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至四單元復習提綱【提綱】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至四單元復習提綱【提綱】

資源簡介

高一歷史新教材復習提綱(第一至四單元)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
(一)石器時代(原始社會)★
A 按生產(chǎn)力水平(勞動工具材質)分期:
1、舊石器時代:
(1)含義:打制石器
(2)代表性遺址:元謀人(約170萬年)、北京人(約70至20萬年)
分布特點:主要位于黃河、長江流域
(3)生產(chǎn)生活:漁獵和采集、學會用火、群居
2.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萬年前★ 
(1)含義:磨制石器
(2)代表性遺址:
約7000至5000年:仰韶文化(黃河) 彩繪陶器、粟
大汶口文化(黃河)
河姆渡文化(長江) 水稻、養(yǎng)蠶繅絲
(3)生產(chǎn)生活:修建村落、定居生活
(4)特點:遺存數(shù)量多、分布廣泛、逐漸朝多元一體、中原核心的方向發(fā)展。
B.按生產(chǎn)關系(社會組織)階段發(fā)展特征分期:
(1)原始社會分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三個階段。
(2)母系氏族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共同勞動,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會: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xiàn),私有制出現(xiàn),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階級分化日益明顯,出現(xiàn)較大部落甚至部落聯(lián)盟權貴階層。
二、從部落到國家
(1)三皇時代:神話色彩
(2)五帝時代:黃帝聯(lián)合炎帝形成炎黃部落聯(lián)盟,被后世共尊為華夏始祖。堯舜實行“禪讓”,民主推選部落聯(lián)盟首領。
2.國家:龍山文化時代、良渚古國、陶寺遺址,史稱萬邦時代。
3.夏朝的建立
(1)時間: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
(2)夏的統(tǒng)治:
禹死后,其子啟繼位,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yōu)椤凹姨煜隆薄?br/>(3)夏文化遺存:二里頭遺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遺存。 三、商和西周
1商朝
(1)建立:約公元前1600年,湯滅夏,建立商朝。
(2)概況:
A文化
甲骨文:是商人刻寫的占卜記錄。是一種成熟的文字。
②青銅器
B政治★
國家機構更完善:商王是最高統(tǒng)治者。
②內外服制:商朝的國家管理結構。內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外服指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
(二)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2)政治制度:分封制與宗法制,史稱“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A分封制
①對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同姓親族是主體)
②主要封國:魯齊燕衛(wèi)宋晉
③分封內容:王畿以外的廣大地區(qū)的土地和人民
等級關系: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影響:
積極(前期):大大加強了王室對全國疆域的控制,鞏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傳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統(tǒng)一的文化,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消極(后期):受封諸侯在領地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容易形成割據(jù)勢力。
B宗法制
(1)概念:是以血緣親疏與嫡庶關系來確定繼承關系和名分的制度。
(2)目的: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chǎn)與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3)特點:嫡長子繼承制(主要)
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小宗必須服從大宗。
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結合。(“家”與“國”緊密結合)
C.中國早期國家的主要特征
(1)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等級森嚴,族權與政權合二為一。
(2)王權與神權密切結合,具有神秘色彩。
(3)最高執(zhí)政集團尚未實現(xiàn)權力的高度集中。
(3)西周滅亡: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
3.商周時期的社會經(jīng)濟
(1)農業(yè):
①生產(chǎn)工具:主要是木、石、骨、蚌等,出現(xiàn)青銅農具,但很少使用。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實質是奴隸土地國有制(有公田、私田之分)
(2)手工業(yè)
①青銅鑄造
②絲織業(yè):世界上最早養(yǎng)蠶繅絲的國家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政治
1 春秋爭霸
(1)“春秋”: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2)背景:
①東周時期,周王室控制力削弱,“天下共主”的地位喪失。
②諸侯實力強大,獨立性增強,大的諸侯國力圖號召和控制中小諸侯國。
(3)春秋五霸:齊 晉 楚 吳 越
2.戰(zhàn)國紛爭
(1)時間: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2)表現(xiàn)
①三家分晉 ②田氏代齊 ③各國國君稱王,形成韓趙魏楚燕齊秦七大國。
3.華夏認同
(1)含義: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fā)展比相鄰的少數(shù)民族先進而自稱為“華夏”。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在春秋戰(zhàn)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同。
(2)影響:
①戰(zhàn)國之后,內遷民族融入華夏族,華夏族吸收大量新鮮血液。
