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生物 4.2.2消化和吸收 學案【學習目標】通過分析有關營養物質的探究實驗,學會分析對照實驗,并理解控制單一變量,設置對照等提高實驗結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徑。概述營養物質消化是物理消化和化學消化共同作用的結果。【課前預習任務】1.預習和復習教材26-31頁消化和吸收,了解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探究實驗及消化和吸收有關的概念。【課上學習任務】說出牙齒、舌和唾液對饅頭中淀粉的消化作用。設計可以在家完成的探究食物消化的實驗,完成探究實驗報告單設計。探究實驗報告單班級 姓名 年 月 日探究課題 學?科 生物學實驗材料 第一步(提出問題): 第二步(做出假設): 第三步(制訂計劃): 第四步:實施計劃(略) 第五步: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課后作業】1.如圖所示某科技小組的同學探究“淀粉在口腔內的消化”的實驗過程,下列描述錯誤的是( )A.此實驗說明了口腔中的唾液對淀粉有消化作用 B.水浴溫度選擇37℃是為了接近人體的體溫 C.③中的試管1號與2號試管組成對照實驗,探究的變量是水D.在步驟④時滴加碘液后1號試管變藍、2號試管不變藍2. 在“探究淀粉的消化過程”的實驗中,某學校的生物學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這個實驗所探究的問題是( )A.水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響 B.溫度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響 C.唾液淀粉酶對淀粉消化的影響 D.不同量的唾液淀粉酶對淀粉消化的影響3.下列圖表示探究唾液消化淀粉的相關實驗,各試管含有等量和等濃度的淀粉溶液。按圖中所示處理,經充分反應后各管均滴入適量碘液,溶液可能不變藍的是( )A. B. C. D.4.小金設計了一個實驗,實驗操作步驟如表,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試管編號 1號 2號稀淀粉糊(mL) 2 2新鮮唾液(mL) 2 2恒溫處理(5min) 37℃ 0℃碘液(滴) 2 2A.實驗中淀粉遇碘變藍色 B.實驗探究唾液能否催化淀粉分解 C.1號試管和2號試管形成對照 D.恒溫時間太短淀粉糊未被分解會影響結果5.在探究“饅頭在人口腔中的變化”的實驗中,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實驗證明唾液能消化淀粉 B.試管加碘變藍說明淀粉已被唾液消化 C.實驗溫度保持在37℃左右 D.饅頭變甜與牙齒和舌頭的作用分不開6.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把食物切斷、磨碎,屬于物理消化;二是把食物中的大分子分解為小分子,屬于化學消化。為研究口腔中物理消化和化學消化對淀粉分解的不同作用,小宇同學以饅頭為實驗材料,設計了以下方案。請回答下列問題。(1)饅頭碎屑與攪拌分別模擬口腔中________對饅頭的物理消化。(2)通過第一、三組比較可知,________能分解饅頭中的淀粉。(3)比較第_________兩組實驗結果,說明物理消化也能影響饅頭中淀粉分解。(4)為進一步探究僅有物理消化是否可以將淀粉分解,需增設第四組實驗,第四組實驗的處理方式應該是__________________,放置于37℃溫水中,5分鐘后滴加碘液,觀察顏色。第四組實驗結果為變藍(顏色與第一組相同)。(5)綜合上述信息,可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除了口腔中的物理消化,請再舉一個人體器官進行物理消化的例子_____________。【課后作業參考答案】C 2. C 3. D 4.B 5.B(1)牙齒、舌 (2)唾液(3)二、三(4)將與第一組等量的饅頭碎屑和清水加入試管中,并攪拌 (5)唾液(化學消化)可以分解饅頭中的淀粉,但是僅有物理消化無法分解淀粉。(6)胃的蠕動;小腸的蠕動;膽汁將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共45張PPT)第二章 人體的營養消化和吸收初一年級 生物學 每當我們吃過飯后,大約經過4個小時,食物通過在胃、小腸等消化道內的消化吸收后,將排入大腸。