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概述細菌、真菌呼吸作用的機理。2.描述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3.列舉細菌、真菌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4.從多角度、多層次比較全面地認識自然界中細菌和真菌的作用。(二)能力目標通過觀察、對比、分析、概括,比較全面地認識細菌和真菌在促進物質循環中的作用。(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分析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和人類有益、有害關系的典型事例,體驗從正反兩方面辯證地看待問題。二、教學重點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三、教學難點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四、教學準備自制PPT;幻燈片;饅頭發霉產生二氧化碳與新鮮饅頭沒有產生二氧化碳的對比實驗裝置的制備;檢測二氧化碳的澄清石灰水;人體細菌、真菌分布的視頻;學案。五、教學過程(一)聯系生活、設計問題、引發思考、導入新課1.幻燈片出示圖片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生活中食品變質現象,站在人類的角度看,這種現象是有害的,從大自然的角度看呢?引出課題: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學生能夠說出自己生活中的食品變質現象,體會其對人類生活有害。從大自然的角度看,細菌、真菌充當分解者,可能是有利的。2.大自然中是否也有類似的現象?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現象中細菌、真菌獲取營養物質的方式有沒有共同特點?學生能夠列舉出枯枝落葉、動植物遺體被分解等現象。思考說出這些現象中的細菌、真菌均以動植物遺體或現成的有機物為食,稱為腐生菌。3.當細菌、真菌分解有機物時有沒有其他物質產生?部分學生通過回顧初一學過的細胞呼吸的相關知識能夠說出分解有機物釋放二氧化碳(水、無機鹽等)。【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激發學習興趣,提出課題。(二)細菌、真菌分解饅頭中有機物的過程1.如圖所示:創設細菌、真菌分解饅頭中淀粉產生二氧化碳的演示實驗,師生共同操作,引導學生觀察及分析實驗現象。(有條件的學校設計為學生分組實驗,每個學生都動手參與和感受,效果會更好)按下圖1裝置:教師提前一周把新鮮的饅頭密封在廣口瓶內(用保鮮膜密封漏斗口),放置于溫暖的環境或暖氣上(教師通過嘗試發現也可以把已經發霉的饅頭提前一天密封在廣口瓶內,放置于溫暖的環境或暖氣上也有非常明顯的實驗效果),在上課前把等量的新鮮饅頭放置于廣口瓶內密封做對照。2.當學生提出細菌、真菌能夠分解有機物產生二氧化碳時,教師可以追問,果真如此嗎?能否通過實驗來驗證?我們以細菌和真菌分解饅頭的實驗為例,根據圖1裝置怎樣搜集細菌、真菌分解有機物產生的二氧化碳呢?學生會說出如圖2所示,通過漏斗往里面加水,擠出氣體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會,使石灰水變渾濁。再次追問怎么能證明這二氧化碳一定是細菌、真菌產生的呢?學生會想到設計對照試驗。如果不好回答就請同學評價課本的實驗方案,并由此再去考慮如何改進實驗才能證明這二氧化碳一定是細菌、真菌產生的,學生通過思考,就能非常自然地想到對照實驗,再請同學進行實驗操作。?3.提出疑問:細菌和真菌是怎樣把饅頭給分解了呢?是細菌、真菌“有嘴”把它給吃了嗎?引導學生回顧細菌、真菌的細胞結構,無器官分化,不可能吃掉。聯想人體消化淀粉的過程,學生初步了解細菌和真菌釋放胞外酶把大分子淀粉,轉化為小分子葡萄糖,再吸收到細胞內分解,釋放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質的呼吸過程。【設計意圖】直觀體會細菌、真菌分解有機物釋放二氧化碳的實驗現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考細菌、真菌分解有機物釋放二氧化碳等物質的呼吸機理。滲透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核心觀念。(三)作為分解者參與生物圈中的物質循環1.事實上,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有很多是由細菌、真菌產生的,產生這么多的二氧化碳及其他的無機物有什么作用呢?初一學習過植物的光合作用,學生能夠答出提供植物光合作用所需。2.植物合成的有機物又被誰利用?初一學習過生態系統的相關知識,能夠說出被動物利用。動植物死后尸體又被誰分解?這樣的循環稱為生物圈中的物質循環,如果沒有了細菌和真菌會怎樣?引導學生完成學案第一題(學案附在文后)。學生思考、概括細菌真菌在促進二氧化碳等物質循環中的重要作用,得出如果沒有了細菌、真菌,生物圈中的物質循環被打破甚至將無法進行下去,地球上將會“尸橫遍野”。(四)細菌、真菌與活體動植物的關系細菌和真菌除了以動植物尸體及現成的有機物為營養來源外,能否從活的生物體上獲取營養?播放人體細菌、真菌分布的短片,引導學生體會分布在人體細菌和真菌很多。分布在人體上的細菌和真菌對我們的身體都是有害的嗎?請學生列舉典型事例,教師補充。學生觀看視頻后,充分地思考分布在人類身體上的細菌和真菌既有有害菌,又有益生菌。1.細菌、真菌使人和動植物患病。對人類有害的微生物可以使我們的身體患病,由此我們推測其他的活體動植物有沒有類似的情況?列舉分析致病菌與活體動植物的營養關系的典型事例(見PPT),概括寄生的概念。2.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分析人體腸道內的益生菌、地衣、根瘤菌等典型事例(見PPT)。分析細菌、真菌與其共生的活體動植物之間互利共生的營養關系。引導學生說出這些典型事例的共同特點,概括共生的概念。【設計意圖】引發學生從益、害兩方面思考細菌真菌在活體動植物身上獲取營養的方式。(五)提升從人和動植物的角度看,細菌、真菌既有有害的一面,又有有利的一面,從整個自然界的角度看寄生和共生是否也促進了物質轉化及循環?學生思考、回答,如根瘤菌促進了氮循環,益生菌幫助人和動物消化食物,漸漸地促進了物質循環等。【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自然界的角度認識寄生菌和共生菌在促進物質循環中的作用。(六)拓展舉出自然界存在少量的自養菌,如藍細菌、硫細菌、硝化細菌等能夠利用光能或化學能合成有機物的菌,這樣的生物在生物圈中充當什么角色?其合成的營養物質是否也參與了自然界中的物質循環?學生思考回答說出該角色為生產者,其參與了自然界中的物質循環。【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自然界的角度比較全面地認識細菌和真菌在促進物質循環中的作用。(七)學以致用引導學生完成學案第二題的三個小問題。【設計意圖】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得到的結果不同。六、板書設計???????第一節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學案1.畫一畫:以草原生態系統為例,用箭頭表示出在細菌、真菌參與下的物質循環。想一想,如果生物圈中沒有了細菌、真菌會怎樣?2.學以致用(1)農民伯伯在種完棉花后,土壤的肥力減弱,通常會再種植一茬大豆,這樣就能增強土壤的肥力,為什么?(2)對于一種植物來說,擁有菌根的個體會長得更高,更繁盛,為什么?(3)以冬蟲夏草、白僵菌感染松毛蟲為例,致病真菌對蝙蝠蛾和松毛蟲是有危害的,但如果被人類利用又可以轉化為有利,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