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教案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 舉例說出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舉例說出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舉例說出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影響。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歸納、思考、分析問題等能力。 學會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同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與相互影響的觀點。 培養學生關愛生物,樹立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教學重點、難點:重點:舉例說明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關系。難點: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對資料及信息進行收集和分析的能力等。教學準備:課前準備相關的多媒體課件和教學相關圖片,如:沙漠、草原和森林分布圖和小麥田示意圖,打斗的北極熊,竹節蟲的擬態等圖片。教學方法:聯系實際生活法、觀察法、討論法、啟發誘導、多媒體、提問法,開展師生互動等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教學課時: 1課時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導 入 新 課 同學們通過對身邊的生物進行調查活動后,已知道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環境中的,同學們還記得生物具有特征嗎?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著什么關系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即進入第二章的學習,并提出生物圈的概念。 聯系舊知,回答:生物具有特征 開門見山引入新課,通過問題設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導入新知識的學習。 環 境 的 概 念 生物圈是由生物和環境組成,從而提出什么是環境? 完成教材12頁的想一想,議一議 問:魚生活在什么環境中?魚能離開這種環境嗎?魚即使生物在這種環境中,就能正常生長嗎?還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問:環境是不是僅僅指生物生活的地點呢?不是,那什么是環境呢? 學生思考、分析歸納出環境的概念 環境:不僅僅是指生物生活的生存空間,還包括存在于它周圍的各種影響因素。 了解環境的概念 生 態 因 素 讓學生觀察小麥田示意圖 問:影響小麥正常生長的因素有哪些? 講述:生態因素的概念 問:你們能將這些影響因素進行分類嗎?分類的依據是什么? 教師引導概括: 陽光、水、土壤營養物質等是無生命的,稱為非生物因素,麥蚜、瓢蟲、雜草是有生命的,稱為生物因素。 觀察圖并思考,學生找出影響小麥生長因素:陽光、空氣、水、土壤、雜草、瓢蟲、麥蚜等,并按有無生命對這些因素進行分類:即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讓學生了解生態因素的概念和類型。 非 生 物 因 素 對 生 物 的 影 響 問:小麥田中非生物因素是如何影響小麥正常生長的呢? 問:非生物因素對其他植物的生長和分布有沒有影響呢? 展示圖片:高山上針葉林和闊葉林分布圖,沙漠、草原和森林分布圖 問:植物的分布受到什么因素的影響呢? 教師引導分析圖片,問:在高山上,闊葉林和針葉林分布與海拔高度有什么關系?。熱帶雨林地區和沙漠、草原 相比,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們的動植物種類和數量有那么大的差異? 教師講述:熱帶雨林地區,水分多,動植物種類繁多,缺水的草原和沙漠,只有少數耐旱的動植物生存 問:非生物因素對動物有沒有影響呢?這在以后的學習中進行探究。 學生展開討論回答:沒有陽光,小麥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溫度過低,麥苗生長緩慢。水分過多,小麥易爛根。土壤肥沃,小麥生長好,土壤貧瘠,小麥生長差。 學生通過觀察和分析圖片,可知: 在高山上,闊葉林分布在海拔較低,溫度較高地方,針葉林分布在海拔較高,溫度較低地方 得出結論:溫度和水分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分布。 讓學生了解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通過分析,讓學生認識到非生物因素對植物生長和分布的影響。 留下懸念,為下節課做鋪墊。 生 物 因 素 對 生 物 的 影 響 剛才分析了小麥田中非生物因素對小麥生長的影響,而老鼠、麥蚜、雜草、瓢蟲等生物因素對小麥生長又有什么影響?這些生物之間又有什么關系? 教師引導:影響小麥生長的生物因素間的關系,如:麥蚜與小麥間是寄生關系,麥蚜與瓢蟲間是捕食關系,雜草與小麥間是競爭關系。 展示:貓捕老鼠,樹苗與雜草,足癬與人的腳趾,蛔蟲與人體圖片,讓學生說出他們之間的關系。 問:生物與生物之間除了捕食、競爭、寄生關系外,還有什么其他關系嗎? 展示:蜜蜂群、螞蟻群、打斗的北極熊圖片。 問:他們之間存在著什么關系? 教師講述:螞蟻、蜜蜂共同尋找或搬運食物的故事等,引導分析同種生物之間存在合作與競爭的關系。 問:利用剛學過的生物與生物間關系的知識,說出: 同種生物之間存在著幾種關系? 不同種生物之間又存在著幾種關系? 學生討論回答小麥田中生物因素對小麥生長的影響: 老鼠會破壞麥苗,麥蚜取食小麥莖、葉內汁液,危害小麥生長,雜草與小麥爭奪陽光、水、空間等 學生看圖說出: 貓與老鼠間是捕食關系,樹苗與雜草間是競爭關系,足癬與人體的腳趾和蛔蟲與人體間是寄生關系 學生觀察、思考、討論 學生回憶、分析討論,學生歸納出:同種生物之間的關系有:競爭、合作關系。不同種生物之間的關系有:捕食、競爭、寄生關系。 讓學生了解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通過實例,讓學生理解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了解生物與生物之間存在的幾種關系:捕食、競爭、寄生關系。 讓學生理解同種生物與生物之間存在合作與競爭關系。 了解生物與生物間的關系分為兩種:同種生物間的關系和不同種生物間的關系。 生 物 對 環 境 的 適 應 問:生物的生活既受到生物因素的影響,又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響,那么,生物如何才能生存呢? 讓學生觀教材17頁的“資料分析“,并完成教材中相關的討論 討論:1、駱駝和駱駝刺是怎樣適應缺水環境的? 2、海豹是怎樣適應寒冷的環境的? 3、蚯蚓是如何適應環境的? 4、仙人掌是如何適應干旱的環境的? 教師講述:仙人掌的特點,它的葉退化成刺減少蒸騰散失水分,莖有儲水作用,根發達深入地下吸收水分。 