因此,為了不斷給人體補充能量,大約4~6小時可以安排一次用餐。早晨,當我們經過8個小時的睡眠后,胃中的食物早已經排空,因此吃富含營養的早餐對人體健康是特別重要的。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糖類蛋白質脂肪水無機鹽維生素口腔胃小腸 當食物在消化道中行進時主要在口腔、胃和小腸內發生消化作用。 口腔胃 牙齒的咀嚼 胃液物理性消化 化學性消化資料資料 舌的攪拌 唾液胃蠕動饅頭在口腔的變化牙齒 舌 唾液物質變化:淀粉→麥芽糖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取唾液的過程 實驗的用具資料資料資料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①加入淀粉液資料 1號試管 2試管 實驗操作 檢測方法 實驗現象 淀粉液(2ml)淀粉液(2ml)②1號試管唾液,2號試管清水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資料 1號試管 2試管 實驗操作 檢測方法 實驗現象 淀粉液(2ml)淀粉液(2ml)唾液(10滴)清水(10滴)③37℃水浴鍋加熱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 1號試管 2試管 實驗操作 檢測方法 實驗現象 淀粉液(2ml)淀粉液(2ml)唾液(10滴)清水(10滴)37℃37℃資料④滴加碘液觀察現象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 1號試管 2試管 實驗操作 檢測方法 實驗現象 淀粉液(2ml)淀粉液(2ml)唾液(10滴)清水(10滴)37℃37℃碘液碘液不變藍變藍資料 實驗研究的變量是什么?2. 除了我們要研究的變量以外,其它條件如何控制?唾液單一變量原則 1號試管 2試管 實驗操作 檢測方法 實驗現象 淀粉液(2ml)淀粉液(2ml)唾液(10滴)清水(10滴)37℃37℃碘液碘液不變藍變藍 實驗研究的變量是什么?2. 除了我們要研究的變量以外,其他條件如何控制?3.該實驗結果是什么? 1號試管 2試管 實驗操作 檢測方法 實驗現象 實驗結果 淀粉液(2ml)淀粉液(2ml)唾液(10滴)清水(10滴)37℃37℃碘液碘液不變藍變藍淀粉分解淀粉未分解唾液單一變量原則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唾液可消化淀粉與清水相比,唾液中含有什么物質可以消化淀粉?通過這個實驗是否可以證明唾液中起消化作用的物質是淀粉酶?淀粉糊A淀粉酶溶液探究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A應加入的是:與淀粉酶溶液等量的清水淀粉糊清水淀粉酶溶液實驗的現象:1號試管不變藍 2號試管變藍探究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淀粉糊清水淀粉酶溶液實驗的結論:淀粉酶可消化淀粉。探究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溫度改變會對淀粉酶的消化作用有什么影響?①將淀粉酶溶液放入100℃和40℃水浴加熱。①數分鐘后,將淀粉酶溶液與淀粉水溶液混合后繼續加熱幾分鐘。③在試管中分別添加碘液,觀察實驗現象實驗結論:高溫會讓淀粉酶失去消化作用探究溫度對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響資料資料資料淀粉酶真的就只能消化淀粉嗎?探究淀粉酶對淀粉和蔗糖的消化作用是否可以通過滴加碘液檢測試驗結果? 1號試管 2試管 實驗操作 淀粉溶液 蔗糖溶液 淀粉酶溶液 淀粉酶溶液 溫水 溫水 檢測方法 實驗現象 實驗結果 ??資料蔗糖分解葡萄糖果糖麥芽糖淀粉斐林試劑可以鑒定和檢測葡萄糖、果糖和麥芽糖等,會呈磚紅色沉淀。 1號試管 2試管 實驗操作 淀粉液 蔗糖 淀粉酶溶液 淀粉酶溶液 溫水 溫水 檢測方法 實驗現象 試驗結果 實驗結論:淀粉酶可以消化淀粉,但不能消化蔗糖。