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0中考專題復習:專題四 革命與改革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0中考專題復習:專題四 革命與改革

資源簡介

專題四
革命與改革
一.概念:
革命是通過暴力方式推翻原有政權,是“自下而上”的方式;改革是在原有政權的領導下,采取除舊布新的措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
革命分類
取得成功并改變社會性質的革命
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俄國十月革命、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
沒有改變社會性質的革命
美國南北戰爭
沒有成功的革命
中國辛亥革命
中外歷史上的改革分類
(一)時間劃分:1.古代史:秦國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大化改新、西歐封君封臣制度等2.近代史:日本明治維新、俄國彼得一世改革和農奴制改革、中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3.現代史:蘇俄新經濟政策、美國羅斯福新政、中國的改革開放、前蘇聯和東歐國家改革等(二)性質劃分:1.地主階級性質的改革有: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洋務運動、大化改新、西歐封君封臣制度、俄國彼得一世改革等2.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有:戊戌變法、日本明治維新、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美國羅斯福新政等3.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有:中國的改革開放、蘇俄的新經濟政策、前蘇聯的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東歐改革
(三)結果影響劃分:
1.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并取得成功的改革:商鞅變法、日本大化改新——由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明治維新、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由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2.未能取得成功的改革:中國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前蘇聯的赫魯曉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東歐國家改革等3.不觸動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局部調整并取得成效的:中國的改革開放、蘇俄的新經濟政策——保持社會主義制度不變美國羅斯福新政——資本主義制度的調整和鞏固。
中國改變社會性質的事件
鴉片戰爭(從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新中國成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1956年中國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我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俄國改變社會性質的事件
1861年改革(從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俄國十月革命(從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1991年蘇聯解體(社會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英國改變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從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法國改變
法國大革命(從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美國改變
美國獨立戰爭(擺脫了英國殖民統治,贏得民族獨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日本改變
大化改新
從奴隸社會→封建社會
明治維新
從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二.知識整合:
㈠改革
1.主體知識部分:《導與練》P97。補充俄國彼得一世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18世紀初,向西方學習,實現富國強兵。
⑴背景(原因):盛行農奴制,封閉落后,工商業發展極其緩慢。
⑵領導人:
彼得一世
⑶時間:18世紀初
⑷目的:改變俄國落后面貌,實現
富國強兵

⑸內容:①政治上:建立了
中央集權
的行政體制,進一步加強了沙皇的專制權力;
②軍事上:創建了一支紀律嚴明的新式常備軍,要求貴族必須到軍隊或行政機構為國家服務,按
功勞和才能
提拔人才;
③經濟上:鼓勵興辦手工工場,準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
④文化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學生,創辦科學院,開辦學校,創辦報紙;
⑤生活方式上:
提倡
西方
的禮節和生活方式。
⑹作用:
①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増強,一躍成為歐洲軍事強國,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
②以強兵和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為目的,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
③局限性:農奴制進一步強化,后來成為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
⑺性質: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質改革
2.不同改革的比較:
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三次改革※1,2,3:
蘇俄新經濟政策、美國羅斯福新政、中國改革開放。
這些改革充分表明,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經濟、市場經濟不是哪一種意識形態所獨有的方式,評價和認識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國家的改革時要和當時的歷史條件相聯系。
※1.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相互借鑒:
特點
社會主義以計劃經濟為主;資本主義以市場經濟為主。
最初人們的錯誤認識
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公有制)——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寶。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私有制)——有人批評羅斯福新政是淡紅色的社會主義(因其干預經濟)
慘痛教訓
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只有計劃,沒有市場調節。
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大危機(自由放任)
正確的做法
社會主義需要市場經濟
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需要干預(計劃)
成功例子
1921年,蘇俄實施新經濟政策(是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的有益探索),到1925年蘇聯經濟就恢復到戰前水平;1992年,中共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經濟發展迅速。
1933年,美國實施羅斯福新政(開創了資本主義國家干預(計劃)經濟的先河),取得了顯著成效,使美國經濟緩慢恢復。
說明道理
