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題名稱:生物的變異學科年級 初二年級 教材版本 蘇科版一、課程標準要求舉例說出生物的變異 1、舉例說出可遺傳變異和不可遺傳變異。 2、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既受遺傳物質的控制,又受環境因素的影響。 3、初步學會調查生物變異的方法,提高處理調查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釋調查結果的能力。二、教材地位作用本節課選自蘇科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十一章第一節《生物的變異》 本節課是在學生們學習了生物的遺傳后對基因決定生物性狀有所了解的基礎上所進行的知識延伸,并為下一節生物的進化奠定了基礎,因此本屆課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本屆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答案,并能最終能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自然科學的熱愛之情。三、學情調查分析學情分析 1、學生對變異的現象很熟悉,對本節課的學習興趣可能濃厚。 2、學生很愛進行探究實驗,但部分學生合作探究能力不夠。 3、對變異的原因地分析,通過教師的講解和探究討論,大部分學生能夠弄清楚。四、教學目標確定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同種生物的個體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 2.認識同種生物的個體之間存在差異的原因是生物的變異。 3.生物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4.生物變異的原因: ?5.生物變異的類型:可遺傳變異;不可遺傳變異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對圖片的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觀察、提問、表達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讓學生體會到通過科學探究得出結論的成就感。 2.讓學生產生對生物學的熱愛之情。五、重點、難點教學重點: 1.生物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變異的原因:不同種類、個體之間的差異首先決定于遺傳物質,其次與環境有關。 3.生物變異的類型:可遺傳變異?(?由于遺傳物質的改變造成?);不可遺傳變異?(?僅 由于環境的改變造成?)。 教學難點: 分析生物變異的原因。 ?六、教學過程教學方法設計 1.為了使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把自然界中的現象再現到學生的眼前,再利用課本圖片進行直觀教學。 2.為了實現能力目標,便于讓老師捕捉學生面對問題時的真實想法。采用師生互動探討式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課堂組織設計 1.為了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提高學習效率,把學生分成 8人一組展開活動。 2.在“對某一性狀變異的深入探究”的學生活動中,每小組的? 8人自由選擇分工?;A知識解決措施設計生物變異的概念通過學生活動“找特征、找差異”,讓學生觀察大屏幕的圖片,歸納:同種生物的個體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不同種類、個體之間的差異首先決定于遺傳物質,其次與環境有關。1.對色覺正常的夫婦生下色盲孩子的案例進行分析。2.完成課本P15討論1、2題。生物變異的類型讓學生活動找出列舉特征中的可遺傳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能力培養解決措施設計突出對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和科學方法的訓練。在制定實驗探究方案時,對于大、小土豆的觀察和測量,可讓學生展開廣泛的探討。情感培養解決措施設計對生物學及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讓學生列舉常見的變異實例。? 回顧和利用俗語引入課題:在本章開始我們學過:生物界普遍存在著變異現象。俗話說:“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生物的變異是怎么回事。板書課題。 (二)教授新課 先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本13---16頁的內容并且看14頁的圖片,引出“一、生物的變異現象”的教學。 提出問題,引出探究:同學們對上述變異及前面研究過的各種相對性狀(由變異產生的),你對某一性狀的變異做過深入的探究嗎?引出“二、探究:土豆大小變異”的探究活動。 讓學生分組探究,教師巡回指導,然后小組交流,并利用討論題1、2引導學生達成共同的結論。 之后,再通過教師舉例,師生分析總結出三、變異的類型及原因,并強調生物的性狀與基因組成和環境變化之間的關系。然后再讓學生結合課本總結出四、生物變異的意義。 (三)當堂練習 讓學生做課本練習1、2和課件上的題,學生不會的,教師幫助解答。七、教學評價1.本教學設計的實踐效果: (1)本人運用這個教學設計上了一節課。生物的變異、生物的變異的原因、生物的變異的類型、生物變異的普遍性都是通過讓學生觀察、發現建立起感性認識后,請學生歸納總結。學生參與到概念的描述之中,容易把概念理解到位。 (2)本節課教材設計探究活動的目的是突出對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和科學方法的訓練,訓練學生處理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學生在制定實驗探究方案時,己經充分展現了他們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3)最后學生通過習題練習加強對生物變異的概念,生物變異的類型和原因的理解和掌握。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