈血變成靜脈血二氧化碳等廢物氧、營養物質全身毛細血管網上下腔靜脈靜脈血變成 動脈血氧氣右心房主動脈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各級動脈肺動脈肺靜脈 肺循環各級靜脈肺部毛細血管網體循環動脈血變成靜脈血二氧化碳等廢物氧、營養物質PAGE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