斐林試劑斐林試劑產生磚紅色沉淀未產生磚紅色沉淀淀粉被分解蔗糖未被分解資料牙齒 舌 唾液探究牙齒、舌和唾液在饅頭消化中的作用編號 牙和舌的作用 唾液的作用 ① 饅頭屑/攪拌 唾液 ② 饅頭屑/攪拌 清水 ③ 饅頭塊/不攪拌 唾液 探究牙齒、舌和唾液在饅頭消化中的作用編號 牙和舌的作用 唾液的作用 ① 饅頭屑/攪拌 唾液 ② 饅頭屑/攪拌 清水 ③ 饅頭塊/不攪拌 唾液 組 對照實驗 研究的變量 探究牙齒、舌和唾液在饅頭消化中的作用編號 牙和舌的作用 唾液的作用 ① 饅頭屑/攪拌 唾液 ② 饅頭屑/攪拌 清水 ③ 饅頭塊/不攪拌 唾液 編號 對照實驗 研究的變量 ① ①和2組 唾液 探究牙齒、舌和唾液在饅頭消化中的作用編號 牙和舌的作用 唾液的作用 ① 饅頭屑/攪拌 唾液 ② 饅頭屑/攪拌 清水 ③ 饅頭塊/不攪拌 唾液 組 對照實驗 研究的變量 A ①和② 唾液 探究牙齒、舌和唾液在饅頭消化中的作用編號 牙和舌的作用 唾液的作用 ① 饅頭屑/攪拌 唾液 ② 饅頭屑/攪拌 清水 ③ 饅頭塊/不攪拌 唾液 組 對照實驗 研究的變量 A ①和② 唾液 B ①和③ 牙齒和舌 探究牙齒、舌和唾液在饅頭消化中的作用編號 牙和舌的作用 唾液的作用 ① 饅頭屑/攪拌 唾液 ② 饅頭屑/攪拌 ? ③ 饅頭塊/不攪拌 唾液 清水組 對照實驗 研究的變量 A ①和② 唾液 B ①和③ 牙齒和舌 編號 牙和舌的作用 唾液的作用 實驗現象 實驗結果 ① 饅頭屑/攪拌 唾液 ② 饅頭屑/攪拌 清水 ③ 饅頭塊/不攪拌 唾液 編號 對照實驗 研究的變量 得出結論 A ①和② 唾液 B ①和③ 牙齒和舌 唾液可以消化淀粉牙齒和舌的作用可促進唾液消化淀粉淀粉全部被分解淀粉不被分解不變藍變藍淺藍淀粉部分被分解思考: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實驗設計如圖試管均置于37℃溫水中10分鐘,以下不是對照實驗的一組( ?)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編號 對照實驗 研究的變量 得出結論 A ①和③ B ②和④ C ③和④ D ②和③ 不變藍深藍淺藍深藍牙齒和舌牙齒和舌唾液/牙齒和舌唾液×編號 對照實驗 研究的變量 得出結論 A ①和③ B ②和④ C ③和④ D ②和③ 不變藍深藍淺藍深藍牙齒和舌牙齒和舌唾液/牙齒和舌唾液牙齒和舌的作用不能使淀粉消化×編號 對照實驗 研究的變量 得出結論 A ①和③ B ②和④ C ③和④ D ②和③ 不變藍深藍淺藍深藍牙齒和舌牙齒和舌唾液/牙齒和舌唾液牙齒和舌的作用不能使淀粉消化×唾液可以使淀粉消化編號 對照實驗 研究的變量 得出結論 A ①和③ B ②和④ C ③和④ D ②和③ 不變藍深藍淺藍深藍牙齒和舌牙齒和舌唾液/牙齒和舌唾液牙齒和舌的作用不能使淀粉消化×唾液可以使淀粉消化牙齒和舌的作用可促進唾液消化淀粉 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膽汁的乳化小腸蠕動胃蠕動各部位的物理性消化對食物的消化的共同意義 均讓食物變的更小,增大了食物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接觸面積,提高了消化酶對食物進行化學性消化的效率。 同學們對以上實驗你可否進行改進和進一步探究呢?提示:可以從儀器、試劑、操作方法等角度入手。比如:用玻璃杯代替試管,碘酒代替碘液。盡量發揮大家的聰明才智,讓實驗變得更加簡單有趣。溫馨提示:同學們除了唾液,如果想進一步探究淀粉酶、蛋白酶等的消化,可以網上購買專門的食品添加劑中使用的消化酶。 蛋清蛋清中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水。將蛋清單獨取出,倒入開水攪拌成蛋花狀就可以探究蛋白質的消化了。1號加入淀粉酶溶液2號加入清水3號加入蛋白酶溶液可以用容器中裝入溫水,完成隔水加熱。可以通過白色的蛋花是否消失來觀察蛋白質是否被消化! 同學們,你有更加方便易行的方法嗎?設計在家就可以完成的實驗,現在就可以動手起來進一步探究營養物質的消化過程。祝同學們學習愉快!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生物 4.2.2消化和吸收 教案教學基本信息課題 探究營養物質的消化學科 生物學 學段: 初中 年級 初一教材 書名:《生物學》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分析有關營養物質的探究實驗,學會分析對照實驗,并理解控制單一變量,設置對照等提高實驗結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徑。 