②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華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
二、經(jīng)濟發(fā)展與變法運動
1. 經(jīng)濟發(fā)展
(1)表現(xiàn):
①鐵農具的廣泛使用:春秋時開始使用鐵農具,標志著生產(chǎn)力提高。
②牛耕的推廣
③水利灌溉事業(yè)發(fā)展:楚國芍陂;秦國都江堰(四川成都)、鄭國渠
2.變法運動——商鞅變法
(1)背景:
①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推動生產(chǎn)力發(fā)展。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
③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建立封建專制統(tǒng)治。
④為了富國強兵。
⑤法家思想成為理論武器。
⑥秦孝公重用商鞅。
(2)商鞅變法的內容
①經(jīng)濟: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推動土地私有制發(fā)展。
②政治: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吏由君主任免。
會管理: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fā)。
(3)商鞅變法的影響:為統(tǒng)一六國創(chuàng)造了條件。
三、孔子和老子
1孔子
(1)簡介: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春秋后期魯國人,代表沒落的奴隸主階層利益。
★(2)思想主張:
核心思想:仁:仁者愛人
禮:克己復禮(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
政治:為政以德
教育:首創(chuàng)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對《詩》《書》《禮》《易》《春秋》進行整理。
2老子
(1)簡介: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2)思想主張:
哲學:①將天地萬物本原歸結為“道”。
②辯證法思想,揭示出事物存在著互相依存、相互轉化、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政治:無為而治
四、百家爭鳴
1、百家爭鳴出現(xiàn)的原因(社會轉型)
(1)經(jīng)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促進井田制走向瓦解。
(2)政治:周王室衰微,諸侯國獨立性增強,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壞。
(3)階級:士階層活躍并受各諸侯的重用。
(4)教育:學術下移,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私學興起。
2、諸子百家的思想
儒家——孟子:“仁政”學說;人性本善說。
儒家——荀子:主張“隆禮重法”。
道家——莊子:“逍遙”
陰陽家——鄒衍:五行間相互促進、相互制約。
墨家——墨子:“兼愛”“非攻”; “節(jié)用”
影響:代表下層勞動群眾。
法家——韓非: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體現(xiàn)中央集權思想。(代表新興地主階級)
影響:其思想適應了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
第3課 秦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一、秦的統(tǒng)一
1.統(tǒng)一過程
滅掉六國:公元前221年,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策略,滅六國(韓趙魏楚燕齊)。
二、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
(1)含義:君主專制是就中央的決策方式而言的,具體指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軍政大權于一身。中央集權是針對地方分權而言的,具體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
(2)制度創(chuàng)建
A皇帝制度
①皇帝獨尊: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號,將新王朝的君主定名為皇帝。
②皇位世襲
③皇權至上
B中央:三公九卿制
丞相協(xié)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執(zhí)掌奏章,下達詔令,監(jiān)察百官。
太尉管理全國軍事
C.地方:郡縣制
內容:廢除分封制,設立郡縣兩級行政機構,其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影響:郡縣制比分封制更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3)其他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
統(tǒng)一車軌、文字(小篆)、貨幣和度量衡,修馳道、直道,頒行法律,編制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到關中、巴蜀等地,整頓社會風俗,修長城等。
5.秦朝鞏固中央集權的意義
①秦的統(tǒng)一,建立了幅員遼闊的國家,奠定了此后古代中國版圖的基本輪廓。
②統(tǒng)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也是客觀需要。
③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推動了多民族國家的政治 、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
三、秦朝的速亡
1.秦朝的暴政
秦始皇:①窮奢極欲。
②花費巨額錢財求仙訪藥。
③征發(fā)繁重
④刑法嚴苛,。
⑤ “焚書坑儒”。
2. 秦末農民起義
(1)起義爆發(fā):陳勝、吳廣領導在大澤鄉(xiāng)發(fā)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
(2)秦朝滅亡:劉邦的軍隊進入咸陽,秦朝滅亡。
3.楚漢戰(zhàn)爭:項羽劉邦為爭奪統(tǒng)治權力而發(fā)動。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一、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
1.西漢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2.“文景之治”
(1)背景:漢初,社會經(jīng)濟殘破;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
(2)措施: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
3.漢承秦制
概況:郡國并行制,威脅中央集權。
結果:漢景帝削減諸侯王封地,引發(fā)“七國之亂”。
二、西漢的強盛
