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五中外思想1.中國古代思想家的主張——“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學派代表時間主張影響儒家孔子春秋晚期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漢武帝采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體現以德治國的方略。孟子戰國仁政、春秋無義戰、資源持續利用、民貴君輕,社稷次之;反對一切戰爭體現當代可持續發展戰略,體現和諧社會中人與自然的和諧道家老子春秋晚期樸素辨證思想(禍福論)事例:滴水穿石、以柔克剛莊子戰國無為而治墨家墨子戰國兼愛、非攻,反對非正義戰爭體現和平發展的主題(諾貝爾和平獎);體現和諧社會中人與人的和諧法家韓非戰國末期法治、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改革秦始皇采納,建立了我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體現依法治國的方略。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利用的思想工具:儒家思想、法家思想【例題】(1)從戰國到秦漢時期,思想界呈現了怎樣的發展趨勢?由百家爭鳴到思想統一。(2)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自戰國到西漢先后進行了哪些努力?戰國時期:諸子努力用自己的學說統一思想;秦朝:焚書坑儒;西漢: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行“大一統”。(3)秦漢時期的這種努力,帶來了怎樣的影響?秦朝的焚書坑儒與西漢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都是想通過思想上的統一他,實現政治上的統一。但造成的影響不同:秦朝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西漢雖有鉗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也擴大了儒學,使儒學思想開始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還推動了教育的發展與儒學的發展。2.列舉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著名思想家:魏源、嚴復(1)魏源:主張(目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即學習外國的長處,抵抗外國的侵略);時期:鴉片戰爭;著作:《海國圖志》—系統介紹南洋、歐美各國的歷史地理;意義:激發了中國人學習西方科技,有利于人們研究現實問題。(2)嚴復:主張:效仿西方,推行維新變法,建立君主立憲制;時期:戊戌變法;譯著:《天演論》;意義:啟發了知識界去探索西方先進的社會,也打擊了封建頑固勢力;書的按語里激勵人們“自強保種”,救亡圖存,反對外來侵略。3.20世紀初中國的新文化運動:(1)開始的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2)主要陣地:《新青年》;(3)口號(旗幟):民主、科學;(4)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5)內容: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向尊孔復古的逆流展開猛烈進攻,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6)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看到新世紀的曙光的歷史事件: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7)宣傳馬克思主義:1918年,李大釗在《新青年》上,連續發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論文,宣傳馬克思主義。從此,中國的先進分子用馬克思主義為精神武器,教育和組織人民,將革命推進到一個新時期;(8)評價: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新文化運動也有對西方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這一直影響到后來。4.列舉中國的思想解放運動及其影響。(1)戊戌變法的思想啟蒙運動(嚴復):為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打下了基礎。(2)辛亥革命的思想解放運動: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3)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4)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準備思想理論基礎。(背景:主要領導提出“兩個凡是”堅持“左”的思想;討論得出的結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5.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歷程:由學習西方的技術——學習、效仿西方的政治制度——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⑴19世紀40年代,魏源的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外國的長處,抵抗外國的侵略;⑵19世紀60年代,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朝統治。⑶戊戌變法時期,嚴復譯著《天演論》,啟發了思想界去探索西方先進的是社會,主張效仿西方,推行變法,建立君主立憲制。⑷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主張“三民主義”,通過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⑸1915年興起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的思想;新文化運動的后期,李大釗等進步知識分子宣傳十月革命,宣傳馬克思主義。(批判了封建思想,啟發了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為中國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思想基礎。)6.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1)中國同盟會——我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1905年8月在“日本東京”成立,選舉“孫中山”為總理,通過了革命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即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改革土地制度)——大大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1912年宋教仁改組同盟會,建立國民黨。(2)三民主義——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孫中山在同盟會的機關刊物《民報》發刊詞,把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3)孫中山思想的變化:由舊三民主義到新三民主義的轉變。(4)中華民國的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后正式成立。(5)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1912年2月12日,宣統退位,13日,袁世凱通電贊成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建立起“北洋軍閥”統治】(6)辛亥革命的意義——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革命不徹底,后被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7)評價三民主義:沒有明確反帝要求,具有狹隘的民族觀念。