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課時:一課時課型:新授課1、 教學內容: 冀少版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章第二節內容。 二、教材內容分析和學情分析: 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前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其實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生物與環境之間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為下一章“生態系統”的學習打下基礎。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本節是從環境中生物的角度,探討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引言中選取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環境,在這兩個環境中生活的生物類群也是完全不同的,這樣設計引言的目的是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生物只能在一定的環境中生活呢?從而導入生物的適應性。為說明生物的適應性,在“探究竟”中引導學生分析世界上一種奇特的樹----瓶子樹。選取瓶子樹來探究生物的適應性,是由于瓶子樹具有非常明顯、卻很特殊的適應特征。瓶子樹與眾不同的樹形與它生活的特定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生物界中,生物適應環境的特征表現在許多方面,如形態、結構、生理、生活習性等。教材中主要介紹了保護色和擬態,并列舉了雷鳥羽毛的保護色和枯葉蝶、竹節蟲的擬態現象來說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的。當然適應具有相對性,并不是絕對的、完全的適應。 二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就是探究“植物對環境溫度和濕度的影響”活動,這個活動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初二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理解每種生物都離不開它們的生活環境,同時又能適應、影響和改變環境。最后得出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的結論:生物與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影響。 三、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說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數據的方法; 3、學習通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四、教學重點: 1、描述擬態和保護色及其他適應現象,說明適應的普遍性。2、通過“植物對環境溫度和濕度的影響”探究,舉例說出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五、教學難點:適應的相對性。 六、教學方法: 1、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并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討論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比較和分析,本節對“植物對環境溫度和濕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進行比較、分析并不難,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處理方法。讓知識的獲得滲透在過程的體驗中,讓成功的喜悅體現于精彩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七、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啟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如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南橘北枳、鳥類的遷徙等),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這樣導入有兩個好處:1、既考驗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系;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是否有影響,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本節的重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步:讓學生觀察教材P90的四幅圖片,引導其從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與環境間的聯系展開小組討論。然后讓學生選擇一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 第二步:啟發學生,還能否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媒體呈現配有解說詞的圖片,如:雷鳥的保護色;枯葉蝶、竹節蟲的擬態;含羞草的葉與多暴雨的環境相適應等等,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對環境的適應特征和生活習性,并代代遺傳下來。一些不適應環境的生物早就被環境淘汰了,所以適應具有普遍性。當然適應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適應,并不是絕對的、完全的適應。因為環境是在不斷變化著的,隨著環境的變化,對舊環境的適應者可能不適應新環境則被淘汰,因此適應還具有相對性。[設計意圖]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普遍性的觀點,對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考慮到初二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會學到。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環境溫度和濕度的影響”,課上交流。這樣安排體現a、有做事的過程;b、有明確的目標;c、有明確的結果;d、使用語言傳達信息e、體現過程的真實性。這是任務型教學的五要素。交流時注意: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于結果涉及到對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 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環境溫度和濕度的影響,有利于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么益處? b、為什么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著環境。第三步: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在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 如“大樹底下好乘涼”、“地衣加速巖石的風化促進土壤的形成”等。第四步:播放動畫“屎克螂出國記”,以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對環境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在學生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再一次激起他們的興趣。 3、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通過以上事例說明每種生物都離不開它們的生活環境,同時又能適應、影響和改變環境。利用多媒體展示溫室效應、空氣污染、水葫蘆泛濫等圖片,最后得出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的結論:生物與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影響。[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么重要! 4、思維拓展:1、在一個繁殖季節里,一條鯉魚能產幾十萬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鳥類只產幾個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嗎?這是不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2、山羊絨又細又柔軟,組成的產品十分昂貴。山羊比綿羊好養,它連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區大量飼養山羊,這對環境會有什么影響? [設計意圖]這是兩道開放性題,既能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又能煅煉思維,體現知識與社會、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使學有所用。5、知識總結: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獲,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三)、作業練習: 1、見教材P92《當堂練》2、多媒體展示隨堂練習: 知識點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1、現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形態結構 、 生活習性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 普遍性 。2、生物界有這樣有趣的現象:青蛙的體色和周圍的環境相似,這是 保護色 。?枯葉蝶合攏雙翅時像一片枯葉,使得一些食蟲鳥不容易發現,這種形態和體色與植物相似的現象叫 擬態 。?3、環境是在不斷變化著的,隨著環境的變化,對舊環境的適應者可能不適應新環境則被淘汰,因此適應還具有 相對性 。?知識點二:生物對環境的影響1、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這都體現了(A)A.生物能影響環境 B.生物能適應一定的環境C.環境能影響生物的生存 D.生物與環境可以相互影響2、下列現象不能說明生物適應環境的是(C)A.仙人掌的葉變成了刺 B.生活在沙漠中的駱駝刺根系非常發達 C.森林中空氣濕潤 D.生活在北極的狐體型較大知識點三:生物與環境的關系1.每種生物都離不開它們的 生活環境 ,同時又能 適應 、 影響 和 改變 環境。?2.生物與環境相互 依賴 、相互 影響 。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就是這樣安排的。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愉快地“享受”學習。PAGE 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