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第12課 民族大團結★★ 1、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內蒙古、新疆、廣西、寧夏、西藏(內蒙古治區我國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2、民族區域自治的依據:我國民族問題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3、民族區域自治的前提:在國家統一領導下; 核心:行使自治權4、意義: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奠定基礎。★★2、民族政策——各民族共同發展措施:(1)進行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2)采取優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員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3)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4)20世紀末,西部大開發戰略。代表性工程:青藏鐵路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模范人物典型——“援藏好干部”孔繁森第13課 香港和澳門的回歸★★★★ “一國兩制”構想1、提出時間:改革開放新時期后2、目的: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3、含義: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臺灣、香港和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4、“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影響: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為港澳回歸祖國開辟了途徑。?5、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交接儀式圖)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6、港澳回歸意義: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7、香港能夠順利回歸的原因:“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提出;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中英雙方的共同努力;香港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回歸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愿望。8、港、澳回歸的啟示:弱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第14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 1、改革開放以后,在“一國兩制”的基礎上,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的對臺基本方針。★★ 2、兩岸關系的變化:①1987年,臺灣當局被迫調整“三不 ”政策。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②1992年,海基會與海協會就“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達成共識,即“九二共識”。③2005年,連戰率“ 和平之旅”訪問中國大陸,促進了兩岸關系的新發展。④2015年,習近平同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⑤2008年,兩岸實現“ 三通”。(空運直航、海運直航、郵政合作)★ 3、海峽兩岸能夠統一的條件:①臺灣自古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個中國原則得到聯合國和大多數國家的承認; ②成統一大業是全體炎黃子孫的共同心愿; ③兩岸日益密切的交流,符合兩岸人民的利益;④港澳的回歸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成功范例。★★★★ 4、用史實論述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元朝時,設澎湖巡檢司,負責管理澎湖和琉球(今臺灣);明朝,鄭成功成功抗擊荷蘭收復臺灣;清朝康熙帝時,統一臺灣,在臺灣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管轄;甲午戰后,1895年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割占臺灣, 1945年,抗日戰爭的勝利,臺灣回到祖國懷抱。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大陸與臺灣在度分離。認識:祖國統一是歷史潮流,臺灣在祖國的懷抱里更加繁榮;一個中國是和平統一的前提和基礎,分裂祖國活動注定要失敗。5、解決臺灣問題的不利因素:臺獨勢力的阻礙;國際反華勢力的干擾。★★ 6、為海峽兩岸的統一應作的努力:(我國政府)繼續推動兩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臺灣當局)順應歷史潮流,徹底放棄“臺獨”主張;(青少年)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一的義務,堅決同分裂祖國的行為作斗爭,努力學習,為祖國的強大作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