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名稱:水中的動物年級學科 七年級生物學 教材版本 蘇科版一、教學內容分析本節內容是蘇科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環境中生物的多樣性》中的第10章《水中的生物》第一節《水中的動物》的第一課時。本節課以認識多種多樣的水生動物為引入,向學生介紹多姿多彩的水中動物,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然后啟發學生利用互聯網查閱資料,以小組形式向全班介紹一種水中的動物。接著通過觀察和探究,了解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 本節課活動多樣,其中“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是本節的重難點。這些活動的開展,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科學探究能力以及小組合作能力等。對于本節難點,我將插入大量圖片,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學習,廣泛的開發學生資源,從而達到有效教學。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 通過課前查閱資料和觀看視頻,說出水中動物的種類及其代表性動物; 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概述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標 課前查閱資料,收集歸納各類水中動物的習性特征,提高獲取信息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嘗試設計實驗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關注水生動物資源,形成保護水中動物的意識,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小組合作精神。教學重難點 1.重點: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 2.難點:通過實驗,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三、學習者特征分析本節內容重在課前小組學習以及課堂觀察實驗,因此對學生的知識基礎要求不是很高。由于本節實驗活動較多,我校七年級學生對生物學課程充滿極大的興趣。此次的課前合作學習要求每位成員參與查閱資料,因此對部分自覺性差,總結能力較弱的學生有一定的難度。對此,教師要有效的利用學生資源,讓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完成任務。課堂實驗探究涉及到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動手能力,動手能力差的學生便存在較多的問題。對此也采用小組合作,集思廣益,相互幫助,從而共同完成學習內容。四、教學策略選擇與信息技術融合的設計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視頻引入同學們,學習新內容之前,我們先來欣賞一段視頻。 播放“多姿多彩的水中動物” 觀看了視頻,同學們能說出我們今天將要學習什么內容嗎? 認真觀看視頻; 說出本節課題“水中的動物” 多媒體播放視頻,形象生動的引入本節內容,使學生對多姿多彩的水中動物產生濃厚興趣;(二)認識多姿多彩的水中動物1.預習成果展示: 課前給同學們布置了小組任務,選擇一種感興趣的水中動物在課堂上進行介紹。哪個小組愿意與大家分享成果? 2.水中動物的種類 通過視頻和同學們的介紹,我們認識了許多種水中的動物,接下來,請同學們結合課前預習內容,認識水中的動物種類,并找出每種動物的代表動物,進行連線。 小組自帶照片、圖畫、模型等材料,上講臺進行介紹,說明某一動物的主要特征; 學生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進行連線,其他學生進行評價、修改; 預習成果的展示,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每個學生的參與度;利用學生資源,相互學習; 讓學生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實現了信息化與生物學科的融合;(三)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1.引入: 水中的動物多種多樣,其中,最重要也最常見的是那一類群呢? 魚類可以在水中自由自在的生活,它們都有哪些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呢?2. 認識鯽魚的外形 首先,請同學們結合課本圖片,觀察鯽魚的外形,認識鯽魚的外形結構,并將各結構名稱標注在學案的相應位置; 3.觀察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外形特征 認識了外形,接下來我們以小組為單位,觀察并討論鯽魚適應水中生活的外形特征,并完成學案中“觀察鯽魚適應水中生活的外形特征”。 提示:同學們可以從“體色、題型、體表”三方面進行觀察; (學案內容:(1)鯽魚的體色有何特征?想一想,這種體色與水生環境有什么關系?(2)鯽魚的身體呈什么形態?想一想,這種體形與鯽魚在水中運動有什么關系?(3)看一看,摸一摸鯽魚體表,想一想體表有什么特點?這與鯽魚在水中運動有什么關系? 4.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結構特征 除了上述外形特征,魚類還有哪些適應水中生活的結構特征呢? 接下來,我們通過實驗探究鯽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結構特征。 提問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 針對探究內容,提出問題:鯽魚還有哪些適應水中生活的結構特征? 作出假設; 制定計劃:探究實驗的設計必須遵循哪些原則? 請同學們利用已有的材料用具設計實驗。(整個設計過程,教師作出引導) 強調:以保護動物為前提。 利用實驗材料進行實驗,觀察記錄實驗現象; (教師選取現象明顯的三組拍攝現象并利用交互式電子軟件進行展示) 根據實驗現象,同學們得出了什么結論?5.總結: 下面,我們將鯽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做出總結。 請同學們完成學案中的總結內容。 根據生活經驗,說出重要類群——魚類; 認真觀察鯽魚的外形,在圖中標注各外形結構名稱:腮蓋、胸鰭、腹鰭、臀鰭、尾鰭、背鰭、側線、鱗片; 一名學生利用白板中的圖片進行講解; 小組合作,觀察并討論,說出鯽魚的特征: 體色——背深腹淺,這是一種保護色; 體形——梭形(流線型、紡錘形、菱形),減少水的阻力; 體表——有粘液,減小阻力; 三個小組分別進行展示;根據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初步猜測魚鰓、魚鰭、以及側線的功能; 說出科學探究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五部分。根據教師指導: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鯽魚在水中運動靠的是魚鰭、呼吸靠的是腮、感知水流方向靠的是側線;說出設計原則——單一變量、對照,并設計實驗; 小組實驗; 得出結論:鯽魚在水中運動靠的是魚鰭;鯽魚在水中呼吸靠的是腮;鯽魚在水中感知水流方向靠的是側線。學生舉手回答白板中的表格內容; 每位同學認真完成總結。 外形的觀察利用到了鯽魚實物、課本內容、多媒體圖片等多種課程資源,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學案導學,學生根據學案的問題和提示,完成學習任務,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小組合作也很好的培養了學生小組團隊合作精神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訓練科學思維能力 ; 利用智能設備拍攝學生活動,并實時上傳到交互式電子白板中,將實驗現象直觀的展現給每一位學生,體現了信息技術與生物學科的融合;(四)小結本節內容就進行到這里。通過本節課,你們學到了什么? 回顧本節內容,說出水中動物的種類、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 讓學生自己發言:今天,我學到了什么?這種小結的效果優于傳統的內容展示,幫助學生總結、反思,學生之間的相互補充,還能高效的利用學生資源,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從而實現有效教學。五、教學板書(本節課的教學板書)10.1 水中的動物一、水中動物的分類二、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 特征感覺體色運動魚鰭粘液側線梭形背深腹淺呼吸體形體表魚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