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節 膳食指南與食品安全》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適合中國國情的膳食指南建議。 (2)能評價自己的飲食習慣是否合理。 (3)知道食品安全的意義,增強食品安全意識。 2、過程與方法 (1)有興趣參與網上調查,并在合作中將信息進行初步處理。 (2)嘗試設計一份營養合理的食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日常生活中增強關注合理膳食及食品安全的意識。 (2)自覺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1)能根據膳食指南建議粗略評價自己的飲食習慣是否合理。 (2)嘗試設計一份營養合理的食譜。 (3)增強關注食品安全的意識。 2、難點:(1)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嘗試設計營養合理的食譜。 (2)參與網上調查,并在合作中將信息進行初步處理。 三、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 (1)網上完成中學生的飲食習慣的調查問卷。 (2)課前調查市場上正在出售的自己常買的奶制品或餅干、火腿腸、水果罐頭、碳酸飲料等食品的安全性。調查重點是食品是否超過保質期限、是否注明廠名和批號(產品標準號)。 2、教師準備:《膳食指南與食品安全》課件、swf和相關網頁。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方法 調查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看ppt]:兒童與青少年營養問題的圖片——肥胖癥(營養過剩)、體重過輕(營養不良)、不吃早餐、偏食、挑食、暴飲暴食、飲食過咸等。 [提問]:想一想他們這些飲食習慣正確嗎? 說出這些都是不正確的飲食習慣,使學生對不吃早餐、偏食、挑食產生共鳴。 [引言]:那么什么樣的營養結構才叫合理?正確的飲食習慣是什么?什么樣的食品才安全?讓我們關注今天的學習內容——膳食指南與食品安全。 (二)合理均衡膳食 [出示]:各種佳肴的圖片。 [提問]:你能給這些豐富的食品分分類嗎? 積極發言,給食品分類:谷類;蔬菜水果類;畜禽肉蛋類;豆類及豆制品、奶類及奶制品;油脂類。 [復習提問]:能說說這些食品富含哪些營養成分嗎?這些營養成分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回憶舊知識,說出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是: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水、無機鹽、纖維素。 [講述]:食物中的這些營養成分對人體的作用各有不同,因此,合理而均衡的膳食有益于人體的健康。 [提問]:你們認為在青少年時期,每天攝取的營養物質中尤其要注意些什么? 學生討論后一致認為糖類、蛋白質最重要。 [小結]:嬰兒、幼兒、青少年、成年人的膳食計劃應有所不同,以滿足不同生長發育時期對營養的不同要求。 青少年正處于旺盛的生長發育期,應食用足夠的糖類以維持各項生命活動,食用適量的蛋白質以滿足人體生長發育的需要,還應食用一定量的無機鹽、維生素和纖維,以保證身體的正常生長發育。 (三)我國的膳食指南 1、[講述]:中國營養學會根據營養學原則,結合我國國情制定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以指導人們平衡膳食,合理營養,促進健康。看教材(P33-34) 閱讀ppt上的8條建議,對照自己的生活,看看有哪些做得還不夠。 了解五大類食物的需求量。 [看ppt]:中國居民平衡膳食“金字塔”。 [提問]:除了合理均衡的膳食以外,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也非常重要。 2、設計:營養合理的“一日食譜” [討論]:合理的飲食習慣。 [補充]:一天一般為三餐,兩餐的間隔時間為4-6小時。科學論證,早餐約占一天熱能的30%,午餐約占40%,晚餐約占30%,不吃早餐或不定時就餐的習慣對人體健康是有害的。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總結并發言: (1)一日三餐,按時進食。“早上吃得好,中午吃得飽,晚飯吃得少”。 (2)不偏食,不挑食。 (3)不暴飲暴食。 [設計]:如果你是一名技藝高超的營養師,請你設計一份營養合理的“一日食譜”。要求:針對青少年生長發育的特點。 學生小組合作,共同討論,共同完成后,小組派代表發言,評出較好的的“一日食譜”。 (四)食品安全 [提問]:你一般通過哪些渠道獲得食品? 基本上都是從超市、校園商店等場所購買食品。 [提問]:你在購買食品時有沒有關注過它的安全問題? 不少同學搖頭。 [講述]:俗話說“病從口入”,飲食不衛生、不安全,是百病之源。食品安全已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 [討論]: 1、應當關注食品包裝上的哪些內容? 2、怎樣判斷包裝食品是否過了保質期? 3、購買蔬菜、魚肉等非包裝食品時,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1)品名、產地、廠名、生產日期、批號、配方、使用方法。 (2)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 (3)有無光澤,有無異味,有無食品檢疫合格印章。 [補充]:不食霉變和已過保質期的食品,不濫用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強化食品。 [閱讀]:課外閱讀——課本P36新型食品中的安全問題。 課后調查:食品是否超過保持期限、是否注明廠名和批號。 通過ppt觀看一些食品安全事件。 (五)總結與回顧 媒體上經常曝光不安全食品,食品的安全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病從口入”。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