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1.2.2諸侯爭霸與社會變革 課件(共35張PPT)+教案+導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1.2.2諸侯爭霸與社會變革 課件(共35張PPT)+教案+導學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1-2-2諸侯爭霸與社會變革
導學案
一、學習目標
1.了解春秋五霸的兩種說法和齊桓公稱霸的歷史;
2.掌握戰國七雄的名稱及相應的地理位置;
3.理解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其作用等重要歷史知識。
二、課前自主學習
一、東周的建立
西周滅亡次年,周平王把都城向東遷至洛邑,史稱____。東周分為____和____兩個時期。
二、諸侯爭霸
1.春秋五霸
(1)背景: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反而依附于強大的諸侯。
(2)目的:爭奪霸權,相互征戰,爭做霸主。
(3)組成(兩種說法)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齊桓公爭霸
①稱霸原因
a.地利:背山面海,資源豐富。
b.用人:不計前嫌,任用____。
c.內政:管仲改革,富國強兵。
d.外交:“____”,樹立威信。
②稱霸標志:公元前7世紀中期,____召集諸侯舉行___,周天子也派人參加,正式承認了____的霸主地位。
2.戰國七雄
(1)時間: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2)形成:戰國初年,晉國分裂成____、____、____三個國家。與原有的秦、楚、燕、齊并稱為“戰國七雄”。(方位記憶:東齊、南楚、西秦、北燕,上趙、中魏、下韓。)
(3)與春秋五霸的比較
①目的:比起春秋霸主,戰國七雄不再滿足于稱霸諸侯,做諸侯之長,而是要滅掉其他各國,自己統一天下。
②規模:與春秋爭霸相比,戰國七雄之間的戰爭規模更大,持續時間更長,也更為殘酷。
三、戰國時期特點——____
1.歷史背景:春秋晚期,伴隨著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生產效率提高,新興的地主階級和農民大量涌現,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
2.目的:
3.主要變法:
4.商鞅變法
(1)時間:公元前356年,秦孝公統治時期。
(2)內容解讀:
三、問題探究
1.齊桓公為什么能最先稱霸?
結合書本14頁資料,可以從齊國所處的地理位置,齊桓公的為人和謀略等方面進行思考。
材料1:齊國在今山東省的北部,是東方的一個大國。它地處海濱,擁有豐富的魚鹽和礦藏,從太公(姜尚)開始,就“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到了春秋年間,農業、手工業,特別是冶鑄、紡織都取得了迅速的發展。
——《中國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材料2:齊桓公即位前與其兄公子糾爭奪君位。糾的部下管仲曾領兵攔截他,一箭射中其衣帶鉤。齊桓公即位后誓報一箭之仇,但它的臣下極力推薦管仲,說齊國要稱霸,非用管仲不可。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并尊稱其為“仲父”(古代帝王對宰相的尊稱)。
材料3:司馬遷曾說:“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材料4:春秋之義,尊天王攘夷狄,誅亂臣賊子,皆性也,皆天道也。
——顧炎武《日知錄·卷九》
4、課堂檢測
一、選擇題
1.史書記載:周平王去世時,喪葬費籌集不出來。繼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魯國,乞求魯國出些財物好辦喪事。此事說明東周初年( 
)
A.周天子在經濟上依附于強大的諸侯國
B.周天子已不能對各諸侯國發號施令
C.諸侯成為霸主,開始左右周天子
D.諸侯國對周天子已不存在納貢的義務
2.《史記》記載,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舊的貴族誣告商鞅“謀反”,商鞅也因此遭受了車裂之刑。這主要是因為商鞅變法觸動了大貴族的利益。商鞅變法的內容中,最觸動大貴族利益的是(  )
A.獎勵耕織
B.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C.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D.建立縣制
3.2014年5月6日,為期一周的安徽省潁上縣第九屆管子文化旅游節開幕。管子即管仲,春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被稱為“春秋第一相”。他輔佐下列哪為諸侯成為春秋首霸(
)
A.秦孝公
B.晉文公
C.楚莊王
D.齊桓公
4.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轉型的歷史大變革時期,推動變革的根本動力是(  )
A.生產力的發展
B.爭霸的需要
C.分封制的衰落
D.人民的愿望
5.對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所造成的社會后果敘述正確的是(  )
①戰爭給社會造成了巨大災難
②戰后出現了一些較大的諸侯國
③中原各族與周邊少數民族出現大規模的民族交融
④周天子坐收漁利,權力漸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選擇題
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左傳》
材料二 周平王即位,把都城遷到洛邑,以避開犬戎族的進攻。平王時期,周王室勢力已經衰弱,諸侯以強并弱,齊、楚、晉等開始強大起來,政權也由地方諸侯掌握。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這個制度實施的目的是什么?
(2)周王室失去往日的權勢,諸侯國乘機開拓擴張,由此出現了怎樣的局面?除了材料二里面提到的齊、楚、晉,你覺得還有哪些諸侯國強大起來了?
(3)孟子曾說:“春秋無義戰。”試結合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史實簡述這句話是否恰當?為什么?
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史記·李斯列傳》
(1)根據材料一,說出作者推行變法的原因是什么。
(2)依據材料二,指出“商鞅之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答案:
(2)課前自主學習
一、1.東周;春秋;戰國。
二、1.①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②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管仲;尊王攘夷;齊桓公;會盟;齊桓公
2.韓