1.中央集權的強化
(1)政治上
①“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
②中外朝制:設立直接聽命于皇帝的中朝,削弱相權。
③察舉制:由各郡國舉薦的官吏選拔制度。
④刺史制:對轄區(qū)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監(jiān)察。
(2)經(jīng)濟上
①改革幣值,將鑄幣權收歸中央。
②鹽鐵官營
③均輸平準,增加收入,平抑物價。
(3)思想上
①措施
A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B設五經(jīng)博士
②影響: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
2 .開拓疆域
(1)北擊匈奴,設立河西四郡
任用衛(wèi)青、霍去病為將,奪取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qū)域。
(2)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路線:長安 河西走廊 西域 中亞 西亞 歐洲
(3)設立軍政機構:西域都護府
三、東漢的興衰
1.王莽政權
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
綠林軍擊敗王莽軍隊主力,攻入長安,推翻王莽政權。
2.東漢初年“光武中興”
3.東漢衰敗
(1)社會危機(原因)
①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②黨錮之禍
4. 黃巾起義
四、兩漢的文化
1.史學
(1)《史記》
作者:西漢中期的司馬遷 內容:首創(chuàng)了紀傳體通史體裁。
(2)《漢書》:東漢班固撰寫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2. 文學成就
(1)漢賦: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
(2)樂府詩:東漢民間流行五言詩,語言樸實、生動。
3.醫(yī)學
(1)成書于戰(zhàn)國至西漢之間的《黃帝內經(jīng)》奠定了中醫(yī)理論的基礎。
(2)東漢時的《神農本草經(jīng)》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
4.科技
(1)《九章算術》:在中國數(shù)學史乃至世界數(shù)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2)造紙術: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促進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
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一、三國與西晉
魏 建立者:曹丕 蜀 建立者:劉備 吳 建立者:孫權
2、西晉的短暫統(tǒng)一
(1)建立:266年,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
(2)統(tǒng)一:西晉滅吳,完成統(tǒng)一。
(3)五族內遷
主要少數(shù)民族:匈奴、羯、氐、羌、鮮卑
影響:促進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4)西晉滅亡:西晉被內遷的匈奴貴族滅亡
二、東晉與南朝
1.東晉建立:西晉宗室司馬睿
2.士族崛起 “王與馬,共天下”。
3.南朝:南方先后經(jīng)歷了宋、齊、梁、陳4個王朝,合稱“南朝”。
4.江南的開發(fā)(經(jīng)濟重心南移)
認識江南經(jīng)濟發(fā)展的原因:
①北方戰(zhàn)亂;
②北民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
③江南社會環(huán)境相對安定;
④江南自然條件優(yōu)越。
三、十六國與北朝
1.十六國出現(xiàn):東晉統(tǒng)治南方的時候,北方先后出現(xiàn)了一批割據(jù)政權,合稱“十六國”。
2.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1.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
2. 以漢族服飾取代鮮卑服飾,朝中禁鮮卑語,改說漢語;
3.改鮮卑姓為漢姓,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4.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高門士族通婚。
進步性:
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魏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繁榮;
加速北魏政權的封建化;
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3.政權更迭
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稍后又被北齊、北周所取代,上述5個王朝合稱北朝。
北周滅掉北齊。
第 6 課 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一、隋唐的統(tǒng)一
(一)、隋的建立與統(tǒng)一
北周外戚楊堅稱帝,國號隋,定都長安。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
(二)、隋的經(jīng)濟建設
1.廣設倉庫
2.隋煬帝興建洛陽城
3.隋煬帝時開鑿大運河
意義:有利于鞏固國家統(tǒng)一;有利于促進南北經(jīng)濟交流;有利于促進運河沿岸城市的發(fā)展。
(三)、隋亡
1、原因:①大運河開鑿花費太多財力和人力。②隋煬帝殘暴奢侈;③三征高麗,窮兵黷武
2、結果: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統(tǒng)一全國。
二、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
(一)、政治演變
1、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統(tǒng)治時期,政治開明,史稱“貞觀之治”。
(1)經(jīng)濟方面: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
(2)政治方面:知人善任,虛心納諫。
2、武周政治
3、開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統(tǒng)治前期,達到了唐王朝的鼎盛時期
(二)、經(jīng)濟發(fā)展:農業(yè)工具:曲轅犁
(三)、民族關系的發(fā)展
1.原因:唐朝前期的統(tǒng)治者開明的民族政策。
2、概況:
(1)唐與突厥:
① 東突厥:貞觀初期,唐朝大敗東突厥,唐太宗被尊稱為“天可汗”。
②西突厥:唐太宗設安西都護府;武則天時,設北庭都護府,分治天山南北。
(2) 唐與回紇:唐玄宗時期,冊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
(3)唐與吐蕃:
①唐太宗時文成公主入藏。
② “長慶會盟”。