5、你們還能舉出生物適應環境的例子嗎? 展示:竹節蟲(擬態)、雷鳥(保護色)、黃蜂(警戒色)等圖片 生物適應環境是普遍存在的,還是個別現象? 問:生物為什么能適應環境? 教師引導歸納小結:生物適應環境是因為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或特征。可見,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 問: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絕對的嗎?請舉例說明。 教師講述:雖然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但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又不是絕對的。例如:蛾類結繭固然有利于保護自身,然而,金小蜂正是借助于繭對棉紅鈴蟲的束縛作用,順利地將卵產到它的體內 學生看圖和資料,回答: 1、駱駝在炎熱的沙漠尿液少,在體溫達到46·C才出汗。駱駝刺的地下根系非常發達,深入地下,可從地下吸收水分,地上部植株矮小,可減少水分的散失。 2、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 3、蚯蚓身上有剛毛和黏液,有助于在洞穴中呼吸和運動。 學生觀圖,結合“資料分析”,得出結論:生物適應環境是普遍存在的。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是因為具有適應環境的特點 學生思考、討論、判斷、回答“是”或者“不是”。 通過資料分析和實例,讓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利用圖片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擴大學生視野,讓學生認識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 讓學生認識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 讓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 生 物 對 環 境 的 影 響 課 堂 總 結 問:環境會影響生物生存,生物會不會反過來影響環境呢?讓學生觀教材中蚯蚓圖片,思考:蚯蚓生活在適應的環境中,又是如何影響和改變環境的? 教師講述:蚯蚓以植物枯枝落葉為食,經常在地下鉆洞,使土壤疏松,排出的糞便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等元素,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利于植物生長。可見,蚯蚓對土壤有松土、肥土作用。 問:同學們還知道哪些生物影響環境的例子? 展示:1、泥石流、沙塵暴的圖片,問,它們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教師小結:沙塵暴、泥石流是人類修建公路、房屋等,大量砍伐樹木,使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等造成的。 2、人類排放廢水、廢氣的圖片,問:這對人類有什么影響? 講述:人類向水中排放廢水,使水質發生變化,造成魚蝦等水生生物死亡,人飲用這種水,對其生命健康是有影響的。人類向大氣排放廢氣,使空氣受到污染,直接影響人類身體健康,使呼吸系統疾病上升。 問:生物對環境的影響都是不利的嗎? 小結: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有:有利和不利影響。 本節課知識點: 1、環境影響生物生活、生存。 生態因素分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指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非生物因素:溫度、光照、水、土壤等。 2、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影響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影響環境 (3)生物與環境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因此,生物與環境是統一的整體。我們應關愛生物,保護環境。其實,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身。 學生看圖、思考、討論、并試著回答 學生觀圖、討論、回答 學生觀圖、討論、思考 學生聯系剛學過的知識回答:不是 得出結論: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有:有利和不利影響。 歸納總結本節課的知識 學生回憶、交流 認識環境影響生物,生物不僅適應環境,也影響環境,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 過渡作用 讓學生了解生物對環境的有利影響 讓學生了解生物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鞏固所學知識 師生共同構建知識網絡,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有助于對知識的理解、記憶 板書設計: 第一節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環境的概念 同種生物之間的關系:合作、競爭 生物因素 不同種生物之間的關系:捕食、競爭、寄生 二、生態因素 非生物因素:溫度、水、陽光、空氣等 三、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或者用以下圖解: (生物環境生物圈適應影響)教學反思:本節課以展示圖片和設計問題為主,要完成的任務較多,用一節課時間完成是較緊張的,還需要在教學中抓緊時間。本節課知識點不算多,但知識間是緊密聯系的,前面的概念沒弄清楚,后面的學習就有困難。對剛進入初一的學生,對生物這科的學習較陌生,要真正能掌握本節課知識,還是有難度的。因此,教師要達到學生對所學知識能理解,需要借助一些感性的材料,如:圖片、收集生活中身邊熟悉的實例并制作幻燈片等,這需要教師在課前作好準備,節約課堂時間。同時達到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通過本節課生物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關系的學習,最終讓學生樹立關愛生物、保護環境的意識。 值得探討的是:對本節課知識點的掌握問題,還需要學生在課后進一步去鞏固、消化,可通過做習題訓練,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不足之處:課堂時間安排略顯緊湊,教師引導時間和學生交流部分占用較多時間,課堂活躍 ,但掌控較差,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我要吸取經驗教訓,認清不足,揚長避短完善課堂。本節課能按計劃完成教學任務,收到的效果應該是較好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