魏;
三、社會變革
1.1046;周武王;鎬京
2.為適應社會發展和諸侯爭霸的形勢,一些諸侯國打起“富國強兵”的旗號,紛紛掀起變法運動。
3.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影響最大)。
4.
(三)問題探究
(1)從地理位置看:
齊國是靠近大海的東方大國,物產豐富,而且不易受中原諸侯的侵擾。
(2)從個人因素看:齊桓公不計前嫌,善于用人。
(3)從內政上看:任用管仲為相,改革軍制和內政,使齊國很快富強起來。
(4)從外交上看:“尊王攘夷”大大提升了齊桓公在諸侯國中的地位。
(四)課堂檢測
1.A
2.B
3.D
4.D
5.A
6.答:(1)分封制。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
(2)諸侯爭霸。秦、吳、越。
(3)孟子的說法太絕對了。積極方面:因為爭霸的需要,各諸侯國進行改革,發展生產,推動社會的發展與文化的進步,同時戰爭又促進了民族交融,使國家趨于統一。消極方面: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災難,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延緩了歷史的發展進程。(言之有理即可)
7.(1)適應社會發展和諸侯爭霸的形勢。
(2)秦國實現了富國強兵,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35張PPT)
第二課
中華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諸侯爭霸與社會變革
歷史與社會
八年級上
新知導入
西周末年,周幽王為博褒妃一笑,不顧眾臣反對,竟數次無故點燃邊關告急用的烽火臺,使各路諸侯,長途跋涉,匆忙趕去救駕。結果,被戲而回。幽王從此便失信于諸侯,最后,當邊關真的告急之時,他點燃烽火卻再也沒人趕來救他了!不久,周幽王便死于刀下,亡了西周。那么西周滅亡后,歷史又是怎樣發展的呢?
一、東周建立
新知講解
因孔子編寫的記載這段歷史的史書《春秋》而得名。
因各諸侯國以兼并或自保為目標,連年交戰而得名。
春秋BC770年—BC476年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死,
西周滅亡。


戰國BC475年—BC221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為“東周”。
鎬京
洛邑
新知講解
諸侯爭霸局面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新知講解
①春秋時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反而依附于強大的諸侯。
②一些實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相互征戰,爭做霸主。(一些諸侯國為了擁有對其他諸侯的支配權,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和經濟特權。)
退避三舍
一鳴驚人
臥薪嘗膽
作法自斃
春秋戰國時期有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流傳至今,你能把下列人物和典故進行連線嗎?
晉文公
楚莊王
勾踐
商鞅
擴展延伸
新知講解
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二、春秋時期
另一說: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一說:
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新知講解
秦穆公
晉文公
楚莊王
齊桓公
宋襄公
吳王闔閭
越王勾踐
結合書本14頁資料,可以從齊國所處的地理位置,齊桓公的為人和謀略等方面進行思考。
齊桓公為什么能最先稱霸?
新知講解
材料1:齊國在今山東省的北部,是東方的一個大國。它地處海濱,擁有豐富的魚鹽和礦藏,從太公(姜尚)開始,就“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到了春秋年間,農業、手工業,特別是冶鑄、紡織都取得了迅速的發展。
——《中國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齊國是靠近大海的東方大國,物產豐富,而且不易受中原諸侯的侵擾。
(1)從地理位置看:

