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植物光合作用的發現》說課稿一、說教材《植物光合作用的發現》是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六章的內容,教材先介紹光合作用的發現史,讓學生通過閱讀和討論,對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通過幾個不同類型的活動,引導學生對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條件和場所進行探討。最后,對光合作用的實質和重要意義進行總結歸納,通過與生產實際相結合,使學生能體會光合作用的實踐意義。結合本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1.說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2.解釋發現光合作用的實驗的原理3.說明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發現的意義由于(本課的一些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說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因為(學生的一些實際),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闡明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發現的原理。二、說教學目標1、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歷程。2、掌握光合作用反應式及意義。?3、通過閱讀、識圖、動畫演示、分析、交流討論光合作用的探索歷程,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學會運用對比法進行學習。三、說教學重點難點: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應式四、說教法和學法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诖?,我準備采用的教法是觀察法、討論法、講授法。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觀察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五、說教學過程(一)、引言:2000多年前,亞里士多德認為植物體由?“土壤汁”構成,即植物生長發育所需物質完全來自土壤。植物增重是否來自土壤?設計意圖:再現2000多年前人們的認識觀,提出質疑,引發學生的思考。(二)、光合作用的發現(1)17世紀,范·海爾蒙特的實驗1.你能描述該實驗的過程嗎?2.計算:柳樹增加的質量是多少?土壤減少的質量是多少?3.柳樹增重的原因是什么?4.本實驗的結論是什么?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描述實驗過程,去體驗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思維過程,并且學會分析結果,得出結論。5.你認為海爾蒙特的實驗有何不足嗎?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學會思考,敢于向權威提出質疑。(2)18世紀,普利斯特萊的實驗知識準備:蠟燭燃燒需要氧氣,產生二氧化碳;鼠的呼吸需要氧氣,產生二氧化碳。設計意圖:由于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差異較大,“知識準備”是全體學生能看明白普利斯特萊實驗的保障。1.請你描述實驗一、二、三。思考:植物為什么活著?蠟燭為什么沒有熄滅?老鼠為什么活著?2.本實驗的結論是什么?3.設計實驗二、實驗三的目的是什么?設計意圖:理解本實驗的過程和原理是本節課的難點,因為課本沒有文字說明,只有圖片,而要理解普利斯特萊的實驗,必須將三個實驗結合起來分析。通過學生描述和設計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認識普利斯特萊的實驗過程和進行三個實驗的必要性,設計對照實驗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歸納出實驗的結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