這說明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都是經濟發展的手段,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不同經濟體制之間可以相互借鑒,取長補短。
※2.比較列寧新經濟政策、美國羅斯福新政和中國改革開放:
新經濟政策(1921)
羅斯福新政(1933)
中國改革開放(1978)
背景
都是在國家經濟面臨嚴重困難情況下進行的改革。俄國是在經歷四年世界大戰和三年國內戰爭的情況下進行;美國是在嚴重經濟危機打進下進行;中國則經歷十年文化大革命,經濟遭受嚴重摧殘下進行。
目的
都為了促進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實質
都是在維護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的改革——都是在制度內進行,都沒有改變該國的社會性質
結果
都獲得了成功,取得了很大成效,促進了本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特點
都進行了不少大膽的創新
背景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經不能適應和平發展的需要
世界性經濟大危機使美國遭受沉重打擊
文革剛剛結束,國家經濟面臨崩潰的邊緣
內容
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對內改革,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進行國有企業改革;對外開放,建立經濟特區。
性質
社會主義改革
資本主義改革
社會主義改革
改革要大膽創新,勇于探索;改革要從本國國情出發;不同社會制度之間也可相互借鑒對方的發展經驗。
※3.20世紀三大成功改革蘇俄新經濟政策、羅斯福新政、中國改革開放的相同點:
(1)背景相同:都是在國家面臨經濟困難和政局不穩的情況下的改革。
(2)前提相同:都不改變原來的社會制度。
(3)影響相同:都使國家經濟恢復發展、政局穩定,為以后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4)都有創新:①美:加強國家對經濟干預和指導;
②蘇: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③中: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設立經濟特區等。
(5)啟示相同:①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發展的手段,不同社會制度可以相互借鑒優勢和長處,取長補短,自我完善;②結合國情進行改革,走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之路。
※4.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比較:
內容
俄國1861年改革
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
相同點
時代相同
都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
背景相同
都是在資本主義發展受到阻礙,并面臨統治危機的情況下被迫進行的
性質相同
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
影響相同
都使本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都是該國歷史的轉折點。
局限相同
改革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強大起來后都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不同點
背景不同
俄國農奴制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農奴起義不斷,使沙皇統治面臨嚴重危機
幕府統治阻礙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列強入侵使日本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俄國沒有)
目的不同
挽救沙皇統治危機
擺脫民族危機,發展資本主義
內容不同
廢除農奴制,俄國在改革時盡量維護貴族、地主的利益。
日本通過學習西方,進行改革,廢藩置縣,打擊了一部分封建割據勢力,且日本改革內容更廣泛全面。
意義不同
俄國挽救了統治危機
日本除了挽救統治危機外,還借此收回了主權,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
※5.大化改新和明治維新
名稱
比較項
大化改新
明治維新
相同點
1、都是向先進的民族學習2、都改變了社會性質,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進步
不同點
學習對象
中國隋唐
歐美資本主義國家
性質
封建主義改革
資本主義的改革
影響
使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使日本從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
※6.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
名稱
比較項
洋務運動
維新變法
相同點
1.都是在民族危機嚴重的背景下發生的2.都主張向西方學習3.都是中國近代化發展歷程中的重大事件
不同點
性質
地主階級改革
資產階級改革
目的
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
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
主張
主張學習西方科技
主張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發展資本主義,實行君主立憲
※7.洋務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和俄國農奴制改革
名稱
比較項
洋務運動
明治維新
1861年改革
相同點
1.背景:都是封建國家面臨統治危機,走向近代化的改革2.目的:都是要擺脫危機,實現富國強兵3.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4.內容:都是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反映資本主義發展潮流的不可阻擋性
不同點
性質
地主階級改革
資產階級性質改革
資產階級性質改革
內容
不觸動封建制度僅單純引進和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
改造封建制度,發展資本主義
改造封建制度,發展資本主義
結果
失敗,沒有走上富裕之路,仍然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
擺脫了民族危機,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改革不徹底
廢除了封建農奴制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改革不徹底
※8.中國的改革開放和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
名稱
比較項
中國的改革開放
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
相同點
1.原因:都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弊端,阻礙了社會主義進一步發展2.性質:都是社會主義改革
不同點
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
戈爾巴喬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內容
先經濟體制改革,在經濟體制改革成功的基礎上推動政治體制改革
政治體制改革為主
結果
較成功,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增強了綜合國力,提高了國際地位
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引發了社會的動蕩和分裂,直接導致了蘇聯解體和蘇共垮臺
3.歷史上的改革給我們的啟示:
⑴杰出人物對社會發展能起一定的推動作用。
⑵改革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我們要堅持改革,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現代化建設。