概述營養物質消化是物理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能力目標】 嘗試分析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學會對證據、數據等進行分析,并進行判斷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同科學探究是人們獲取科學知識、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 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創新精神。 教學過程(表格描述)教學環節 主要教學活動 設置意圖導入 每當我們吃過飯后,大約經過4個小時,食物通過在胃、小腸等消化道內的消化吸收后,將排入大腸。因此,為了不斷給人體補充能量,大約4~6小時可以安排一次用餐。早晨,當我們經過8個小時的睡眠后,胃中的食物早已經排空,因此吃富含營養的早餐對人體健康是特別重要的。 以饅頭為例引導同學們,回憶食物中含有的六類營養物質。當我們進餐時,我們攝入不同的食物,這些食物經過消化道的消化并吸收后,就可以為我們提供物質和能量了。 引導學生應用上節課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食物在消化道內進行的物理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 下面我們就通過兩個小視頻還原一下,食物在口腔和胃內的真實情景。 通過播放視頻觀察食物在口腔中的變化,引導學生觀察和理解,食物會經過牙齒的切斷、撕裂和磨碎,將食物從大塊變成小塊。再加上舌的攪拌,及唾液與食物的混合共同作用,形成食團。 經吞咽后,食物會經過食道進入胃。通過視頻引導學生觀察到,胃在不停的蠕動,以及胃內消化液在這個過程會與食物混合,因此食物在胃中,主要經過胃的蠕動及胃液的作用。 通過前面的學習,讓學生歸納出牙齒和舌及胃腸的蠕動僅將食團物理性狀改變,比如大塊變小塊,因此屬于物理性消化,唾液和胃液參與的消化可以將物質分解變小,屬于化學性消化。那什么是物理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之間的聯系,這一過程是如何發生的,我們是可以通過探究過程進一步研究的。 通過復習和分析,進一步明確牙齒和舌 及胃腸的蠕動僅將食團物理性狀改變,比如大塊變小塊,因此屬于物理性消化,唾液和胃液參與的消化可以將物質分解變小,屬于化學性消化。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 接下來我們就以饅頭為例,探究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過程。 在口腔中,牙齒、舌和唾液三個因素是共同作用的,在進食時通過口腔這樣的環境將三個因素一一割裂開,分別的探究和比對觀察是不能實現的。這樣可以通過模擬口腔環境分別進行探究。 對于復雜的問題,多個影響因素的,我們在探究時可以一個一個因素分別探究,再綜合分析。 首先我們來探究一下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 (1)實驗的用具和取唾液的過程 在準備實驗中,取唾液是一個關鍵過程,所以通過視頻教會學生如何取唾液。并在展示用具是,強調碘液和恒溫水浴鍋的作用。碘液滴加后可以給細胞染色觀察細胞核等結構,或是用滴加碘液的方法鑒定淀粉,而這里我們用碘液的目的就是后者,鑒定淀粉。恒溫水浴鍋是可以控制溫度的儀器,將溫度控制在適宜的溫度下,為實驗提供可能。 (2)實驗操作 視頻展示實驗操作過程,在播放添加淀粉液、滴加唾液或清水、水浴加熱等過程中,請同學們認真觀察,操作細節。請同學們注意,特別是在量取液體時要,要將量筒上刻度線放到與眼睛平齊的位置,這樣量筒中的液體的讀數才是準確的,而且做完實驗均要把用具放回原處,引導學生意識到科學規范操作的重要性。 請同學們思考為什么放在37℃的水浴鍋中加熱?這其實就是模擬人體口腔內的大致溫度。 (3)檢測實驗結果 過5-10分鐘,就可以取出,就可以滴加碘液檢測結果了。(播放視頻)當把兩個試管均滴加2滴碘液搖勻后,請同學們描述一下實驗的現象。1號的試管不變藍,2號試管變藍。 分析實驗操作的基本原則 綜合分析一下實驗過程,實驗探究的變量是什么?只是唾液,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那么除了我們要研究的變量,其它的條件如何控制呢?