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名稱: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年級學科 八年級(下) 生物 教材版本 蘇科版一、教學內容分析面對自然資源的迅速衰減和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拯救資源,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已成為我國人民的共識和各級決策者的追求。所以,通過教學引導學生認識“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性,并使之內化為自覺行動和要求,應該是本節課的主要目標。 知識結構圖: 創設情景,激發思考:自然資源的價值→尋找自然資源的概念→認識資源的種類→認識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大力開發清潔能源→防止污染損害生物資源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⑴了解自然資源的價值、概念及其種類; ⑵描述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的內容;2、能力目標:⑴通過對資料的分析,逐步認識到自然資源的有限性; ⑵通過資料分析和課堂活動,對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有進一步認識;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切實感受到自然資源的價值及其有限性,懂得節約使用資源,知道對生活資源的循環利用也是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4、教學重點:⑴全面認識自然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 ⑵了解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有哪幾方面的內容;5、教學難點:⑴了解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有哪幾方面的內容;⑵切實感受到自然資源的價值及其有限性,從而把這種認識真正轉化為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行動中去。三、學習者特征分析八年級學生對自然資源有所認識,但不夠完整清晰,如學生知道自然資源有利用價值,但卻說不出這些價值體現在哪里;知道石油、煤等資源,但卻缺乏對森林等生物資源的認識,甚至錯誤地認為“生物資源是可再生的,所以就不需要保護”。因此,教師可通過數字的比較、案例的闡述、資料的分析,結合討論、課堂活動來警示學生,幫助學生認識和體會自然資源的價值及其有限性,并有目的地把“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激起共鳴,逐步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四、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新課導入創設情景 激發思考:自然資源的價值 6月5日,是第46個世界環境日。我國確定的主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很多人都知道,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最具代表性的“金句”。播放視頻內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激發學生思考:為什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觀看視頻; 在教師引導下產生對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思考和保護環境帶來的效益。(一)認識自然資源尋找自然資源的概念 教師出示自然資源的概念(自然環境中人類可以用于生活和生產的物質)。并請學生舉例說明。 舉例說出常見生活用品的自然資源,如陽光、空氣等。(二)自然資源的種類及其有限性1、認識資源的種類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 你知道自然資源有哪些種類嗎? 你知道生產、生活經常用到的電和這些自然資源有何聯系?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自然資源的種類可分為取之不盡的資源、可更新資源和不可更新資源。開展課堂活動:資源分類,請學生練習。 回答1:太陽能、風能、石油、煤、水等; 回答2:略; 練習:將下列自然資源與相應的資源種類連起來。(具體內容略)2、認識自然資源的有限性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資料分析:資料1:我國的許多自然資源(如原油、煤炭、金屬礦產等)是不可再生資源。然而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社會生產方式對資源和能源的攫取遠遠地超過了環境對經濟的承載能力,從而造成了資源枯竭危機。據統計,按照當前的資源消耗率和開采量,在現有探明的礦產資源中,估計石油可供使用30年,鐵可供使用93年,煤可供使用226年,天然氣可供使用58年,前景不容樂觀。資料2:一次性筷子一年“吃”掉的木材,相當于我國全年林木消耗總量的18%。小小的筷子關系到我國的環境和資源大問題。為此,我們呼吁,要限制生產、使用和出口一次性筷子,保護我們的森林資源。我國是一個森林資源嚴重不足的國家,現有森林覆蓋面積人均只有0.11公頃,而日本的森林覆蓋率是我國的5倍,但他們卻明令禁止用本國的林木加工一次性筷子,其用量的97%依靠進口,每年從中國進口200多億雙,占進口總量的99%。我國僅為向日本出口筷子每年就須砍掉250萬棵大樹。 組織學生思考與討論: 以上兩份資料能說明什么問題呢? 你還認為可再生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嗎?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幫助學生認識到自然資源的有限性。 閱讀資料,進行分析并交流,從而認識到不可再生資源和可再生資源的有限性(三)對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1、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出示內容:可持續使用的方法:節約使用:煤、石油、天然氣、水、電、礦產資源。引導學生談談我們每位居民力所能及的節約方式。教師總結:節約資源對保護不可再生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參與討論; 對節約行為和方式進行分析和討論交流。 形成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共識并能轉化成自覺的行為。2、對可再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合理開發,重視再生:森林、草原、野生動植物資源 展示:我國長江禁漁圖片;封山育林,禁止放牧的圖片 分析:實施長江禁漁后漁民收入有沒有變化?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變化?你認為對他們長遠的收益來說有利還是有弊?為什么? 參與討論,形成對可再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共識并能轉化成自覺的行為。3、大力開發清潔能源 提問:什么是清潔能源?出示清潔能源的應用成果,討論:清潔能源對解決哪類資源危機有益處? 參與回答,討論,形成使用清潔能源的意識并轉化為自覺行為。4、防止污染損害生物資源 出示觸目驚心的污染圖片:被餓死的信天翁和麟鲀魚。提問:誰是真正的殺人兇手?我們如果放任自己的行為將有什么后果?小結:垃圾不可以隨意丟棄,而應回收處理。過渡:垃圾分類。出示視頻,得出結論:分類產生價值,垃圾變成資源。活動:正確分類垃圾 學生在看后思索,討論。 學生觀看視頻后能形成垃圾分類的意識,并愿意主動嘗試分類。學生參與,建立鞏固分類知識。總結與拓展總結升華 出示思維導圖,師生共同總結與回顧,加深對自然資源的種類及其有限性的認識,了解對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措施等。積極開展“節水、節電、節能、節紙、節糧”宣傳教育活動。鞏固拓展 出示課堂檢測的小練習和小游戲,再次鞏固本課的知識和技能教學目標。五、教學策略選擇與信息技術融合的設計(針對學習流程,設計教與學的方式的變革,配置學習資源和數字化工具,設計信息技術融合點)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開展課堂活動:資源分類,請學生練習。 將下列自然資源與相應的資源種類連起來。 利用系我電子白板中的課堂活動功能設計一個小活動,調動學生進入內容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活動:正確分類垃圾 學生觀看視頻后能形成垃圾分類的意識,并愿意主動嘗試分類。學生參與,建立鞏固分類知識。 教師自己運用動畫設計制作四個代表垃圾分類的垃圾桶,利用電子白板的手指觸屏功能讓學生上講臺親自個垃圾正確分類,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使學生親自參與記憶深刻。出示思維導圖 學生在思維導圖一步步彈出時回顧了這節課的知識結構,在此建立了核心知識點。 師生共同總結與回顧,加深對自然資源的種類及其有限性的認識,了解對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措施等。,積極開展“節水、節電、節能、節紙、節糧”宣傳教育活動。出示課堂檢測的小游戲, 動手將垃圾正確放入分類的垃圾箱內。 再次鞏固本課的知識和技能教學目標。六、教學板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