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生物實驗說課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1、教材分析本實驗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中的第5個實驗。本實驗安排在《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一節,目的是通過學生的親手操作觀察,切身體會細胞器的真實存在,幫助學生加深對細胞微觀結構的感性認識。強化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提高創新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二、學情分析(一)學生對實驗課很感興趣。本節課的內容安排注重高二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過顯微鏡的使用,已經初步掌握了低倍鏡和高倍鏡的使用方法,對臨時裝片的制作有一定的了解,但操作還不熟練。(二)學生對實驗操作的規范性、嚴謹性和科學性方面理解不夠。對于實驗步驟的設計、具體細節處理等還沒有完全掌握,操作起來仍有一定難度的。(三)學生還不具備提出問題、設計實驗、主動探究的能力,所以,教師的組織和引導非常重要。(四)本節課注重落實《新課程標準》提出的關于學生應該培養科學探究能力的要求,設置了探究性的實驗。三、實驗教學目標(一)知識:1、觀察了解葉綠體、線粒體在細胞中的分布和形態。2、說出用光學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的步驟。(二)能力:1、進一步學會設計實驗方案的方法。2、學會活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3、能獨立完成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線粒體的操作。(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認同細胞微觀結構的真實存在,增加對葉綠體和線粒體的感性認知和探究體驗。2、學會合作、交流與分享,讓學生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3、通過探究實驗,強化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提高創新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于質疑、大膽創新的科學精神。四、實驗原理(一)植物綠色部位的細胞中含有葉綠體。如果將葉片制成臨時裝片,就可以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葉綠體。某些植物幼嫩的葉片也可直接用于觀察葉綠體。(二)健那綠是一種堿性染料,專一性地對線粒體進行染色,可以使活細胞中的線粒體呈現藍綠色,而細胞質接近無色。通過染色可以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到生活狀態的線粒體的形態和分布。五、材料用具(一)材料:菠菜、韭菜、人口腔上皮細胞和學生自帶材料。(二)用具: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鑷子、刀片、消毒牙簽、紗布(三)試劑:清水、生理鹽水、新配制的質量分數為1%的健那綠染液。六、實驗改進要點?(一)以學生的探究貫穿實驗始終。基于新課程倡導探究性學習,強化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提高創新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理念,我在實驗教學中設計了探究性實驗,盡可能多的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鼓勵學生多動手、多動腦,主動參與活動過程。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檢驗假設和得出結論。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習得生物學知識,養成理性思維的習慣,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做實驗之前,我先用多種常見的材料做了預實驗,通過預實驗發現,用竹節吊籃葉片、韭菜或蔥作為觀察葉綠體的材料,實驗效果明顯。而教材實驗中,觀察葉綠體所用的材料是蘚類或藻類等葉片較薄的植物,這些材料制作裝片時操作簡單,但是受季節限制,取材不易。菠菜葉是常用的實驗材料。在實際操作中,學生用鑷子撕取菠菜葉稍帶些葉肉的下表皮有些困難,通常撕下的表皮上沒有帶葉肉或者材料太厚,導致高倍鏡下視野很暗,看不清楚。針對以上情況,我在實驗課前安排每個小組準備一種實驗材料。實驗過程中,每小組4人,小組內4個人分別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臨時裝片。讓學生探究用那種材料觀察葉綠體效果更好。教師及時把學生看到的現象拍照,并組織學生對比分析,得出結論。(二)注重教師的設疑引導。?在實驗教學中我們應當讓學生在問題情景中生疑、質疑,這樣才能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使學生體驗科學研究過程艱辛與成功的喜悅。如觀察線粒體的實驗中用健那綠染色后,發現細胞內一片藍,無法將線粒體與細胞質基質區分開來,實驗現象看不清楚。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做出假設(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染色時間過長或健那綠濃度過高等),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尋找答案。(三)把實驗結果的分析與評價進行到底。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與評價的過程就是把學生對該實驗的學習、理解由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思考的過程。由于時間限制,我們的一節實驗課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注重了學生的實驗探究和動手操作,卻又弱化了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與評價,就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如果時間不夠,我們可以把實驗課沒有完成的工作延伸到課堂之外。七、實驗教學內容(一)學習臨時裝片的制作①擦拭載玻片和蓋玻片;②用滴管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③用鑷子撕取實驗材料,平鋪于清水中;④蓋上蓋玻片;⑤將制成的裝片放在顯微鏡上觀察。(二)用高倍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學生準備:對學生進行分組,4人一組并選出小組長;課前選擇并準備本小組要觀察的材料;預習教材實驗作為參考,每組思考討論針對不同的材料應該如何進行實驗操作。八、實驗教學過程(一)課前準備:(教師準備、學生準備)(二)導入課題:實驗注意事項(三)分組實驗:觀察并記錄結果教師巡回指導。(四)小組交流:對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提出改進方案。(五)二次實驗:驗證假設,小組交流,得出結論。(六)教師評價: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七)學生總結:課后完成(主要是對實驗過程中的成敗得失、個人感悟進行小結)。九、實驗效果評價(一)知識方面:1、觀察到了葉綠體、線粒體在細胞中的分布和形態。2、通過動手操作學生能夠記住用光學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的步驟。(二)能力方面:學生掌握了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大部分學生能獨立完成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實驗操作。達到了新課標生物實驗中對學生能力的要求。(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1、通過本實驗,學生親眼看到了各種細胞以及細胞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認同細胞微觀結構的真實存在。2、在實驗探究過程中,有小組內部成員之間的團結協作;有小組之間的交流與共享;有實驗成功時的興奮與喜悅;有實驗失敗后的反思與總結。通過實實在在的活動和成敗得失的體驗,讓學生明白規范的操作、嚴謹細致重要性。培養了學實事求是、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和,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課社會的發展需要創新,課程改革追求創新,而生物實驗教學也必須要創新。要結合學校實際,突破教材的限制,盡可能嘗試用探究的方法進行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改變實驗的評價機制,關注學生的實驗過程,從育人的高度出發,挖掘學生多方面的潛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