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課題: 第二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影響課 型: 新授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通過觀察和分析,列舉生物適應與影響環境的實例。(重點) ②舉例說明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難點) 2.能力目標 ①通過觀察、分析和對比,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②在實驗探究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生的合作意識及自我表達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認同生物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②初步形成“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一生物學基本觀點,滲透環保意識。 ③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驗探究、討論交流,培養學生小組內的團結協作精神。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采用啟發探究式教學模式。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貫穿觀察和討論,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并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實例和實驗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開展師生互動、小組合作的探究性學習,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課前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提前指導學生完成“蚯蚓對土壤的翻耕”的實驗探究,并進行觀察記錄和拍照。教學過程:教學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視頻 激趣導入 3分鐘 教師播放視頻:“青蛙體色變化”小實驗。 思考: 1、青蛙體色為什么會發生變化? 2、青蛙體色的變化對青蛙的生活有什么意義? 3、枯葉蝶的體色、體型與它的生活環境有什么關系? 教師: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是否也存在這種現象?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 《第二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影響》 。 學生邊看視頻邊思考。 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青蛙體色的變化,是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通過自然選擇而逐漸形成的。 青蛙的體色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對它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 枯葉蝶的形態是一種保護性適應。 利用學生所喜歡的生活問題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善于觀察生活的能力。通過學生的積極發表意見,認識生物的生活受環境的影響,從而順利引出課題 自主合作 探究交流 28分鐘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1、觀察教材46-47頁的圖6.1-7,思考各種生物是如何適應其生活環境的? 2、以小組為單位,你們還能說出其他的生物適應環境的例子嗎? 3、師生共同小結:通過以上很多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現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生物的適應性是______存在的;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是________的。 (生物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適應的方式多種多樣。) 資料分析:通過以下兩個實例,說明了什么問題? (1)刺猬遇到敵害時身體縮成一團,以背部的硬刺保護自己。但狐貍有時會把刺猬拋向空中,待其落地伸展軀體的 剎那間,咬住其無刺的腹部而將它吃掉。 (2)生活在寒帶的雷鳥,在冬天的羽毛是白色,夏天是棕褐色,這是一種保護色,這對它躲避天敵的捕食十分有利, 這是對環境的一種適應現象。如果這一年冬天雷鳥如常換羽,但降雪推遲,白色反而易被天敵發現而遭捕食。 師:生物的適應具有相對性。 過渡:駱駝能夠適應干旱沙漠環境,可以在沒有水的條件下生存2周,如果駱駝缺水3周呢?生物適應環境也是在一定的范圍之內,生物對每一種環境因素都具有一定的耐受范圍。 5、結合課本小組討論: (1)植物和動物一般生活在什么溫度范圍? 如果生物生活在溫度低于A點或高于F點的環境時,可能會出現什么結果? AP段和PF段,生物數量變化與溫度有何關系? 教師小結:生物對每種環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圍,當環境改變時,如果生物沒有相應的適應能力,就可能被淘汰。生物要生存,一定要適應環境。 過渡:生物的生存需要適應一定的環境,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1、探究一:觀察蚯蚓對土壤的翻耕。 (1)蚯蚓與環境相適應的特點有哪些? (2)把做好的實驗裝置放在什么樣環境中?