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1、P3問題與思考:想一想:科舉制與前朝選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科舉考試選拔官吏的依據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試成績,選拔官吏的權利也從地方集中到中央。2、P4材料研讀:《舊唐書.李密列傳》中寫隋末的社會狀況是: “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棄于匡床。萬戶則城郭空虛,千里則煙火斷滅。”想一想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社會狀況?原因:隋煬帝征發大批勞動力營建東都洛陽,開通大運河,修筑長城和馳道,還多次巡游、三次東征,這一系列的徭役和兵役耗費人力、財力無數,影響正常生產活動,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力,導致了這種狀況的出現。3、 P5想一想:科舉制的確立對當時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科舉制度打破了門第的限制,給一般的知識分子提供了做官參政的機會;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選拔官吏的權力從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4、 P5隋煬帝死后,被葬在揚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詩人羅隱在《煬帝陵》一詩中寫:“君王忍把平陳業,只換雷塘數畝田。”議一議,隋煬帝為什么會落得如此下場?隋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呢?隋煬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縱情享樂,奢侈無度 ,致使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最后在農民起義中被部下在江都殺死。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5、P5中國古代橋梁建筑技術高超。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之一。請查閱資料,并對照右圖,分析趙州橋的特點。趙州橋結構科學,堅固耐用,防洪省料,造型美觀,在中國甚至世界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1、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關系比喻成舟與水的關系?唐太宗經歷過隋末農民戰爭,他認識到農民反抗是由賦役繁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引起的,只有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鞏固統治。因此,他明確了以民為本的治國思想,把君主和百姓的關系比喻成舟與水的關系。2、唐太宗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你認為從哪些方面能體現出來?政治上,明確中央和地方職權范圍,提高行政效率,嚴格考查官吏;法律上,減省刑罰;經濟上,減輕農民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1)材料中所敘述的社會狀況是怎樣的?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糧食連年豐收,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向外的門幾個月不關閉,米價便宜,反映了當時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秩序安定的狀況。唐太宗精心治理國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減輕人民負擔,鼓勵農業生產。因此,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了材料中描述的狀況。(2)說一說:詩中描繪了開元時期什么樣的情景?開元時期,人口眾多,糧食豐盈,國庫充實,百姓富足,整個社會欣欣向榮。3、《盛唐氣象》想一想:使用筒車的好處是什么?節省人力,提高效率。說(1)說一:這則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樣的景況?水路運輸發達,港口碼頭往來船舶眾多,商品交流繁盛。(2)詩歌賞析①詩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蕃”是我國古代對外族或異國人的泛稱;“胡”是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稱呼。②上引詩句反映出怎樣的社會情況?唐代周邊少數民族向漢族學習農業耕作技術,種植谷物,同時少數民族的音樂、飲食、服裝、騎馬等也在唐代廣為流傳,各民族相互影響、不斷交融,共同發展。(3)舉辦唐詩朗誦會。可分成兩組,一組朗誦歌頌自然風光的詩篇,一組朗誦反映社會生活和親情的詩篇。形式一:分組朗誦第一步:一組從李白《早發白帝城》《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送孟浩然之廣陵》,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宿建德江》,杜甫《絕句》等名家名詩中選擇1~2首詩作集體朗誦,感受唐朝詩人筆下壯美的山河及恬靜的自然風光。第二步:一組朗誦杜甫《憶昔》,感受盛唐氣象: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圣人奏云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馀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形式二:分組對抗第一步對抗:說詩人分組說出唐朝歌頌自然風光或反映社會生活和親情成就突出的詩人,進行接力賽,不能接上者失敗。第二步對抗:誦詩歌在唐朝歌頌自然風光或反映社會生活和親情成就突出的詩人中,一組提出詩人,由另一組朗誦其詩歌,朗誦多者獲勝。第三步對抗:接下句名詩接下句對抗,答不上來者失敗。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都經歷了千辛萬苦,他們是如何面對重重困難的?鑒真東渡,前后6 次,用了12 年,困難重重,但他百折不撓,矢志不渝,終于成功。玄奘西行路途遙遠,他不畏艱險,歷經磨難,為追求真理,堅忍不拔,意志堅定。