我們可以看到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其它的變量都是相同的,都相同量的淀粉液、相同的溫度等,這體現的是對照實驗的控制單一變量原則,這樣就可以排除溫度、淀粉不同等其它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了。 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接下來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經碘液檢測的變藍、不變藍的實驗的這個現象反映出來的真實的結果是什么?其實是淀粉是否被分解。因為淀粉遇到碘液變藍,而如果被分解成麥芽糖等其它的物質就不會變藍,這樣我們就可也知道,一號不變藍,是淀粉分解,二號變藍,是淀粉未被分解。 比較分析實驗的結果,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唾液可將淀粉分解。 通過分析探究唾液對淀粉消化的對照實驗,明確對照實驗設計的原則,掌握實驗結果分析,和得出結論能力。探究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 我想請同學思考一下,一號加唾液,2號加入的是清水,唾液和清水之間對比,唾液中對淀粉分解起關鍵作用的是什么? 通過剛才的實驗是否可以證明唾液中起消化作用的物質就是唾液淀粉酶?很顯然是不行的。 以探究唾液淀粉酶實驗,為例進一步分析。依據實驗過程圖,請同學們分析實驗的過程,并預測實驗的現象。 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得出的結論就是,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可使淀粉分解。 通過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實驗,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究實驗能力,并理解唾液中消化淀粉的物質是淀粉酶。探究溫度對淀粉酶分解作用的影響 有沒有同學注意到,這兩個實驗都同時將試管放在37℃的溫度下加熱,這是模擬口腔溫度,那同學們是否會懷疑,如果溫度過高或是,過低會對實驗有什么影響呢? 接下啦,我們就進一步探究一下溫度對淀粉酶分解淀粉的影響。我們來了解一下實驗的過程,(播放視頻)首先將淀粉酶溶液分別裝入2和1號試管分別放到100℃和40℃的水浴中加熱。在加熱淀粉酶容易的同時也讓淀粉水溶液同時進行加熱。加熱完成后,將淀粉酶溶液與淀粉水溶液混合,繼續加熱幾分鐘。 然后呢,通過滴加碘液的方式來檢測,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實驗的現象,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2號試管變藍,1號試管不變藍,這是為什么呢?2號試管是放在100℃的高溫下,而1號是放在40℃的溫度下,這說明高溫會讓淀粉酶失去分解淀粉的能力 通過探究溫度對淀粉酶分解作用的影響的實驗分析,理解除要探究的變量外,其它條件要適宜。 探究淀粉酶對淀粉和蔗糖的分解作用 同學們是否會有疑問,淀粉酶就真的只會分解淀粉嗎? 我們接下來以淀粉和蔗糖為例,來探究一下淀粉酶的分解作用。 我們來觀看一段視頻,了解一下實驗過程。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這個實驗用什么檢測方法?是否可以用淀粉檢測實驗結果。大家可以看出,顯然是不可以的,因為,1號試管中本來就沒有淀粉,分解或是不分解顏色都是不變的。那如何檢測呢? 通過研究發現蔗糖如果被分解會轉變成果糖和葡萄糖,而我們再來看淀粉,淀粉的結構更復雜,但是淀粉經過分解會變成麥芽糖。這時可以選用斐林試劑,這種試劑遇到果糖、葡萄糖及麥芽糖后,均會產生磚紅色的沉淀。所以,對于這個實驗,就選擇斐林試劑進行檢測。 我們看用斐林試劑檢測的過程。(播放視頻)檢測后,我們看到的現象是,1號產生磚紅色沉淀,2號未產生磚紅色沉淀,這一現象表明1號的淀粉被分解,2號的蔗糖未被分解,所以通過這個實驗我們能夠證明,淀粉酶是可以分解淀粉,卻不能分解蔗糖。一種特定的消化酶,只能消化一種特定的物質。 了解消化酶的特定消化作用 探究牙齒、舌和唾液對饅頭的消化 通過前面的實驗,我們主要探究了唾液及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接下來我們探究一下口腔中牙齒、舌、唾液三者的作用。 