(4)唐與靺鞨:唐玄宗時期,封粟末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
3.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以通婚、和親方式促進民族融合,以議代戰(zhàn)
4.歷史影響:
進一步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祖國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有利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
三、唐朝中期由盛轉衰——安史之亂
1、安史之亂的原因:
(1) 節(jié)度使的設置;
(2)唐玄宗怠于政事。
2、安史之亂的影響:
(1) 形成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 ;
(2)邊防空虛,少數(shù)民族政權趁機侵擾。
(3)唐朝由強盛走向衰落;
四、唐朝后期的衰亡
1、藩鎮(zhèn)割據(jù):
2、宦官專權
3、朋黨之爭
4、黃巢起義:使唐王朝的統(tǒng)治陷于土崩瓦解。
5、滅亡:節(jié)度使朱溫廢唐稱帝,史稱“后梁”,唐王朝滅亡。進入五代十國。
五、五代十國
1、政權更迭:
(1)北方黃河流域先后經(jīng)歷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稱為“五代”。
(2)南方各地先后出現(xiàn)9個割據(jù)政權,連同北漢,稱為“十國”。
(3)實質: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的擴大和延續(xù)。
2、后周世宗柴榮改革:為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
第7課隋唐選官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
一、選官制度
(一)察舉制(漢代)
1、方式:由地方向中央推薦人才。
2、標準:品德,才能。
(二)九品中正制(魏晉南北朝時期)
1、背景:漢代察舉制弊端逐漸顯露;東漢末年社會動蕩,察舉制無法推行。
2、內容:中央委任中正官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共分九等,按等級高低授予官職;
3、標準:家世
4、影響:
(1)積極:初期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2)消極:后期形成門閥士族政治,“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三)科舉制(隋唐)
1.階段:隋文帝分科考試; 隋煬帝設進士科
2.科舉制度特點:自由報名、分科考試、差額錄取、重視“進士”、公開公平
標準:才學
3.評價:
積極:
1.使出身中下層的讀書人參與政權,擴大統(tǒng)治基礎。
2.提高官員文化素質
3. 加強中央集權
消極:明清時期八股取士,文化專制加強,束縛人們個性與才能的發(fā)展。
二、中樞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
1.確立:隋朝確立,唐朝完善
2.機構: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中書門下(也叫政事堂)為三省宰相議政場所。
3.運行機制:中書省負責決策,草擬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4.特點:
(1)相權三分,職權分明:三省的長官同為宰相。
(2)節(jié)制君權:皇帝所頒布政令,未經(jīng)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
5.影響
(1)分割相權,有利于加強皇權。
(2)有利于提高辦事效率。
(3)有利于減少皇帝獨斷造成的決策失誤。
(4)是中國官制史的重大變革,此后歷朝基本上沿襲這種制度。
三、賦稅制度
(一)魏晉:實行租調制,按戶征收糧和絹帛。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均田令。
內容: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
(三)唐朝的賦役制度:
1.唐初的租庸調制
(1)特點:定額的租調;輸庸代役制度化。
(2)影響: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chǎn)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有了保障。
2、唐中后期的兩稅法
(1)背景: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嚴重,均田制遭破壞,租庸調制難以維持;國家財政緊張。
(2)內容:
①每戶按人丁和資產(chǎn)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
特征:不再按丁征稅,改為按資產(chǎn)和田畝征稅
(3)影響:
簡化稅收明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改變了自戰(zhàn)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第8課 三國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fā)展
(一)儒學的發(fā)展:
1.漢武帝時:確立“儒家獨尊”的地位;
2. 魏晉南北朝:
(1)儒學出現(xiàn)危機:佛教、道教興盛并沖擊、威脅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
(2)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發(fā)展。
3、隋朝:提出“三教合歸儒”主張。
4、唐朝:
(1)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2)唐中期韓愈提出復興儒學。
(二)道教的發(fā)展
1、東漢末期,道教在民間開始形成并發(fā)展
2、魏晉南北朝:道教在民間廣泛傳播,主張“貴儒”和“尊道”。
3、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
(三)佛教的發(fā)展
1、東漢初期,佛教傳入。
2、魏晉南北朝:在中國盛行。
3、唐朝武則天時期:禪宗對后世影響最大。
4、時而受尊崇,時而備受打擊。
(四)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思想發(fā)展特點:
1、思想活躍,出現(xiàn)多遠特征;
2、三教合一的歷史趨勢;
3、儒家思想始終在中國封建社會占據(jù)主導地位。
二、文學藝術
(一)文學方面:
1、魏晉南北朝時期:
(1)建安文學:以曹操父子為代表。
(2)田園詩:東晉陶淵明 ,代表作有飲酒、歸園田居等。
(3)南朝駢文:駢文在形式上講究對偶,多用四六句式,所以也稱“四六文”。
(4)南北朝民歌:以《木蘭詩》和《敕勒歌》為代表。
2、唐朝時期:詩歌進入黃金時期 ,李白、杜甫的詩作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水平。
(二)書法方面:
1、書法在東漢末年成為一種藝術。
2、東晉:王羲之,被稱為“書圣”,代表作《蘭亭集序》——行書.