(1)日本文字分為“平假名”和“片假名”。它們的創制,與漢字有直接關系。請查找相關材料,加以說明。8 世紀以前,日本使用漢字作為表達記述的工具。唐朝時,隨遣唐使來華的留學生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國漢字標音表意的基礎上,創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同時,日文的詞匯和文法也受到漢語的影響。(2)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議一議:這些文物反映出了什么?大食人俑、東羅馬金幣、非洲黑人俑等文物反映出了唐朝與阿拉伯、歐洲和非洲都有交往。5、《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想一想:這場戰亂給人民造成了什么樣的災難?安史之亂給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破壞,尤其是廣大北方地區田地荒蕪,十室九空;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1)下列各項,哪些是安史之亂爆發的主要原因?請在□內畫√。(2)想一想:作者在詩中抒發了什么樣的愿望?這首詩以菊喻志,借物抒懷,通過刻畫菊花的形象、歌頌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現了作者等待時機改天換地的英雄氣魄。6、《北宋的政治》材料研讀參考答案(1)根據材料,說說通判的職權和作用。通判的職權涉及地方一切行政與司法事務,知州發布的各項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可見,通判的作用是分散知州的權力并對其行為實行監督。(2)武將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感慨?為什么當時的人不以從軍為榮?北宋為加強中央集權,采取了一系列削奪武將兵權、抑制武將地位的措施,武將們不僅平日不受重視,而且帶兵打仗都處處受到掣肘,感覺到英雄無用武之地,因此發出這樣的感嘆。社會上,人們看到武將不僅地位降低,而且打仗也是敗多勝少,因此不再以從軍為榮。《北宋的政治》課后活動參考答案(1)趙普所說的“權”“錢”“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對此采取了哪些措施?“權”指的是節度使的行政權力。宋太祖委派文官擔任地方的州縣長官,從而剝奪了節度使的行政權力。“錢”指的是地方財權,即原來節度使在地方收取稅賦的權力。宋太祖下令予以取消,除各州留一部分作為地方必要支出外,一切稅收由中央掌控;后來又設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兵”指的是節度使的兵權。宋太祖通過各種途徑解除節度使的兵權,并且對軍隊進行改編,經常調換軍隊將領,使得兵不識將、將不專兵;中央設樞密院掌握軍隊的調動、訓練和供給之權。(2)對下列關于宋朝重文輕武的表述作出正誤判斷。中央機構的要職由文人出任。(√)文臣掌握國家的軍事大權。(√)派文人擔任地方的知州。(√)知州的權力很大,不受牽制。(×)擴大科舉考試錄取的名額。(√)武將只有調動軍隊的權力。(×)7、《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課后活動澶淵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擠寇準,寇準被罷去相職。當時京城里流傳著民謠:“欲得天下好,無如召寇老。”想一想:這首民謠反映出民眾的什么愿望?面對遼國的大舉入侵,寇準力促宋真宗御駕親征,從而打敗遼軍,使中原百姓免遭生靈涂炭。此外,寇準一生為官40 余年,舉薦賢能,扶正祛邪,不徇私情,深得民心。此歌謠反映了民眾對他的景仰與愛戴。議一議:北宋與遼、西夏訂立和約,對社會經濟和民眾生活有什么影響?北宋與遼、西夏訂立和約,使北宋與遼、西夏之間保持著和平穩定的局面。對社會經濟而言,避免了戰爭給社會生產力帶來的破壞,促進了我國偏遠地區的貿易與開發,有利于經濟的交流和發展。對民眾生活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眾的賦稅負擔;另一方面,使邊境民眾生活環境相對安定,加強了各民族間的友好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8、《金與南宋的對峙》課后活動參考答案(1)組織一場故事會,講講有關岳飛的故事。要求: ①動員學生分組收集資料,整理出4~5個故事,每個故事用300字左右加以描述。②在班上組織一場故事會,請每組的學生代表各講一個岳飛的故事。③評價學生的活動表現。(2)說一說:這首詩是怎樣描寫南宋偏安的?這首詩的前兩句,從空間和時間的無限,寫盡杭州的山水樓臺之美和歌舞升平的景象。“幾時休”三個字,責問統治者:驕奢淫逸的生活何時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復國的事業何時才能著手?“ 暖風”語意雙關,既是溫暖的自然風,也是紙醉金迷的靡靡之風。末句“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當局忘了國恨家仇,竟把臨時茍安的杭州當作了故都汴州。整首詩描寫了南宋統治者滿足于現狀,不思抵御外族侵擾,過著茍且偷安、粉飾太平的日子。9、《宋代經濟的發展》課后活動參考答案(1)根據材料,說一說宋朝大都市商業繁榮的景象。材料一反映出北宋都城開封店鋪林立,商家實力雄厚,交易量大。材料二反映出南宋都城臨安商業范圍廣,店鋪遍及大街小巷,有一定的規模,商品種類繁多。(2)探討宋朝出現紙幣的原因及它的作用。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紙幣便于攜帶。作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第10課 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1、P49想一想:忽必烈采納漢族儒臣的建議,推行中原地區的各種制度與文化,這對他完成統一大業有什么作用和影響?一方面取得了漢族地主階級對元政權的認可支持,有利于蒙古政權封建化與民族交融;另一方面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增強元朝軍隊實力,為元朝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2、 P50課后活動:這一描述反映了蒙古草原上的什么局面?這一局面后來是怎樣改變的?這一描述,反映了12世紀時蒙古草原上蒙古諸部互相征戰、社會動蕩不安的情景。