新知講解
材料2:齊桓公即位前與其兄公子糾爭奪君位。糾的部下管仲曾領兵攔截他,一箭射中其衣帶鉤。齊桓公即位后誓報一箭之仇,但它的臣下極力推薦管仲,說齊國要稱霸,非用管仲不可。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并尊稱其為“仲父”(古代帝王對宰相的尊稱)。
齊桓公不計前嫌,善于用人。
(2)從個人因素看:
管仲
新知講解
材料3:司馬遷曾說:“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任用管仲為相,改革軍制和內政,使齊國很快富強起來。
(3)從內政上看:
新知講解
請結合課本知識,
思考:管仲是如何“幫助”齊桓公的?
①管仲幫助齊桓公改革軍制和內政,發展經濟;
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抗擊威脅中原的周邊民族;
③組織聯軍,阻擋楚國,樹立威信。
新知講解
材料4:春秋之義,尊天王攘夷狄,誅亂臣賊子,皆性也,皆天道也。
——顧炎武《日知錄·卷九》
“尊王攘夷”實際上是一種外交策略,就是在尊重周天子的前提下,聯合其他諸侯抗擊北方的少數民族和北上的南方強國楚國,從而捍衛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
(4)從外交上看:
“尊王攘夷”大大提升了齊桓公在諸侯國中的地位
新知講解
“春秋無義戰。”
——《孟子·盡心下》
關于春秋戰國諸侯爭霸,你作何評價?
新知講解
(1)消極影響:
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給人民帶來災難。
(2)積極影響:
①加速了新舊制度的更替過程。各國為了戰爭的勝利,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進行改革,從而加速了新舊制度的更替,加速了奴隸制的瓦解。
②加快了統一的步伐。春秋初年的一百多個小國逐步歸并成幾個大國,為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
③促進了民族融合。華夏族與少數民族雜居共處,打破了各族間原來的地域界限。
退避三舍
在晉楚城濮之戰中,為爭取政治及軍事上的主動,晉文公令晉軍向衛地后撤90里,既履行其流亡在楚的“避君三舍”的許諾,贏得了輿論上的同情,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
擴展延伸
一鳴驚人
楚莊王春秋時楚國最有作為的國君,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14年繼位。登位三年,不發號令,沉緬聲色,并下命:“有敢諫者,死無赦!“大夫伍參冒死進諫,伍參請猜謎語“有鳥止于阜,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莊王答:”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于是,莊王罷淫樂,親理朝政。
擴展延伸
臥薪嘗膽
臥薪嘗膽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吳王憑借自己國家的強大打敗了越國,而越王成為了吳國的俘虜,每天做著下人的工作,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但卻表現出忠心耿耿的樣子迷惑吳王,勾踐被釋放回國以后,為了奮發圖強,報仇雪恥,他睡覺躺在硬柴上,坐臥飲食都要嘗一下苦膽,以不忘國家破亡的痛楚,激勵自己的勇氣和斗志,同時訓練自己的軍隊,經過10年的時間最后打敗了吳國。
擴展延伸
新知講解
戰國七雄指的是哪七雄?
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三、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
新知講解
對比春秋戰國時期政治形勢發生了什么變化?
社會形勢:動蕩不安,戰亂頻繁
三家分晉
新知講解
戰國爭霸與春秋爭霸的比較
比起春秋霸主,戰國七雄不再滿足于稱霸諸侯,做諸侯之長,而是要滅掉其他各國,自己統一天下。
目的:
規模:
與春秋爭霸相比,戰國七雄之間的戰爭規模更大,持續時間更長,也更為殘酷。
新知講解
戰國時期特點:社會變革
各諸侯國進行變法的原因:
①諸侯爭霸的形勢
②適應社會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根本原因)
新興地主、個體農民出現(社會結構的變化)
春秋時期開始出現鐵農具和牛耕技術
春秋晚期得以推廣
促進生產力發展
開墾荒地
田地私有
戰國鐵犁鏵
中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
新知講解
使秦國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
秦孝公