⑶要擴大對外開放,善于學習別人長處,積極吸收人類一切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對外來文明不能照搬照抄,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⑷改革要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要符合國情,符合歷史發展潮流。
㈡革命:
1.中國古代、近代農民起義:
⑴西周后期,政局混亂,終于發生了國人暴動。
⑵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陳勝在陳自立為王。由于秦軍的強大,起義軍被鎮壓。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前207年,項羽經過巨鹿之戰大敗秦軍主力。前207年,秦的統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⑶太平天國運動:①時間:1851—1864。人物:洪秀全。爆發地點:廣西桂平金田村。定都:南京(1853年)。②達成全盛:西征。③抗擊洋槍隊:1860年李秀成抗擊洋槍隊,1862年在慈溪的戰斗中,擊斃華爾。④失敗原因或中國歷史上任何農民起義不曾遇到的新情況: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⑤性質:反侵略反封建農民運動。
⑷義和團運動:①時間:1898-1900。地點:山東。②抗擊八國聯軍:廊坊戰役。③失敗原因: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④性質:反帝愛國運動。
※農民階級自發進行的抗爭,具有“官逼民反”的表征,但其本質上是農民階級起來反對地主階級的斗爭,由于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其結果多以失敗告終。或成為改朝換代的工具如劉邦借助秦末農民起義、朱元璋借助元末農民起義。在近代,對“官逼民反”需注意的是義和團運動這里的官是指帝國主義。
2.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探索和斗爭(因知識整合的問題序號有點亂)
一.中國近代化探索
1.中國近代化探索:(學習西方三步走)
⑴學習西方技術:封建地主階級;洋務運動(開啟中國近代化);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中央:奕?;掀起“師夷長技以自強”的自救運動,維護清朝統治。
⑵學習西方政治制度:
資產階級改良派(維新派);戊戌變法(開啟中國政治近代化);康有為,梁啟超;主張:變法,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維護清朝統治。
資產階級革命派(民族資產階級);辛亥革命;孫中山;主張: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三民主義)
⑶學習西方思想文化;新資產階級激進民主派;文化運動;陳獨秀,李大釗(南陳北李);民主和科學。
2.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的歷程。
由學習西方科技到效仿政治制度到學習思想文化。
3.魏源、洋務派、康有為和梁啟超、孫中山、新文化運動的主張分別是什么?
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派:師夷長技以自強;康有為和梁啟超:主張變法,建立君主立憲制;孫中山: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新文化運動:民主、科學。
4.2018年是孫中山逝世93周年,列舉他的最主要的貢獻。
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頒布了第一部資產階級革命綱領,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5.鴉片戰爭和五四運動后,中國社會在政治和文化領域分別發生的變化:
(1)政治: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改變了中國社會的性質;五四運動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2)文化:掀起了學習西方熱潮,從學習科技到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其中魏源和洋務運動學習科技、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學習政治制度、新文化運動學習思想文化。
二.五四運動:
1.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
2.過程:⑴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集會游行示威,提出“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直接斗爭目標,體現五四運動性質的口號)、取消“二十一條”、“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等口號,陳獨秀、李大釗起了領導作用;⑵6月初運動中心轉移到上海,工人階級參加斗爭起了巨大作用(中國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的舞臺);⑶初步勝利(斗爭目標基本實現)——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3.歷史意義:它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的標志。
4.五四精神: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精神;斗爭到底、不怕犧牲的民族主義精神。
5.如何弘揚“五四”精神?我們應樹立遠大理想,努力學習,關心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愛而奮斗。
三.
建黨、建軍
1.建黨:1921年7月,“一大”的召開。
2.建軍: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朱德領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八一建軍節)
3.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
⑴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⑵1927年10月建立井岡山根據地——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原因:城市敵人力量強大。井岡山位于湘贛邊界,敵人統治力量薄弱,加上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附近農產豐富;群眾基礎好)
⑶井岡山會師:1928年4月,朱德、陳毅與毛澤東兩軍會師后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四.長征——2006年10是長征勝利70周年
1.長征的原因(背景):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
2.開始時間和結束的時間;1934年10-1936年10月
3.1934年10月: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長征開始的標志
4.經過的省份:江西(瑞金)、湖南、廣西、貴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肅(會寧)、陜西。
5.長征路線:湘江之戰,損失慘重;渡過烏江,遵義會議;聲東擊西,四渡赤水;急渡金沙江,跳出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
6.長征途中重要會議:1935年1月,遵義會議——建黨以來的第一個具有轉折點意義的會議;
7.意義: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挽救革命、挽救黨,是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重大轉折。
8.勝利的標志: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
9.長征精神的內涵:不怕困難、不怕犧牲、艱苦奮斗、不屈不撓、不怕吃苦、開拓等。
10.重走長征路的意義:緬懷革命先烈、重溫長征精神、學習和發揚長征精神,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11.長征的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五.抗日戰爭
1.