這種戰爭給蒙古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他們渴望擺脫戰亂,結束分裂,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鐵木真即后來的成吉思汗,順應人民的愿望和歷史發展的要求,以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組織才能和堅強的性格,組建起一支強大的軍隊,經過多年的戰爭,實現了蒙古的統一,并在1206年建立起蒙古政權,結束了蒙古諸部互相混戰、社會動蕩不安的局面,對蒙古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3、P50將下列事件按發生的先后順序進行排列。忽必烈繼承汗位4南宋滅亡6蒙古滅金3元朝建立5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1西夏滅亡2第11課 元朝的統治1、P52與漢唐時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元朝的疆域大大超過了漢唐時期。與漢唐疆域相比,今新疆、西藏、云南,東北廣大地區,臺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范圍之內。2、P53想一想,元朝對西藏地區的有效管理,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民族關系發展史上有何重要意義?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駛行政管轄,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4、 P53從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角度,說一說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結束了唐末以來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并立的局面,為以后各朝代保持統一局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5、 P53想一想:今天中國的省,從建制到名稱上與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什么關系?今天中國的省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域,其建制和名稱都來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第12課 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1、P58宋代的市民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多彩。這與經濟的繁榮和城市的發展有何關系?兩宋時期,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城市商業貿易繁榮,為豐富多彩的市民文化娛樂活動的出現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城市發展,市民階層壯大,社會需要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以滿足市民的文化生活要求,這是市井文化生活滋長的內在動力。2、P58說一說你所知道的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的詞作名篇。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dian秋》《聲聲慢·尋尋覓覓》《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等;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第13課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1、朱彧在1119年寫成《萍洲可談》一書,書中寫道:“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 ”P61這是世界航海史上使用指南針航海的最早記錄。想一想:指南針用于航海有什么好處?指南針應用于航海,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為鄭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發現提供了重要條件。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2、 P62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元史·地理志》元朝建立了遍布全國的驛站,對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有什么作用?驛站的普遍設置,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聯系,推動了國內交通的發展,促進了國內各族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3、P64說一說,中國古代的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等重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怎樣的重要貢獻。活字印刷術的出現,降低了制書成本,加快了圖書的普及和文化的傳播;火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促使冷兵器向熱兵器轉變,加速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指南針應用于航海,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為鄭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發現提供了重要條件。3、 P64想一想:急遞鋪的方式,類似于今天郵政中的什么措施?第14課 明朝的統治1、 P67想一想:朱元璋對地方和中央管制的改動,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權力的分散與制衡。通過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權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員專權,從而加強了皇權。2、P68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明太祖實錄》朱元璋立下這條“祖訓”的目的何在?為告誡后代,不得設立丞相。目的是防止朝臣專權,以加強皇權,鞏固統治。