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節動物的主要類群)《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群》說課稿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為“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群”,其作為“動物的主要類群”的一部分,目的是引導學生了解脊椎動物亞門五個綱(魚綱、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哺乳綱)動物之間的進化關系,通過圖片展示、文字描述等形式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各動物類群的特征及與人類的關系,促使他們對脊椎動物有所了解,同時幫助他們在不同類群動物的學習中,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增強熱愛動物和保護動物的情感。(二)與其它知識的聯系動物類群與生物多樣性的知識相關聯;動物系統進化樹與生物進化的知識相關聯;不同動物類群的特征與“生物圈中的動物”知識相關聯;珍稀動物的知識與動物資源和動物資源保護相關聯;不同動物的分類與生物分類的知識相關聯;不同動物類群的動物與生態系統的組成想關聯。(三)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認識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群的常見種類和形態結構、生理特征;認識脊椎動物與人類的關系。能力目標:通過觀察圖片、列舉等學習活動增強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并學會“對比”的學習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不同類群的對比學習,增強生物進化的觀點,通過對不同動物類群的了解,進一步體會動物 的多樣性,通過不同動物類群的學習,進一步強化熱愛動物保護動物的情感。(四)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1、脊椎動物的類群及其形態結構、生理特征。 2、脊椎動物不同類群與人類的關系。教學難點:認識脊椎動物不同類群的特征。二、學情分析八年級下學期,學生對動物多樣性、動物資源及其保護、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動物進化的相關知識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本章也初步學習了生物分類的基本知識。對于脊椎動物的五大類群,他們相對比較熟悉,已有充分的生活經驗及基本印象。因此本節課應從學生的主體性出發,創造充分機會讓學生擁有成功的喜悅,在和諧的氛圍中探究并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主動學習,學有所獲。三、設計理念本次教學活動,我以“一、二、四”作為課堂組織形式,調動全體同學的積極性,深入地參與學習活動。所謂“一”,即一個人獨立思考;“二”就是同桌二人交流互助;“四”是指四人小組合作探究。再采用觀察思考,交流展示,拓展探究,鞏固提高,檢測反饋“五段”式教學,環環相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四、教學方法教學方法:1、啟發式教學法 2、探究發現法 3、討論法 4、觀察法學法指導:1、參與式學習法:2、合作學習法:3、比較學習法五、教學流程【情境導入】【新知探究】脊椎動物是動物界結構最復雜、進化地位最高的一大類群。按進化順序主要分為魚類、兩棲類、爬形類、鳥類、哺乳類,為讓學生按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直觀到抽象的路數,認識、理解直至掌握本次教學活動內容,我將采取以下活動步驟:(一)點明五大類群做法——讓學生說,老師在黑板上自上而下按一定間隔依次寫出脊椎動物類群中五大主要類群: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類群 生活環境 體表 運動 呼吸 生殖發育 體溫魚類 (板塊三板塊四板塊五板塊六板塊二板塊一) 兩棲類 爬形類 鳥類 哺乳類 目的和意義——一是可以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記住類群名稱,二是讓學生能按進化地位準確排序,三是為稍后列表式歸納知識點做鋪墊。(二)明確學習目標做法——由學生自由發言,然后引導學生歸納出主要的、能說明動物特征的幾個方面——環境、體表、運動、呼吸、生殖發育、體溫,老師及時板書。目的和意義——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探索每一個知識點的最初,老師都要把學生當成是這個問題的“博士”,讓學生在感到被尊重的同時,也迸發出學習的激情,并由此產生探密的好奇,而做為本次教學活動的起始,課堂氣氛有個好的開端,有助于以下環節更深層次的進行。到此為止,黑板上展現了一個清晰的知識框架(附表一),同時學生對下一步的學習就有了明確的思路和目標,利于以下探究活動的進行。