國家強盛
樂毅改革
燕昭王

成為較強大的國家
鄒忌改革
齊威王

取得一定成效
申不害改革
韓昭侯

軍力強大
武靈王

國力一度強盛
楚悼王

成為戰國前期最強大的國家
魏文侯









影響最大
李悝變法,發展經濟,改革軍事
吳起變法,加強中央集權
商鞅變法
學習胡服騎射
戰國時期各國變法運動(改革)
新知講解
變法前的秦國
秦國地處西陲,社會經濟發展落后于齊、楚、燕、趙、魏、韓這六個大國,土地掌握在奴隸主貴族手中,賦稅沉重,農耕技術十分落后。政治大權都落在奴隸主貴族手中,國君的廢立往往都由他們決定。在鄉邑管理上也存在很大問題,鄉邑為奴隸主貴族所掌控,形成割據勢力。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仍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受中原各國鄙視,被稱為“夷狄之邦”,還經常被魏國侵擾,而且不能參加中原會盟。
新知講解
時間:公元前356年
領域
變法內容
經濟
政治
軍事
建立縣制,把原來的居民聚落合并為縣,由國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獎勵軍功,立了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
⑴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⑵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商鞅變法
地點:秦國
新知講解
商鞅變法解讀
1.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4.建立縣制
2.獎勵農耕
3.獎勵軍功
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從法律上維護了土地私有制。
調動農民積極性促經濟發展
國富
由國君直接任免官吏進行治理
兵強
軍隊戰斗力增強
瓦解分封制,加強中央集權
讀課文第15頁資料,說說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在今天有什么意義?
商鞅令出必行,取信于民。這與我們當今社會提倡的“誠信”完全一致。這個故事說明了誠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合作探究
新知講解
商鞅的變法有什么歷史意義?
使秦國經濟、軍事力量迅速增強,秦國從此強大起來,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與各國的變法運動共同推進了我國的封建化進程,使封建制度得以確立,并為以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處以車裂之刑,因此有人說,商鞅變法失敗了,對此你怎么看?
一場變革的成功或者失敗的標準,不在于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守舊貴族的反對,商鞅被處死,說明了守舊勢力的猖狂和統治者的昏庸。但商鞅雖死,變法還是獲得了成功。因為經過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的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合作探究
新知講解
商鞅變法為什么會成功?
①秦孝公和人民群眾的支持;
②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氣和魄力;
③變法符合歷史潮流

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根本原因)。
課堂練習
1.“齊國君王齊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為口號,第一霸主逞威風。”該歌謠所反映的歷史時期是(  )
A.春秋時期
B.戰國時期
C.西周時期
D.商朝時期
A
2.商鞅變法中最觸動大貴族利益的是(