3、P69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抨擊八股文說:“八股文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于咸陽之郊……”想一想:顧炎武抨擊八股文的理由是什么?4、P69想一想,朱元璋廢除丞相,強化皇權,這一舉措有什么利弊得失?利:克服了朝臣權力過大的弊端,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形成了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弊:皇權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沒有獨立性;不能廣泛吸納建議,容易形成專權,出現偏頗決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給明朝的統治埋下了隱患。5、P69議一議,八股取士對教育、選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樣的負面影響?影響:明朝改革科舉考試,導致教學內容單一,考試形式刻板,從而扼殺了創造性,不利于教育的發展;明朝改革科舉考試,也使許多讀書人埋頭攻讀經書,不講求實際學問, 培養出來的“人才”多是嚴守規矩和讀死書、死讀書之人,不利于選賢任能。因此,八股取士嚴重阻礙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第15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1、P73 《凱歌》 萬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沖斗牛。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干犯軍法兮身不自由。號令明兮賞罰信,赴水火兮敢遲留?上報一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戚少保年譜耆編》這首軍歌說明戚家軍軍紀嚴明,訓練有素,能征善戰,上下團結,作戰力強;表達了戚家軍同仇敵愾、不除倭患誓不罷休的決心。因此,這首軍歌表現了戚家軍面對侵略者誓死捍衛國家安全以及面對困難毫不退縮的堅強意志。2、P74為什么說抗倭戰爭是反侵略戰爭?明中期海防松弛,倭寇對中國沿海的武裝搶劫猖獗。所到之處,倭寇殺居民,劫財貨,無惡不作,威脅到沿海地區民眾生命財產和國家安全。因此,戚繼光等人領導的抗倭斗爭,是正義的民族自衛戰爭。是一場反侵略戰爭,3、P75想一想,為什么用“三寶”命名呢?其中含有怎樣的歷史信息?用“三寶”命名,表明當地人民對鄭和充滿了愛戴和敬意。其中所含的歷史信息是:說明鄭和的船隊到過這些地方;鄭和的遠航增進了中國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4、 P75 戚繼光的詩文集《止止堂集》。下面是其中一些詩句:“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說一說:這些詩句抒發了戚繼光怎樣的情懷和抱負?抒發了戚繼光不追求個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愛國情懷。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學1、P78宋應星在《天工開物》的序言中說:“卷分前后,乃‘貴五谷而賤金玉’之義。”他在書里把谷物類放在前面,而把珠玉類置于最后。想一想:他為什么要這樣編排呢?明朝時的中國處于農業社會。民以食為天,農業是國家的根本,中國自古就有“士農工商,以農為本”的觀念,這一編排體現了作者的重農的思想。2、P80萬里長城常被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想一想,這其中的寓意是什么?長城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凝聚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堅韌剛毅、充滿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被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3、P83將下列人物與他們的作品用直線連接起來。李時珍 《西游記》宋應星 《三國志通俗演義》徐光啟 《水滸傳》施耐庵 《農政全書》羅貫中 《本草綱目》吳承恩 《天工開物》4、P83 1987年,萬里長城和北京故宮都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請同學們分成兩組,分別搜集有關長城和故宮的資料,撰寫成文,具體介紹這兩項古代建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理由。文化遺產是指從歷史、藝術或科學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物、建筑或遺址。萬里長城以勢若游龍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嶺,蜿蜒萬里,浩然大氣,堪稱一部以建筑寫就的中華民族的史詩;北京故宮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宮殿建筑藝術的精髓,其建筑設計完美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無論是立體輪廓、空間組織、建筑色彩,還是平面布局,都達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第17課 明朝的滅亡1、P86當時流行著這樣的歌謠:“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想一想:廣大民眾為什么歡迎和擁護李自成的起義軍?李自成起義軍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 規定了嚴明的軍紀,所到之處秋毫無犯,還向貧苦民眾發放錢糧。2、P87課后活動: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下面是史書記載的1628年陜西北部遭受旱災后的情形:民爭采山間蓬草而食 ……至十月以后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 ……殆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山中石塊而食。土地貧瘠的陜西北部,連年大旱,顆粒無收,饑民遍地,農民只得吃蓬草、樹皮、石塊充饑,甚至發生人吃人的慘劇。但是,官府不顧百姓死活,催征如故。3、P87下列各項,哪些與明朝滅亡有直接的關系,請在□內畫√。