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名稱:地面上的植物——被子植物年級學科 生物七年級下冊 教材版本 蘇科版一、教學內容分析“被子植物”是蘇科版生物七年級下冊第11章“地面上的生物”第1節“地面上的植物”的第2課時。植物在生態系統中以生產者的角色占據著重要地位,而被子植物又是生物圈中最高等、種類最多、分布最廣泛的一類綠色植物,因此本課時的內容既是本節的重點又是整個初中生物教學的重點內容。本節課以觀察桃的外形、花和果實的形態和結構為主線,再將其他被子植物的花和果實與桃進行對比,總結出被子植物共同的形態特征。再根據被子植物與人類的密切關系,使學生在情感上認識到保護植物的重要性。二、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舉例說出被子植物花和果實的結構組成。概述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實驗,發展學生的觀察、實施實驗、結果表達等科學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同被子植物對人類和生物圈的重要意義,形成保護被子植物的責任。三、學習者特征分析學生通過學習《植物的組成》一節內容,已經掌握了植物的基本結構,這對學習本節課打下了一定的基礎,而本節課重點是對被子植物花和果實的結構觀察,這便對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 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借助教學實體、教學媒體、圖像、畫面、視頻等,千方百計吸引學生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開發潛能。 本節課主要采用情景教學,并結合多媒體,利用視頻、實驗討論等活動讓學生深刻知識要點。 動一動,設計活動中學習,設計自主觀察實驗、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師生互動等活動,引領學生在做中學。 看一看,提供現實物及豐富的圖片、視頻素材輔助教學。 學一學,提供教學資料,讓學生在自學中達到目標。四、教學過程(一)導入環節:創設詩歌情境 (二)種子植物:引導概念,感悟體驗 (三)花的結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四)果的結構:自主學習,觀察實驗 (五)升華深入:被子植物的共同特征 (六)反饋環節:設計知識反饋(練習反饋)五、教學策略選擇與信息技術融合的設計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導入環節:創設詩歌情境春天到了, 我種下一顆小小的種子。 期盼著…… 它長成參天大樹, 期盼著…… 它碩果累累。 一顆種子,就是一個世界!。 利用詩歌朗誦的形式,使課堂教學變得越加生動,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精力集中在課堂上。(二)種子植物:引導概念,感悟體驗1、提問:哪些植物可以通過種子繁殖下一代? 3、引導問題得出種子植物的概念和分類; 4、圖片展示:春天的被子植物, 引導學生回答:被子植物都能開花。 引導學生通過實物了解本節課的第一個知識點。初步建立種子植物的概念以及被子植物都能開花的特征,先一步突出本節課的難點。(三)花的結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4、實驗活動:(1)學生觀看實驗視頻(2)教師強調要求 學生自主閱讀教材花的結構示意圖;完成導學案相應練習,利用展臺展示學生的成果并予以評價; 3、通過白板動畫師生互動完成,加深學生對花的結構的認知; 動手操作: 1.用鑷子從下到上、由外向內依次摘下一朵花的各部分結構。 2.將花的相同結構(所有花瓣、所有雄蕊等)分別集中在一起,放在放在導學案相應空白處,并注明花的名稱和各結構名稱。 (3)學生動手解剖花的結構; (4)論成果,教師對展示的成果予以點評; 通過觀看視頻、閱讀教材相關資料,實驗觀察,師生互動總結多種方式認知花的結構,加深學生對花的結構的認知和記憶,突破本節課的重點。(四)果的結構:自主學習,觀察實驗 學生自學桃果實結構。2、結合圖片認識其他果實的結構。 3、通過白板動畫師生互動完成,識別常見食物中的種子和果實。 這個活動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學,師生互動等方式認識果實的結構,用生活中常見的食材為例讓學生自主聯系種子與果實的關系。(五)升華深入:被子植物的共同特征1、提問:(1)被子植物名稱中的“被子”是指果實的哪一結構?桃核是桃的種子嗎?(2)下列植物都是被子植物嗎? 它們的果實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歸納被子植物的共同特征。2、地球上的被子植物有20多萬種,是植物界最高等、數量最多的一類植物。3、欣賞視頻《多姿多彩的被子植物》總結:一花一世界,一種一生機。生機勃勃的植物不僅美化了環境,也是我們人和動物的生命之洲。同學們請愛護他們!! 將其他被子植物的花和果實與桃進行對比,總結出被子植物共同的形態特征。再根據被子植物與人類的密切關系,使學生在情感上認識到保護植物的重要性。這個環節教會學生學會運用歸納總結的方法,讓學生更清晰的認識到被子植物的共同特征。同時為學習裸子植物奠定基礎。(六)反饋環節:設計知識反饋(練習反饋) 學生練習 生物來源于現實生活,又服務于現實生活。反饋練習是鞏固新授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徑。六、教學板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