A.建立縣制
B.國家承認土地私有
C.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D.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
課堂練習
3.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大變革時代。“大變革”指(  )
A.諸侯爭霸,戰亂不斷
B.由春秋五霸變為戰國七雄
C.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形成
D.“公天下”變為“家天下”
C
課堂練習
謝謝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
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
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
詳情請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1-2-2諸侯爭霸與社會變革
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了解春秋五霸的兩種說法和齊桓公稱霸的歷史;
②掌握戰國七雄的名稱及相應的地理位置;
③理解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其作用等重要歷史知識。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收集、整理、敘述有關資料及成語典故,增強收集歷史資料的能力及表述能力。
②探究“春秋形勢圖”與“戰國形勢圖”,結合地圖講解有關史實,學習識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培養歷史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①了解越王勾踐“嘗膽”的故事,培養發奮學習的精神;
②學習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賢能之士管仲為相的廣闊胸懷和商鞅的改革精神。
【教學重點】
齊桓公稱霸,商鞅變法。
【教學難點】
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變革引起社會關系的變革。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視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知導入
西周末年,周幽王為博褒妃一笑,不顧眾臣反對,竟數次無故點燃邊關告急用的烽火臺,使各路諸侯,長途跋涉,匆忙趕去救駕。結果,被戲而回。幽王從此便失信于諸侯,最后,當邊關真的告急之時,他點燃烽火卻再也沒人趕來救他了!不久,周幽王便死于刀下,亡了西周。那么西周滅亡后,歷史又是怎樣發展的呢?
二、新課學習
(一)東周建立
1.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死,西周滅亡。
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為“東周”。
春秋BC770年—BC476年
因孔子編寫的記載這段歷史的史書《春秋》而得名。
戰國BC475年—BC221年
因各諸侯國以兼并或自保為目標,連年交戰而得名。
>>>
多媒體課件播放烽火戲諸侯和周平王遷都
思考:諸侯爭霸局面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
多媒體課件播放西周滅亡前后示意圖
答:①春秋時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反而依附于強大的諸侯。
②一些實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相互征戰,爭做霸主。(一些諸侯國為了擁有對其他諸侯的支配權,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和經濟特權。)
思考:春秋戰國時期有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流傳至今,你能把下列人物和典故進行連線嗎?
答:退避三舍(晉文公)
一鳴驚人(楚莊王)
臥薪嘗膽(勾踐)
作法自斃(商鞅)
(2)
春秋時期
思考: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答:一說: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另一說: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
多媒體課件播放春秋五霸位置
討論:齊桓公為什么能最先稱霸?(結合書本14頁資料,可以從齊國所處的地理位置,齊桓公的為人和謀略等方面進行思考。)
材料1:齊國在今山東省的北部,是東方的一個大國。它地處海濱,擁有豐富的魚鹽和礦藏,從太公(姜尚)開始,就“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到了春秋年間,農業、手工業,特別是冶鑄、紡織都取得了迅速的發展。
——《中國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1)從地理位置看:齊國是靠近大海的東方大國,物產豐富,而且不易受中原諸侯的侵擾。
>>>
多媒體課件播放齊國位置
材料2:齊桓公即位前與其兄公子糾爭奪君位。糾的部下管仲曾領兵攔截他,一箭射中其衣帶鉤。齊桓公即位后誓報一箭之仇,但它的臣下極力推薦管仲,說齊國要稱霸,非用管仲不可。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并尊稱其為“仲父”(古代帝王對宰相的尊稱)。
(2)從個人因素看:齊桓公不計前嫌,善于用人。
>>>
多媒體課件播放管仲畫像
材料3:司馬遷曾說:“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3)從內政上看:任用管仲為相,改革軍制和內政,使齊國很快富強起來。
請結合課本知識,
思考:管仲是如何“幫助”齊桓公的?
答:
①管仲幫助齊桓公改革軍制和內政,發展經濟;
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抗擊威脅中原的周邊民族;
③組織聯軍,阻擋楚國,樹立威信。
材料4:春秋之義,尊天王攘夷狄,誅亂臣賊子,皆性也,皆天道也。
——顧炎武《日知錄·卷九》
“尊王攘夷”實際上是一種外交策略,就是在尊重周天子的前提下,聯合其他諸侯抗擊北方的少數民族和北上的南方強國楚國,從而捍衛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
(4)從外交上看:“尊王攘夷”大大提升了齊桓公在諸侯國中的地位
“春秋無義戰。”
——《孟子·盡心下》
思考:關于春秋戰國諸侯爭霸,你作何評價?
答:消極影響:
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給人民帶來災難。
積極影響:
①加速了新舊制度的更替過程。各國為了戰爭的勝利,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進行改革,從而加速了新舊制度的更替,加速了奴隸制的瓦解。