(8)辛亥革命成功的表現: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9)辛亥革命失敗的表現: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革命的果實落入袁世凱手中,中國進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0)“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中國共產黨是怎樣為成功而努力的?繼續高舉民主革命的旗幟,推翻了三座大山,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建立了中華人們共和國,使孫中山開創的革命事業繼往開來,中國逐步走上了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義道路。(11)舉例說明“民主共和觀念開始為人們所接受,并逐步深入人心”的歷史事例: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張勛復辟失敗。【例題】材料:梁啟超說:“中國人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從機器上感覺不足;第二期是從制度上感覺不足;第三期是從文化上感覺不足。”學習西方的三期分別是哪些歷史事件?對應人物分別是誰?各歷史事件性質是什么?第一期:洋務運動;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中央:奕?;性質:地主階級發起的自救運動。第二期:①戊戌變法;人物:康有為和梁啟超;性質:資產階級改良派發起的改良運動。②辛亥革命;人物:孫中山;性質:資產階級革命派發起的民主革命。第三期:新文化運動;人物:陳獨秀、魯迅、李大釗、胡適;資產階級激進派發起的思想解放運動。6.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的探索及啟發:(1)舊民主主義革命:①日本式道路:戊戌變法;②美國式道路:辛亥革命;這兩條道路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而失敗;(2)新民主主義革命:俄國式的道路:南昌起義;最終失敗,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國情相結合,創造性的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3)社會主義建設時期:50年代中期,我們走“蘇聯式的道路”(斯大林模式),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曲折中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4)以上所走道路的失敗和成功給我們的啟示:革命和建設要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把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7.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潮)——這是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恩格斯《自然辯證法》)⑴文藝復興是在什么背景下興起的?①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根本原因)②資產階級的形成。③人文主義為指導思想。⑵人文主義的概念:資產階級不滿羅馬教廷對精神世界的控制,要求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的生活哲學;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追求享受現世生活。⑶興起的時間、地點:14世紀???意大利⑷核心思想:人文主義思潮⑸概念/實質:文藝復興是一場反對教會“神權至上”和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⑹方式: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并進行創新。⑺意義或影響:①促進了人們思想的大解放。②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⑻人物:但丁文藝復興的先驅是:但丁,代表作:長篇詩作《神曲》文藝復興文學三杰指的是: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達·芬奇(巨人中的巨人)達·芬奇最大的成就是繪畫,代表作:《蒙娜麗莎》和《最后的晚餐》。文藝復興美術三杰指的是: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莎士比亞文藝復興向外傳播時間及范圍:15、16世紀開始向西歐其他國家和地區傳播。莎士比亞的成就及代表作?①一生創作了30多部戲劇和許多詩篇。②代表作:《哈姆雷特》和《羅密歐與朱麗葉》恩格斯說:“文藝復興這個名字沒有把這個時候充分表達出來。”——意思:文藝復興這個名字沒有準確的揭示這場運動的實質。8.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運動(理性學說)⑴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⑵啟蒙運動的內容:抨擊封建制度,宣傳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對專制,提倡對民眾進行啟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驅散愚昧的黑暗。(批判對象:封建專制和天主教會)⑶影響: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為法國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論準備。9.列舉14-18世紀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兩次反封建思潮(資產階級思想運動)14-16世紀意大利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文藝復興;18世紀法國的啟蒙思想。10.馬克思主義的誕生(1)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2)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3)誕生標志: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4)《共產黨宣言》: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①內容:它分析了階級斗爭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要被社會主義代替的客觀規律,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為獲得自己的解放而斗爭;②發表意義: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誕生”,為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武器,使國際工人運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個戰斗綱領。(5)偉大實踐:巴黎公社是第一次的偉大嘗試——失敗;俄國十月革命是第一次的成功實踐。“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共產黨宣言》“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共產黨宣言》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