我們看下圖中展示的實驗過程,在分析實驗過程中,我們可以借助列表的方式進行梳理。這里用饅頭塊和饅頭屑模擬牙齒的咀嚼的過程,用玻璃棒攪拌模擬舌的作用。1號試管加入饅頭屑并攪拌,加入唾液,2號試管加入饅頭屑和攪拌,加入清水,3號,加入饅頭塊和不攪拌,加入唾液。 當列表比較后,我們就可以較好的分析,找對照實驗,進行比較。首先我們來看,1號和2號,是否可以組成對照實驗,我們可以看出,除了唾液這一變量,其它都不變, 因此1和2號,可以構成對照實驗,探究的是唾液的消化作用。 那么1號和3號,是否可以組成對照實驗,我們可以看,除了饅頭碎屑和攪拌以外,其它都一樣。 因此,1和3號,可以構成對照實驗,探究的是牙齒和舌的作用。 那么2和3號,能否構成對照實驗,很顯然是不行的,這里面有兩個變量都改變了,不是唯一的。 接著我們看一下,檢測后的現象,1號不變藍,2號變藍,3號淺藍。這說明一號中含有的淀粉全部被分解,2號不被分解,3號部分淀粉被分解。這樣我們通過比較1和2號,我們就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唾液可以使淀粉分解。然后通過1號和3號比較,就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牙齒和舌的作用可促進唾液消化淀粉。 接下來,我們看這道練習題,通過右圖分析,不是對照實驗的一組是。 在得出這道題的答案之前,我們依然通過列表的方式來比較分析一下。1組和3組,只有一個變量,牙齒和舌的作用,2號和4號,比較探究的變量也是牙齒和舌,只不過是在都加唾液的前提下又有牙齒和舌的作用。那我們再來看3號和4號,這兩個比較我們發現變量不唯一,唾液以及牙齒和舌都變了,所以這個不能稱為對照實驗,最后,我們來看2號和3號,只有唾液一個量改變,因此也可以稱為對照實驗,其實分析完,我們看出來,這個實驗與我們剛才分析的實驗不同的是加入了獨立探究牙齒和舌作用的對照實驗1組和3組。那我們可以看一下這個實驗的現象,經碘液檢測后,1號,不變藍,2號,深藍,3號,淺藍,4號,深藍。比較2組和4組,我們就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單獨只有牙齒和舌的作用不能使淀粉分解,2和3組,是沒有牙齒和舌的作用時,唾液單獨起作用,我們發現顏色變淺了,說明唾液可以分解淀粉。但是再比較1組和3組,這是在牙齒和舌以及淀粉的共同作用下,淀粉全部分解,這說明,雖然牙齒和舌不能直接讓淀粉分解,但是這種物理性的消化,可以促進淀粉的分解。 這是因為,在牙齒、舌、胃腸蠕動等物理性消化的作用下,讓食物變的更小,增大了食物與消化液中的消化酶的接觸面積,提高了消化酶對食物進行化學性消化的效率。 通過探究牙齒、舌和唾液對饅頭的消化物理性消化的作用的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的同時,進一步讓學生理解物理性消化是讓食物變的更小,增大了食物與消化液中的消化酶的接觸面積,提高了消化酶對食物進行化學性消化的效率。 布置自選任務 同學們對以上實驗你可否進行改進和進一步探究呢?其實居家學習的期間,同學們可以借用家里的用具開展實驗,比如用玻璃杯代替試管,碘酒代替碘液。盡量發揮大家的聰明才智,讓實驗變得更加簡單有趣。 提示同學們,除了唾液,如果想進一步探究淀粉酶、蛋白酶等對食物的消化作用,可以網上購買專門的食品添加劑中使用的消化酶。 此外,給同學們展示,用蛋花液探究淀粉酶和蛋白酶消化作用的實驗,在沒有實驗試劑時,可以從物質性狀的改變上觀察變化,從而能觀察實驗結果。比如通過蛋花的消失,看蛋白質的消化。 引導學生用更加方便易行的方法設計在家就可以完成的實驗,可以探究課堂展示的實驗,也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影響消化過程的溫度、消化酶的濃度等條件對消化的影響了。 通過動手做,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生物4.2.2消化和吸收學案.docx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生物4.2.2消化和吸收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生物4.2.2消化和吸收課件(共45張PPT).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