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進化的原因(第一課時) 類別:中學生物 教材分析蘇科版《生物》八年級下冊第22章“生命進化的長河”主要講述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樣來的,豐富多彩的生物是怎樣演變進化而適應生存環境的。第三節“生物進化的原因”是在學生初步了解了生命的起源與進化的歷程后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是本章的重點內容。本節要求教師要把握好教學目標,通過組織學生資料分析和探究活動,初步認識到遺傳和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環境的改變是生物進化的外在動力,生物只有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才能生存和發展。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了解人工選擇的過程和條件。(2)簡述英國曼徹斯特地區的兩種樺尺蠖的數量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事例。(3)概述自然選擇學說,初步形成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2、能力目標(1)觀察原雞的進化,初步形成觀察能力、分析處理資料的能力。(2)嘗試探究生物進化的原因,學會樺尺蛾的數據和圖表分析。3、情感目標(1)通過環境的變化可以導致生物進化的事實,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環保教育。(2)介紹達爾文鍥而不舍、歷盡艱辛創立生物進化論的事跡,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塑造學生獻身科學事業的美好心靈。三、重點、難點1、重點(1)了解人工選擇的過程和條件。(2)簡述英國曼徹斯特地區的兩種樺尺蠖的數量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事例。2、難點概述自然選擇學說,初步形成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四、課時安排1課時五、教學媒體有關英國曼徹斯特地區樺尺蠖顏色變化的圖片及資料的多媒體課件。六、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利用課本STS中介紹的《侏羅紀公園》,播放影片的精彩片段,然后設問:為什么在地球上稱霸一時的恐龍現在卻銷聲匿跡了呢?在生命進化的長河中,為什么有的生物種類絕滅了而新的生物種類又會不斷產生?現在地球上至少蕓蕓眾生著200多萬種生物,生物為什么能不斷進化呢?由此引出新課。[講授新課]教學環節一:調查研究,體驗科學家探究的艱辛根據課前布置的活動作業:讓學生到花鳥市場、農貿市場,觀察、調查比較不同品種的金魚、家鴿等動物和某些花卉、蔬菜的培育過程,發布各小組的調查結果;教師借此介紹達爾文生平和他獻身科學的精神。多媒體課件出示“幾個品種的雞和原雞”的圖片,師生共同分析人工選擇對生物進化的影響。(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生物學活動中體悟生物學的樂趣,進而獲得對知識的理解,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教學環節二:游戲模擬,體驗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教師播放視頻“英國樺尺蛾事例”,設置模擬游戲活動的場景,使學生產生疑問:從1890年到1960年,兩種體色的樺尺蛾數量發生了什么變化?深色樺尺蛾數量增加,淺色樺尺蛾數量減少,這是為什么?接著說明盡管我們不能重復樺尺子蛾體色變化的整個過程,但我們可以通過游戲:捕食樺尺蛾來加深理解。游戲活動:捕食樺尺蛾方法:(1)學生扮演捕食者。(2)捕食者先閉上眼睛,老師先把長滿地衣的樹干上的樺尺蛾投影出來。(3)捕食者睜開眼睛,老師問:你們“捕食”到樺尺蛾了嗎?什么顏色的?數量是多少?(4)記錄同學們“捕食”的結果。(5)用黑褐色樹干上的樺尺蛾再重復進行一次上述活動。(有一個精辟的比喻:將15g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咽。但當將15g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15g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創設游戲的場景亦可起到同樣的效果)教學環節三:合作探究,在交流中體悟學習正如高明的電影導演總是在鬧場之后又安排一個靜場以調節觀眾的情緒一樣,在教學環節二之后,教師應有意安排一個“靜場”,讓學生冷靜地去發現問題、思考分析問題,進而在交流合作中解決問題。學生提出諸如下列問題:1.為什么工業污染區深色樺尺蛾占多數?2.深色樺尺蛾的數量由少數逐漸變為多數,而淺色樺尺蛾數量的減少,這是為什么?主要是受什么的影響?3.樺尺蛾體色變化的原因?學生討論后回答。學生1:深色樺尺蛾的出現屬于自然變異的結果,在環境改變的情況下這種突變對其后代的生存是有利的。學生2:深色樺尺蛾數量逐漸增加,由少數變為常見類型,主要受環境的影響,一方面工廠排出的煙煤殺死了地衣,使樹皮變黑;另一方面樺尺蛾的天敵決定樺尺蛾的不同顏色的數量。學生3:樺尺蛾體色變化是由于體內的遺傳物質發生變異,而且變異的性狀傳給后代;并且是在外界環境變化及天敵的影響下,變異個體逐漸增加的結果。我認為:工廠排放出的煤煙是導致樺尺蛾顏色改變的關鍵,說到底是環境污染迫使生物性狀發生改變。所以,在工業高度發達的今天,更應注重環境保護,減少工業“三廢”對環境的污染。(對作答的同學給予鼓勵性、贊賞性的評價,可傾聽多數同學的回答,直到滿意的答復。)教學環節四:引導深究,提煉自然選擇的概念教師先告訴學生對樺尺蛾體色改變原因的解釋正符合達爾文自然選擇的理論。在自然選擇中達爾文提出了哪些觀點?讓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觀看錄像。教師選取與“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有關的視頻播放,學生在任務驅動下,很容易理解并說出關于自然選擇學說的四個觀點。進而引導學生歸納出:達爾文認為,在生存斗爭中,某種生物的變異特征如果是適應當時環境的,那就是一種有利變異,而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在生存斗爭中獲勝而適應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在生存斗爭中失敗而被淘汰。這時學生就能順理成章地總結出自然選擇是指在激烈的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捕食者被淘汰的過程。教師總結:通過對樺尺蛾體色變化的分析,我們知道了“遺傳和變異”是樺尺蛾體色變化的基礎,而環境的改變是它體色變化的外在動力。如果要使英國曼徹斯特地區的淺色樺尺蛾又重新恢復為常見類型,你認為該怎樣做?學生:我們應關掉曼徹斯特周圍的工廠,保持樺尺蛾生活區域內清潔的空氣,保持天敵的數目不變。這樣淺色樺尺蛾便成為常見類型。像保護色、擬態、警戒色等都是在生物進化過程中,通過長期的自然選擇而逐漸形成的適應性特征。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自然選擇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生物只有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才能生存和繁衍。最后,根據本節所學的知識,請大家總結生物進化的原因。讓學生討論總結,教師補充完善并板書。區別 選擇因素 結果 速度人工選擇 人類 滿足人類需求 較快自然選擇 自然條件 保留對生物有利的性狀 漫長共同點 內在基礎都是遺傳變異[課堂小結]教師:通過對英國曼徹斯特地區的兩種樺尺蠖的數量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事例分析,初步了解了生物進化的原因。簡單地可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生物進化的動力即環境的改變;二是生物進化的基礎即遺傳與變異。只有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才不會被淘汰,才能得以生存與繁衍。七、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調查研究、模擬游戲、合作探究、視頻播放、圖片展示等教學環節拉近學生和抽象知識之間的距離,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通過教學環節的設計,有機組合穿插各項教學活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于學生體驗知識的獲得和運用。八、板書設計第三節 生物進化的原因一、人工選擇的啟示人工選擇:根據需要和愛好,對生物發生的變異進行不斷選擇,形成生物新品種。二、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1.生物進化的基礎:遺傳與變異。2.生物進化的外在動力:環境的改變。3.生物只有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