3、隋唐時期:代表是顏真卿和柳公權。
(三)繪畫方面:
1、東晉:顧愷之,代表作《洛神賦圖》;
2、隋唐:吳道子,被尊為“畫圣”。
(四)雕塑方面:甘肅敦煌莫高石窟、山西云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等。
三、科技成果
1、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我國現(xiàn)存第一部完整的農學著作;
2、南朝祖沖之,世界上第一個將圓周率推演到小數(shù)點后第七位;
3、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
4、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zhàn)爭;
5、唐朝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chuàng)始人;
6、唐朝孫思邈,完成醫(yī)學名著《千金方》;
7、唐高宗,《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
四、中外文化交流
(一)佛教的中外交流
1、東漢后期到北朝:有中亞、印度的高僧來華。
2、東晉法顯和唐朝玄奘前往天竺,研學佛教思想,促使佛教本土化。
3、日本的空海和唐朝的鑒真,促進中國周邊國家的佛學傳播。
(二)唐朝時期的中外交流的表現(xiàn):
(1)唐首都長安是當時國際大都市。
(2)日本、新羅向唐朝派遣大量的使節(jié)和留學生。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
北宋的建立
960年 趙匡胤 宋太祖 陳橋兵變 開封
北宋的局部統(tǒng)一
消滅南方割據(jù)政權,結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jù)局面。
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軍事
杯酒釋兵權
禁軍經(jīng)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更換駐地。
③樞密院與三衙分權,統(tǒng)調分立。
政治——中央
措施:設樞密院專掌軍政,三司掌財政,與宰相分權;宰相之下設副相參知政事。
政治——地方
地方,派文臣擔任知州,知州實行三年一換制度;
②還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
經(jīng)濟
措施:設轉運司,將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影響:消除地方割據(jù)的物質基礎。
文化
政策:崇文抑武。罷免宿將兵權,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進士授官從優(yōu),升遷迅速。
4.北宋中央集權的影響
積極影響:
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和安定,強化了中央集權。
消極影響:
影響行政效率,助長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冗官、冗兵和冗費導致北宋形成“積貧”“積弱”的局面。
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
1.遼與北宋
澶淵之盟:遼與宋議和,遼宋皇帝以兄弟相稱,宋朝給遼“歲幣”。
2.西夏與北宋
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
3. 財政危機
原因:供養(yǎng)了一支空前龐大的軍隊;北宋政府機構設置重疊,官僚子弟入仕泛濫。
王安石變法
目的:富國強兵
內容:
富國:通過向農民提供農業(yè)貸款、撥巨資從事商業(yè)經(jīng)營等手段,力圖在調控經(jīng)濟的同時開辟財源。
強兵: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逐漸恢復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改革評價
(1)成效: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
(2)不足:
①強兵效果不明顯,與西夏的戰(zhàn)爭再次失敗。
②一些措施在執(zhí)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引起激烈爭議。③導致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北宋逐漸走向衰亡。
四 、南宋的偏安
宋金和戰(zhàn) 
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南宋的建立:北宋康王趙構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南宋與金的戰(zhàn)和——岳飛抗金
概況:岳飛率領“岳家軍”北伐收復大片失地,取得郾城大捷等重大戰(zhàn)果
紹興和議:
雙方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tǒng)治