為什么? (3)一段時間后,裝置內沙與土的分界是否還明顯? (4)蚯蚓是怎樣翻耕土壤?它的生活對土壤有什么影響? (5)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6)實驗后蚯蚓應如何處理? ? 教師小結:通過“探究蚯蚓對土壤的翻耕”實驗,我們知道了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在改變周圍的環境。 1、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綠頭鴨的蹼適于游泳,油脂使羽毛避免濡濕。 葉海馬偽裝有利于逃避敵害。 水毛茛絲狀葉增加吸收面積,減少水流的沖擊。 蓮藕內發達氣腔滿足在水中呼吸需求。 白鼬體色為保護色即有利于逃避敵害,還有利于捕食。 樺樹落葉減少蒸騰作用,保持體內水分,適應嚴寒和干旱。 學生分小組討論,舉出例子。 如:綠色植物葉內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制有機物。鳥類的遷徙。魚類的洄游。青蛙的冬眠。細菌產生芽孢抵抗惡劣環境。斑馬身上都有鮮艷的花紋,還有發達的四肢可以逃避敵害。黃鼬遇到敵害時能夠釋放臭氣以趕走敵害。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很厚,抵御寒冷的環境。魚的體色為保護色,身體呈梭形,用鰓呼吸用鰭游泳,有側線等特點適于水中生活相適應。鳥的身體呈流線型,前肢變成翼,骨中空,胸肌發達,雙重呼吸,直腸很短等特點適于空中飛行。 學生討論交流: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植物一般生活在0°C至35°C的溫度范圍內,動物一般生活在—2°C至50°C的溫度范圍內。 生物生活在溫度低于A點或高于F點的環境時,可能會出現死亡。 AP段隨溫度上升生物數量增加,PF段隨溫度上升生物數量下降。 1、學生討論交流: (1)蚯蚓身體上著生的剛毛有助于它在洞穴中運動,體表的黏液有助于它減少與土壤之間的摩擦。 (2)溫暖、黑暗的環境中。因為蚯蚓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放在放在暗處,可以讓其充分活動,增強實驗效果。同時由于現在的溫度較低,蚯蚓不能充分活動,所以放在溫暖的環境中。 (3)不明顯。 (4)蚯蚓在土壤中尋找潮濕的環境和食物,需要不斷活動,遇到干燥的細沙后便會改變位置,這樣在不斷活動中改變了土壤和沙的分界層次。蚯蚓能夠使土壤變得疏松和肥沃。 (5)說明蚯蚓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能夠通過翻耕土壤影響環境。 (6)我們小組的同學一致認為應放歸原來的家園,讓它們恢復正常的生活。 將學習任務分配給每個小組,讓小組長組織組內學生討論交流,逐步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圖片的展示,視覺沖擊力較強,學生參與積極高漲,氣氛活躍。 利用這個兩個有趣的例子,很自然的就讓學生認識到,生物適應環境的相對性。 通過對動物適應能力的認識,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物種的滅絕是人類不可彌補的損失,人們不僅保護生物,還要保護它們的生活環境。人類應與生物和諧共存。進一步激發了學生保護環境、珍愛生命的道德情感意識。 嘗試設計“蚯蚓對土壤的翻耕實驗”讓學生親自參與,體會感知生物對環境的作用,培養學生動手和動腦相結合,交流合作和探究的能力。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了珍愛生命的教育,使學生對這一部分知識理解得更加深刻、全面。 總結提升 2分鐘 教師: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生物的生活受環境中各種因素的影響,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環境會反過來影響我們,我們和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我們應該與自然和詣共處。 學生討論交流: 環境影響生物,生物適應并影響環境。 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影響。 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 遷移深化 4分鐘 運用所學知識解釋下列問題。 1、貓為什么白天休息,晚上活動捕鼠? 2、秋天,為什么大雁要南飛? 3、夏天,人們為什么總是喜歡到大樹底下乘涼? 4、山東煙臺蘋果全國有名,它能在南方栽種嗎?南方的香蕉能在北方栽種嗎? 5、利用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作用的知識,談談人類將怎樣與生物和諧共存。 師生共同討論交流: 貓白天休息,晚上活動捕鼠,是因為晚上老鼠活動,便于貓捕食。 大雁要南飛是南方溫度較高,適合大雁度過冬天。 3、“人們總是喜歡到大樹底下乘涼”是因為樹木的蒸騰作用增加了大氣的濕度,降低了大氣的溫度,使大叔地下涼爽宜人。 4、煙臺蘋果不能在南方栽種,南方的香蕉能在北方栽種,溫度對它們不適宜。 5、如果把所有的生物擠出地球,人類將無法生存。因此人類應該保護生物極其生存環境,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只有這樣,人類才能更好地生存。 結合生活實際,使學生學會運用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達到進一步的深化和全面深刻的掌握,進而形成能力。 技能檢測 當堂達標 (6分鐘) 【達標檢測 自我評價】 1.仙人掌、樹、獅、虎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各自適應于它們的生活環境,這種現象體現了適應的 ( ) A.相對性B.絕對性 C.普遍性D.穩定性 2.許多種鳥具有保護色,但也難免常被嗅覺發達的獸類捕食,對此解釋為( ) A.這些鳥不適應環境 B.被食的鳥是警惕性不高的 C.適應是絕對的 D.適應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對性 3.