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豎彎鉤【教材分析】 《豎彎鉤》是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二課(全書第10課)。本課板塊包括“試一試、看一看、練一練、找一找和知識鏈接”五部分,要求學生通過學習和練習豎彎鉤,將“光、也、兆、化”等字用正確的筆法平穩地寫在米字格的中間。【教學目標】1.教學生認識豎彎鉤,能分辨豎彎鉤的形態特征并掌握其寫法。2.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圖解、觀看范字書寫視頻、嘗試練習、小組討論等方法,逐步學會書寫“光、也、兆、化”四個例子。【教學重點】掌握豎彎鉤的寫法。【教學難點】在書寫中注意字形不同,豎彎鉤的寫法有所不同。要注意豎短橫長時,豎自右上向左下斜;豎長橫短時,豎直挺,出鉤向上。【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筆、墨、紙、硯、墊氈、展示儀、小黑板等。【教學時間】1 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 以本課板塊“試一試”為楔子,請根據課本上的圖示,畫兩組不同的線條。 請學生說一說畫這兩組曲線時手腕運轉的感受,再試寫幾個豎彎鉤,引導學生體會書寫豎彎鉤時逆時針方向行筆的手腕感受,導入本課課題:《豎彎鉤》。二、學習新知1.觀察、感受,嘗試書寫(1)教師示范課本上第一種豎彎鉤的書寫,邊寫邊解說該筆畫的書寫要點:豎略有弧度,筆鋒轉彎寫橫時要圓轉連貫,豎短橫長,橫略上斜,稍頓筆后向上勾出。(2)教師示范第二種豎彎鉤的書寫,邊寫邊解說該筆畫的書寫要點:藏鋒起筆寫豎,豎長而橫短,橫略有弧度,向右頓筆后回鋒向上出鉤。(3)教師再次范寫這兩種豎彎鉤,并在寫好的筆畫上用其他顏色的筆勾出豎彎鉤的行筆路線,寫完后在黑板上用粉筆勾畫出兩種豎彎鉤的行筆示意圖,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書寫豎彎鉤的認識。(4)請學生嘗試書寫豎彎鉤各三遍,教師巡視指導。(5)學生自薦或老師選擇一至三份學生作業,進行師生互動評價,教師引導總結,指出寫得好的筆畫在哪里,寫得不好的筆畫欠缺在哪里。2.重點臨寫例字(1)教師示范本課四個帶有豎彎鉤的例字:“光、也、兆、化”。(2)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四個例子進行講解,分析不同例字中豎彎鉤的異同及書寫注意事項。“元”字,豎彎鉤豎短橫長,豎細橫粗,豎畫起筆重而后提筆,再轉筆寫橫,圓轉飽滿地寫完整個筆畫。“光”字,豎彎鉤與“元”的豎彎鉤稍有不同。豎畫起筆后漸漸提筆,筆畫由粗變細,圓轉后再逐漸由細變粗。“也”字,最后一筆豎彎鉤是第一種寫法,豎短橫長向右伸展,頓筆回鋒后向左上出鉤。“化”字,豎彎鉤起筆稍高于單人旁,豎細長,橫略短帶弧度,頓筆后向上勾出(第二種寫法)。(3)學生嘗試書寫四個例子,先描二個,再摹一個(在課本后的練習紙上書寫),教師巡視指導。(4)學生自薦或教師選擇一至三份學生作業,進行師生互動評價,重點引導學生根據上述書寫要點描述,對同學作業進行評價,以加強認知。3.拓展延伸通過“找一找”板塊,強化學生對豎彎鉤的認識。教師出示“札、先、花”三字,請學生找出其中的豎彎鉤。請學生嘗試分析例字中豎彎鉤的特點,比較其中的異同。教師總結:“札”字,豎彎鉤是第二種寫法,豎長橫短,向左上出鉤;“先”字,豎彎鉤是第一種寫法,豎短橫長,向上出鉤;“花”字,豎彎鉤是第一種寫法,橫稍長于豎。 通過“知識鏈接”板塊,豐富學生的書法文化知識。本課介紹的是唐代書法家褚遂良的楷書名作《伊闕佛龕碑》。教師引導學生欣賞此碑的筆畫特點,也可請學生找出其中含有豎彎鉤的字,說說這些豎彎鉤的異同點,還可以感受并比較這些豎彎鉤與顏真卿《多寶塔碑》中豎彎鉤有什么異同點。三、板書設計豎彎鉤 (二)豎短橫長 豎長橫短由豎轉橫圓轉連貫橫略帶弧度四、整理反思1、師問生答:今天學習了哪些內容,書寫過程中我們最需要注意什么問題?2、教師小結: 今天學習了豎彎鉤的兩種寫法,主要的區別在于橫豎比例關系的不同(豎長橫短或豎短橫長),不論哪種寫法都要注意由豎到橫的轉換要圓轉連貫,橫略帶弧度;最后出鉤的方向有向上或向左,根據不同字形特征處理也有不同。希望同學們課后多加練習。清潔、整理學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