遼與西夏

政權建立:契丹族 耶律阿保機 上京
遼朝的職官設置:南北面官制
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
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
特點:因俗而治
西夏
政權建立:黨項族 元昊 興慶(今寧夏銀川)
統(tǒng)治措施: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同時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
金朝入主中原
政權建立:完顏阿骨打(金太祖)會寧
金滅遼、北宋
金朝政治制度:猛安謀克
內容:300編戶為一謀克,10謀克編為一猛安
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tǒng)一
蒙古族的統(tǒng)一與蒙古政權的建立
統(tǒng)一首領:鐵木真 尊稱:成吉思汗
擴張:占領了除日本、東南亞、南印度和西歐以外的整個歐亞大陸,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帝國。
元朝的建立與統(tǒng)一:忽必烈即元世祖,1271年定國號為元,次年定都大都。1276年攻占臨安,南宋滅亡。元朝于1279年統(tǒng)一全國。
社會治理
中央:中書省,委派官員代表中書省處理地方事務。
在地方:行省制度
行省的特點:權力較大,但受制于中央。
行省制的影響:
對當時:加強了中央集權。
對后世:我國省級行政單位的設立始于元朝,元代的行省劃分初步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省規(guī)模和行政區(qū)域的劃分,在名稱上也保留了許多行省的名稱。
(3)對吐蕃地區(qū):宣政院
(4)對西域: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理軍政事務
(5)對臺灣:在澎湖設置巡檢司
四、元朝的民族關系
(1)回族形成
(2)民族分化政策:四等人制
第一等 蒙古人
第二等 色目人
第三等 漢 人
第四等 南 人
第11課 遼宋夏金元的經(jīng)濟與社會
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
表現(xiàn):糧食作物: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糧食產(chǎn)量大大提高。
經(jīng)濟作物:棉花種植的推廣
2、手工業(yè)
(1)宋朝出現(xiàn)了以( 五大名窯 )為代表的特色瓷器,( 元朝 )燒出了新型彩繪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紅 )
(2)宋元時期,瓷器大量( 出口海外 )成為中華文明
新的物質象征
(3)( 礦冶業(yè) )在手工業(yè)中占有重要地位,用( 煤 )
作燃料大大提高了金屬冶煉的產(chǎn)量質量。
(4)( 印刷業(yè) )是宋朝新興的手工業(yè),進一步帶動了
( 造紙業(yè) ) 的發(fā)展。
二、商業(yè)和城市的繁榮
發(fā)展的表現(xiàn):
(1)宋與遼夏金貿易,官方設置榷場,民間貿易十分活躍。
(2)北宋錢幣 年鑄造量最多時高出唐朝10多倍,并開始出現(xiàn)紙幣;元朝 在全國范圍內將紙幣作為主幣發(fā)行。
(3)宋元時期海外貿易非常繁榮, 外貿稅收成為國庫重要財源;大型遠洋貨船裝載貨物等,遠銷 亞非許多國家,主要外貿港口 廣州泉州明州
(4)城市興盛引人注目。北宋東京和南宋 臨安市場活躍,娛樂活動豐富多彩。元大都是當時北方最大的經(jīng)濟中心 和 商品集散地
三、經(jīng)濟重心南移
1.主要原因:北方戰(zhàn)亂,人口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生產(chǎn)技術。
2.過程:唐朝中期南方的經(jīng)濟實力漸漸超過北方,南宋經(jīng)濟上對南方依賴明顯,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
3.影響:經(jīng)濟重心南移帶動了文化重心南移。
四、社會的變化
(一)表現(xiàn)
1、門第觀念的變化
2、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
3、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懈
(二)原因
1、經(jīng)濟的發(fā)展;
2、世家大族的衰落;
3、科舉制的實行;

1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梨树县| 邹城市| 榆林市| 新泰市| 巨鹿县| 朔州市| 湖南省| 囊谦县| 辽中县| 深州市| 梁河县| 县级市| 永吉县| 三江| 陇西县| 墨竹工卡县| 平遥县| 上林县| 营口市| 弥勒县| 盖州市| 巢湖市| 定安县| 区。| 福海县| 郴州市| 酒泉市| 玉环县| 诸暨市| 邹平县| 罗田县| 都昌县| 曲阜市| 汪清县| 延边| 灵山县| 忻州市| 醴陵市| 澜沧| 和顺县| 珠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