在干燥多風的沙漠地區進行綠化,選擇的最理想植物是(? ) A.根系發達、矮小叢生的灌木(如沙棘) B.根系發達、樹冠高大的喬木(如楊樹) C.根系淺小、地上部分較大的植物(如仙人掌) D.根系淺小、生長快速的大葉植物(如白菜) 4.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這都體現了( ) A.生物能影響環境 B.生物能適應一定的環境 C.環境能影響生物的生存 D.生物與環境可能相互影響 5.蚯蚓生活在土壤中,能從周圍環境中獲得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這說明生物能_________。蚯蚓的活動能夠使土地疏松、肥沃,這說明生物能____________。 6.在一個繁殖季節里,一條鯉魚能產幾十萬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鳥類只產幾個卵,這是不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你能說出其中的道理嗎? 7.山羊絨又細又柔軟,織成的產品十分昂貴。山羊比綿羊好養,它連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區大量飼養山羊,這對環境有什么影響 學生完成并解析。 1【解析】選C。本題考查生物適應環境的普遍性。 2【解析】選D。本題考查生物適應的相對性。 3【解析】選A。本題考查生物與環境適應的結構特點。干燥多風需要的根系發達(吸水和固定),多風還需要植株矮小。 4【解析】選A。本題考查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5 【解析】適應環境,影響環境。 6【解析】因為鯉魚的受精作用在水中完成,且受到其它生物的影響,后代成活率太低,所以產卵量多;小鳥受精作用在體內完成,小鳥對后代保護好,成活率高。 7【解析】山羊雖好,但山羊連草根都啃食,草就不能繼續生長,且使沙土裸露,一遇大風,會使草原沙化,影響環境。 當堂檢測的題目設計成梯次,主要能覆蓋到全班同學,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好題快遞精選重點省市的學業考試題目,能讓學生訓練做題的技能,學業考試呈現的方式是怎樣的。 板書設計: 第二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影響第一章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第二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影響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的生物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上都表現了對環境的適應,但這種適應是相對的。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蚯蚓對土壤的翻耕,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影響著環境。 教學反思1、問題情境的創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通過播放視頻,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為后面學習中學生積極參與做好鋪墊。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充分放權,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觀察思考,從而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2、教學過程設計,努力體現《課標》關于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倡導主動合作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教師組織引導下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合作學習,在活動中構建起自己的認知內容。本節課主要是探究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同樣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通過小組內互相討論交流意見,自己設計和操作實驗來驗證假設。 3、本節課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在實驗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參與、勤于動手,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4、不足:探究活動提前一周布置讓學生自己根據探究實驗的步驟去完成探究過程,部分小組的個別同學沒有真正了解探究的方法和實質,存在問題較多。如: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個別學生表現不積極,不敢發表自己的見解,不愿思考,自信心不足,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探究活動時,要控制好各個環節的時間,避免前松后緊,在學生討論時,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加強引導。除了注意這幾個問題,還應同時加強學生的評價手段。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要多啟發、多鼓勵,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信心,放手給學生,讓他們會學、學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