√□朝政腐敗,宦官擅權√□土地兼并嚴重√□朝廷征派苛捐雜稅□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第18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1.P95鄭成功在致荷蘭總督的招降書中說: 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結合以前所學的歷史知識,說說為什么鄭成功確認臺灣是中國的土地。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軍隊到達臺灣。隋朝時,隋煬帝曾三次派人去臺灣。元朝已開始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管理臺灣和澎湖地區的民政,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上述史實,有力地說明臺灣是中國的土地。2.P95議一議,清朝對西藏和新疆的治理,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什么歷史意義?清朝治理西藏和新疆,一方面加強了西藏、新疆與中央政府的聯系,另一方面保持西藏、新疆的秩序穩定,促進了漢族和少數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使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第19課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1. P100閱讀下表并回答問題。1661年—1766年,耕地面積發生了什么變化?這種變化是由哪些因素導致的?1661年—1766年,耕地面積大幅增加(增加接近35%)。促使這種變化的主要因素有:清朝前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等等。2. P100從國外引進的作物如玉米、甘薯、馬鈴薯,在清朝時得以普遍種植。通過各種渠道了解一下,這些作物的種植與清前期人口增長之間的關系。玉米、甘薯、馬鈴薯屬于美洲高產農作物,比我國傳統的農作物產量高很多。它們的引種和推廣,提高了糧食產量,有利于緩解人口增長壓力,促進了清朝人口的增長。第20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1、P102“(軍機大臣)只供傳述繕[shàn]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趙翼《檐[yán]曝[pù]雜記》作用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軍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只是跪在地上記錄,然后照皇帝的旨意擬寫成文,經皇帝審閱同意后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機構去執行。軍機處的設立使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成為虛設機構。這樣全國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君主專制極端強化。2、P103想一想,吏治的腐敗會對社會造成什么影響?從歷史上看,吏治的腐敗,一方面會導致行政效率降低、國家財政緊張、社會矛盾尖銳、社會危機加劇;另一方面會造成社會風氣敗壞。3、 P105想一想:閉關鎖國的政策是否能夠抵御外國的侵略?這一政策對中國的發展有什么重要的影響?作為一種消極被動的防御政策,閉關鎖國不可能也沒有阻擋西方堅船利炮的殖民侵略。閉關鎖國政策雖然保護了自然經濟免遭外來沖擊,對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也曾起了一定的防御作用,但它限制了航海事業的發展,導致中國喪失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而且它限制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妨礙中國掌握世界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知識,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4、P106想一想,為什么寫了這樣詩句的人就要被下大獄呢?文字獄對思想和文化造成什么樣的后果?這些詩句大都有“明”或“清”等字眼。清朝統治者疑神疑鬼,捕風捉影,硬是認為“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認為這些詩句說明了詩人懷念明朝、不滿清朝,要“反清復明”,便把他們下大獄。文字獄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5、 P106清朝時,社會上流傳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民謠。“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最早出現在宋朝,并在明朝的話本中多有出現。句中的“清”,非為“清朝”之“清”,而為“清廉”之“清”。此諺又作“一任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原意是:即使是不貪贓枉法的清廉知府,一任三年下來,僅靠各項陋規,也有十萬兩銀子的進項。后來含義擴大為:即使是為政清廉的官員,也要撈上成千上萬兩銀子,至于貪官就更不用說了。這反映了清朝官場昏暗,官吏貪腐現象嚴重。第21課 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1、P112想一想:人們為什么熱衷于《紅樓夢》?這部長篇小說的社會歷史意義是什么?《紅樓夢》背景廣闊,結構嚴謹,層次清晰,以貴族家族賈府的興衰變遷以及男女主人公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充分展示了清朝社會生活的多個側面,寫作手法精巧純熟,人物刻畫栩栩如生,藝術水平極高,所以能受到追捧。《紅樓夢》思想性強,深刻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的社會現實和尖銳矛盾,揭露了統治階級的奢靡、丑陋,揭示了封建社會走向衰亡的歷史命運,歌頌了反抗封建禮教、追求個性自由的下層人民的抗爭精神,批判了專制家長為代表的頑固勢力,具有深刻的社會歷史意義。2、P112清朝的畫壇上,活躍在揚州地區的八位畫家被稱為“揚州八怪”,鄭板橋就是其中的一位。查一查:他們的繪畫具有怎樣的風格?“揚州八怪”發展明朝徐渭寫意畫特點,繪畫講究詩、書、畫結合,不拘成規,筆墨縱橫,自成風格。他們作畫,與正統畫不同,因此被稱為“八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