(三)分析探究因為學生對于脊椎動物的五大類群,相對比較熟悉,已有充分的生活經驗及基本印象,因此我打亂了了教材順序,將知識點進行有機整合,決定利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就各主要特征,按從魚類、到兩棲類再到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的順序,進行縱向比較,使他們更好地理解脊椎動物的進化順序。板塊一:生活環境做法——第一步,讓學生從幻燈片上分析課本P55“圖22-30——五類脊椎動物生活環境示意圖”,讓他們短時間內個人思考、同桌議論;第二步,讓學生用盡可能科學、精確的語言敘述出來,此時出示幻燈片:已填寫了“生活環境”(即板塊一)的“附表一”;第三步,水平拔高思考題:從進化角度分析,五大類脊椎動物生活環境的變遷說明了什么?目的和意義——圖片可以使學生以視覺收集直觀而豐富的信息,這樣可以讓學生從興趣入手,進而歸納,鍛煉他們的語言整合能力。為了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再出水平拔高思考題,讓一部分“吃不飽”的學生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自主學習的能力。板塊二:體表做法——角色扮演:由五個學生分別扮演“五精靈”小魚、小青蛙、小蜥蜴、小鴿子、小兔子,用白紙代表他們的皮膚,讓他們在紙上用圖案表現五類動物的“體表”特征。然后設問:小魚的鱗片和小蜥蜴的鱗片有什么不同?分別有什么作用?以此使學生對“生物的特征與生活環境相適應”有更深刻的理解。目的和意義——寓教于樂,便于牢固掌握、深刻記憶。板塊三:運動做法:提出問題:動物生活在不同環境中,需要覓食、避敵或遷徙,五大類動物分別是通過什么器官和運動方式完成的呢?讓學生自己歸納出各類動物的主要運動器官和運動方式。這部分內容在學習 時已經有了知識積累,所以基本可以直接回答。目的和意義——學生展示自己所熟悉的知識,填寫板塊三,可以使他們體驗成功的樂趣,讓他們做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板塊四:呼吸做法——用問題串的形式啟發和引導學生回答:1、魚為什么離開水會死亡?(用毛筆在水中和離開水的狀態演示鰓在空氣中不能呼吸的道理);2、把青蛙長時間浸沒在水中會怎樣?為什么?3、把青蛙長時間曝曬會怎樣?為什么?4、爬行動物、鳥類、哺乳類動物用什么呼吸?為什么不需要輔助呼吸結構了呢?目的和意義:這些問題環環相扣,逐步深入,加強科學進化的理論滲透,培養學生分層次研究問題的能力。歸納并填寫板塊四。板塊五:生殖方式做法——教師要求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回答五類脊椎動物的生殖方式:受精方式,出生方式,卵有無硬殼保護,卵靠什么孵化?小組討論:哪類動物的后代更容易存活下來?以此引申“哺乳動物是結構最復雜,進化地位最高等的脊椎動物”。目的和意義——是讓學生填寫板塊五,熟悉比較的學習方法,也對生物進化規律有更深刻的了解。板塊六:體溫做法——通過“冬天為什么不能見到蛇”的問題引入本教學環節,但這個板塊抽象而深奧,所以我計劃以 “親鳥孵卵”的事實作為提示,教給學生應用剛學的生物進化規律來解題。目的和意義——培養學生利用現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探究】設計的問題是: “為什么兩棲動物并非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而是由水生向陸生的過渡類群?”這個問題是比較這種學習方法的再次利用,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學生對,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的生活環境、體表、生殖發育等多個特征進行比較,很有難度。所以,我采用進行小組討論形式,并準備適時提出提示性問題“兩棲動物有何結構特點使之能在陸地生活?”,“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擺脫了水的限制嗎?”目的和意義——培養學生合作互助的能力,利用“比較”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歸納總結】幻燈片展示完整的“脊椎動物不同類群主要特征”表:類群 生活環境 體表 運動器官及方式 呼吸 生殖發育方式 體溫魚類 水中 黏滑的鱗片 鰭,游泳 鰓 體外受精,卵生,軟殼卵,自然孵化 變溫兩棲 類 幼體:水 成體:水陸兩棲 裸露濕潤 幼體:鰭,游泳 成體:四肢,游泳、跳躍、爬行 幼體:鰓 幼體:肺,皮膚輔助呼吸 體外受精,卵生,軟殼卵,自然孵化;變態發育 變溫爬行 類 陸地 干燥的鱗片 四肢短小或無,爬行 肺 體內受精,卵生,硬殼卵,自然孵化 變溫鳥類 陸地 有羽毛 飛行 肺 體內受精,卵生,硬殼卵,親鳥孵化 恒溫哺乳類 陸地 有毛 四肢或鰭狀肢,行走、奔跑、跳躍、攀援游泳等 肺 體內受精,胎生,哺乳 恒溫目的是讓學生用進化的眼光重新審視幾乎由他們自己完成的圖表,系統溫習探究結果,同時知識的查漏補缺。【檢測反饋】1、脊椎動物的各個類群中由低級到高級的次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脊椎動物的各個類群中體溫恒定的有_____________,體溫不恒定的有________________。【課下鏈接】搜集或利用已有知識列舉不同脊椎動物類群與人類的關系。【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