②加快了統一的步伐。春秋初年的一百多個小國逐步歸并成幾個大國,為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
③促進了民族融合。華夏族與少數民族雜居共處,打破了各族間原來的地域界限。
擴展延伸:
退避三舍:在晉楚城濮之戰中,為爭取政治及軍事上的主動,晉文公令晉軍向衛地后撤90里,既履行其流亡在楚的“避君三舍”的許諾,贏得了輿論上的同情,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
一鳴驚人:楚莊王春秋時楚國最有作為的國君,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14年繼位。登位三年,不發號令,沉緬聲色,并下命:“有敢諫者,死無赦!“大夫伍參冒死進諫,伍參請猜謎語“有鳥止于阜,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莊王答:”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于是,莊王罷淫樂,親理朝政。
臥薪嘗膽:臥薪嘗膽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吳王憑借自己國家的強大打敗了越國,而越王成為了吳國的俘虜,每天做著下人的工作,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但卻表現出忠心耿耿的樣子迷惑吳王,勾踐被釋放回國以后,為了奮發圖強,報仇雪恥,他睡覺躺在硬柴上,坐臥飲食都要嘗一下苦膽,以不忘國家破亡的痛楚,激勵自己的勇氣和斗志,同時訓練自己的軍隊,經過10年的時間最后打敗了吳國。
(3)
戰國時期
1.戰國七雄指的是哪七雄?
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
多媒體課件播放戰國七雄地圖
對比春秋戰國時期政治形勢發生了什么變化?
三家分晉
田氏代齊
社會形勢:動蕩不安,戰亂頻繁
>>>
多媒體課件播放三家分晉
戰國爭霸與春秋爭霸的比較
目的:比起春秋霸主,戰國七雄不再滿足于稱霸諸侯,做諸侯之長,而是要滅掉其他各國,自己統一天下。
規模:與春秋爭霸相比,戰國七雄之間的戰爭規模更大,持續時間更長,也更為殘酷。
2.戰國時期特點:社會變革
各諸侯國進行變法的原因:
①諸侯爭霸的形勢
②適應社會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根本原因)
春秋時期開始出現鐵農具和牛耕技術——春秋晚期得以推廣——促進生產力發展——開墾荒地——田地私有——新興地主、個體農民出現(社會結構的變化)——中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
戰國時期各國變法運動(改革
3.商鞅變法
變法前的秦國
秦國地處西陲,社會經濟發展落后于齊、楚、燕、趙、魏、韓這六個大國,土地掌握在奴隸主貴族手中,賦稅沉重,農耕技術十分落后。政治大權都落在奴隸主貴族手中,國君的廢立往往都由他們決定。在鄉邑管理上也存在很大問題,鄉邑為奴隸主貴族所掌控,形成割據勢力。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仍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受中原各國鄙視,被稱為“夷狄之邦”,還經常被魏國侵擾,而且不能參加中原會盟。
時間:公元前356年
地點:秦國
解讀:①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從法律上維護了土地私有制。
②獎勵農耕——調動農民積極性促經濟發展——國富
③獎勵軍功——軍隊戰斗力增強——兵強
④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任免官吏進行治理——瓦解分封制,加強中央集權
思考:商鞅的變法有什么歷史意義?
答:
使秦國經濟、軍事力量迅速增強,秦國從此強大起來,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與各國的變法運動共同推進了我國的封建化進程,使封建制度得以確立,并為以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合作探究:讀課文第15頁資料,說說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在今天有什么意義?
答:商鞅令出必行,取信于民。這與我們當今社會提倡的“誠信”完全一致。這個故事說明了誠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商鞅變法為什么會成功?
答:①秦孝公和人民群眾的支持;
②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氣和魄力;
③變法符合歷史潮流
;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根本原因)。
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處以車裂之刑,因此有人說,商鞅變法失敗了,對此你怎么看?
答:
一場變革的成功或者失敗的標準,不在于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守舊貴族的反對,商鞅被處死,說明了守舊勢力的猖狂和統治者的昏庸。但商鞅雖死,變法還是獲得了成功。因為經過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的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三、課堂練習
1.“齊國君王齊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為口號,第一霸主逞威風。”該歌謠所反映的歷史時期是( A )
A.春秋時期
B.戰國時期
C.西周時期
D.商朝時期
2.商鞅變法中最觸動大貴族利益的是(
D

A.建立縣制
B.國家承認土地私有
C.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D.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3.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大變革時代。“大變革”指( C )
A.諸侯爭霸,戰亂不斷
B.由春秋五霸變為戰國七雄
C.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形成
D.“公天下”變為“家天下”
四、作業布置
1.背誦本課知識點
2.做練習冊
【板書設計】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杭县| 普安县| 精河县| 手机| 周宁县| 邛崃市| 林甸县| 丰台区| 临潭县| 新蔡县| 深州市| 迭部县| 安福县| 甘泉县| 抚远县| 南乐县| 康乐县| 治多县| 乌拉特后旗| 阿合奇县| 陆河县| 札达县| 云龙县| 博客| 长海县| 收藏| 阿克陶县| 神木县| 双牌县| 尚志市| 区。| 临安市| 呼图壁县| 安福县| 岫岩| 扎兰屯市| 鹤壁市| 佛山市| 崇左市| 武隆县| 郓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