九一八事變——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
(1)1931年9月18日”日軍在“沈陽”制造“柳條湖事件”,引發了“九一八事變”。
(2)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導致東北三省被日本霸占。
2.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
(1)時間:1936年12月12日(民國25年),張學良和楊虎城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2)目的:逼蔣抗日;
(3)中國共產黨解決事變的出發點和方式: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為爭取一切力量抵抗日本侵略,派周恩來到西安和平解決。
(4)和平解決的意義: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4.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標志著全國性的抗日戰爭開始
1937年7月7日晚,日軍在“盧溝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借口一士兵失蹤,無理要求進入宛平縣搜查,遭到中國駐軍的拒絕,從而挑起戰爭。
5.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國共第二次合作
1937年,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之際,國共兩黨再次合作,領導全民族抗戰: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
6.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13日軍攻陷南京,屠殺軍民“30萬人以上”。
7.抗戰中三大勝利
①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抗戰以來第一次大捷;②臺兒莊戰役——1938年春,抗戰以來的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的一次重大勝利(李宗仁指揮);③百團大戰——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彭德懷指揮)。
8.抗日戰爭勝利
(1)時間: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9日,日本岡村寧次在南京簽定投降書,十四年抗戰取得勝利(1931—1945年)。
(2)1945年10月25日,臺灣也回到祖國懷抱(1895—1945年被日本霸占50年)。
(3)勝利的根本原因(決定性因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中國人民全民族的團結抗戰)。
9.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牽制了日本大部分兵力,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六.國共兩黨關系變化(兩次合作、兩次分裂)
時期
時間
標志
統一戰線
影響
原因
第一次合作
北伐戰爭
1924-1927
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革命統一戰線
北伐戰爭勝利進軍
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務
第一次分裂
土地革命
1927-1937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導致大革命的失敗,內戰給日本侵略帶來可乘之機
蔣介石叛變革命,鎮壓人民
第二次合作
抗日戰爭
1937-1945
國民黨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取得抗戰勝利,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第二次分裂
解放戰爭
1946-1949
撕毀“雙十”協定,進攻中原解放區
祖國至今未能實現統一大業
蔣介石發動內戰,實行獨裁
胡錦濤與連戰會談,黨對黨的交流后,兩岸發展的趨勢
經濟文化交往密切;實現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啟示
和則中華民族興旺和崛起,分則對中華民族是戰爭和災難,兩黨為了民族利益,應當再次合作,為了實現祖國統一大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3.歐美資產階級革命(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美國南北戰爭)
⑴主體知識:《導與練》P105和P106
⑵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①根本原因相同:封建專制統治或殖民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根本任務相同:推翻封建專制或殖民統治發展資本主義。
③性質相同:都具有資產階級革命性質。
④領導階級和主力:都有資產階級領導,廣大人民群眾是主力。
⑤都通過了革命性法律文件。
⑥都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不同點:①原因不完全相同:英國封建專制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美國是殖民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法國是受啟蒙思想的影響等級制度嚴重。
②特點不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具有長期性曲折性反復性不徹底;法國大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最大的最徹底的最典型的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既是民族解放運動又是資產階級革命;
③結果不同: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法國是資產階級共和制;美國是聯邦制。
⑶比較美國的兩次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有什么不同?共同的作用是什么?
美國獨立戰爭任務是擺脫英國殖民枷鎖實現國家獨立;南北戰爭是廢除黑人奴隸制度,掃除發展資本主義的障礙,維護國家統一。共同作用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⑷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后都頒布了法律性文件,各是什么?由此建立了什么國家?這些法律文件在當時的共同作用是什么?對此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應加強哪一方面?
英國:《權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法國:
《法典》,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制國家。美國:1787年憲法,建立了聯邦制國家。
共同作用:用法律形式來鞏固資產階級政權的勝利果實。
我國應加強法制建設。
⑸歸納影響英、法、美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
法國:法國大革命、
美國:獨立戰爭、南北戰爭、羅斯福新政
⑹如何評價歷史人物?(拿破侖、華盛頓、林肯
)自選一位做一番評價
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①將人物放置在當時歷史環境下評價。
②史論結合。
③抓住歷史人物活動的主要方面對歷史產生的影響。
例如:拿破侖是法國大革命時期杰出的資產階級政治家軍事家。他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制定和頒布《法典》,確立了資本主義的立法規范,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他的對外戰爭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也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
⑺通過英、法、美資產階級革你獲得哪些啟示?
①一種新制度代替一種舊制度需要經過長期激烈反復的斗爭。
②人民群眾在革命過程中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③由于各國國情不同,所選擇的道路也就不同,選擇什么道路應從本國國情出發。
中國之所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由于中國的國情決定的。
④要重視民主和法制建設,走依法治國的道路,國家才會長治久安。
4.殖民地人民的抗爭:世界史下冊第1課和第12課。
1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灵县| 德昌县| 恩平市| 米脂县| 印江| 顺昌县| 崇文区| 抚顺市| 孟州市| 新龙县| 海兴县| 肇源县| 桦南县| 冀州市| 文山县| 泉州市| 乐平市| 革吉县| 青阳县| 万全县| 出国| 聂荣县| 武乡县| 满洲里市| 岳普湖县| 调兵山市| 广丰县| 庐江县| 鲁甸县| 家居| 南城县| 鄱阳县| 滦南县| 通辽市| 彭阳县| 炉霍县| 湟源县| 虹口区| 华容县| 白朗县| 东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