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七三次科技革命1.知識整合:(一)第一次工業革命一.爆發于英國的原因:1.政治前提: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2.直接原因:工場手工業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3.必要條件:雄厚的資本、充足的勞動力、豐富的原料、廣闊的市場。二.過程:㈠紡織技術的革新1.涌現出的發明成果:(1)1733年,凱伊發明了飛梭,提高了織布速度。(2)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紡紗機,命名為“珍妮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珍妮機的發明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2.作用:其他生產部門紛紛發明、制造機器,促進了生產的發展。3.什么是工業革命?生產領域的革命性變化被稱為“工業革命”。㈡動力:蒸汽機和工廠制度的確立1.蒸汽機的發明與改進:(1)背景:早期發明的蒸汽機用于抽干礦井中的積水,很不完善。(2)蒸汽機的改進和使用:18世紀中期,將蒸汽機變為主要動力的發明家是瓦特。1785年,瓦特改造的蒸汽機首先在紡織部門投入使用。不久,瓦特蒸汽機開始應用到化工、冶金、采礦等更多的行業。19世紀30年代,蒸汽機成為主要的動力來源。(3)影響:蒸汽機的廣泛應用是生產領域的一次意義重大的飛躍,它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使工業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縱深發展。2.工廠制度的建立(1)早期工廠的動力及地點:基本上都是用水作動力,所以工廠一般都設在水流湍急的鄉村而不是城市。(2)工廠制度建立的前提:蒸汽機提供了更有效便捷的動力,工廠可以設在遠離河流的地方,工廠的規模也變得更大,有些工廠甚至能雇用1000多人。(3)確立:進入19世紀,傳統的手工工場逐漸被大工廠所替代,現代工廠制度最終確立。㈢交通運輸:火車與鐵路1.火車產生的背景:19世紀初,已經有人開始修建“鐵路”來運輸貨物。那時的路軌是木制的,車廂是由馬匹拉動的。2.火車的產生:(1)時間:1825年(2)發明者:斯蒂芬森設計蒸汽火車??標志著鐵路時代的開始。3.鐵路建設的發展:(1)1830年以后,英國掀起投資建設鐵路的狂潮(2)1851年,英國建成了總長約1萬千米的鐵路網。4.鐵路出現的意義:鐵路時代的到來為社會提供了更為快捷、廉價、便利的交通,使生產和市場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加密切。三.起止時間:18C60D—19世紀中期。英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四.意義:積極影響: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生產方式(工廠制度的出現,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經濟結構(農業比重減少,工業發揮了重要作用)→生活方式(推動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流動)→社會關系(形成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分化和對立)→政治權力(資本主義最終戰勝封建主義)→思想意識(自由主義思想傳播)→國際關系(西方先進,東方落后)消極影響:環境污染、貧富差距懸殊等。五.啟示: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環境。六.動力、能源:蒸汽機、煤炭七.英國近代引導世界的兩個潮流: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政治)、第一次工業革命(經濟)。八.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關系:前者為后者提供了政治前提,后者進一步鞏固前者的革命成果。(二)第二次工業革命一.原因:1.政治前提: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進一步鞏固和擴大。2.經濟基礎:19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迅速發展。3.理論條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步,為工業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礎。4.市場條件:市場的擴大。二.開始:1.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2.標志:電力的廣泛使用(“電氣時代”)美國和德國處于領先地位3.特點:科學研究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三.成就:1.電力成為新能源,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最顯著的成就:前提: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代表人物:愛迪生成就:愛迪生發明耐用的白熾燈泡、堿性蓄電池、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等。他在紐約建立了美國第一座火力發電站。其他發明:發電機、發動機、電焊機、電鉆、電話、電車、電報等時代特征: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電力的優點:更加強勁;清潔環保;傳遞速度快;能遠距離輸送;控制方便。2.內燃機和新的交通工具,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應用技術的另一重大成就:內燃機:(德國)1876年,奧托制造出煤氣內燃機;(導致了列強開始爭奪石油)1883年,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內燃機;狄塞爾發明了柴油內燃機。交通工具:(德國)19世紀80年代,本茨制造出第一輛內燃機驅動的汽車(美國)1913年,福特使用流水線生產汽車,帶來了汽車制造業的革命,汽車價格大大下降,開始成為大眾化交通工具。(美國被稱為裝在輪子上的國家)(美國)1903年,萊特兄弟試飛飛機成功3.化學工業和新材料:⑴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加速了石油化學工業的產生。⑵19世紀60—80年代,能夠使用新方法生產堿、硫酸、人造染料等,成本更低、性能更好。⑶(瑞典)1867年,諾貝爾發明現代炸藥和無煙炸藥,在軍事、工程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⑷(美國)1869年,海厄特發明賽璐珞的制造技術,現代塑造工業由此誕生。⑸(法國)1884年,夏爾多內發明人造纖維,開辟了新的紡織品生產領域。小結:新動力:電動機、內燃機新能源:電力、石油(電燈的發明給世界帶來了光明)新通訊:有線電話、無線電報(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新交通:汽車、飛機(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單獨生活:便利了人們出行,縮短了出行時間,加強了人與人的聯系>)四.影響:1.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2.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成為工業化強國。3.最終形成了世界市場。4.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過渡。5.隨之而來的資本主義對外擴張的増強,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五.特點:1.科學研究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突出特點)2.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發起國:美國和德國)3.有些國家的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4.以重工業為突破口。※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二次工業革命:類別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間18世紀60年代19世紀六七十年代發源國英國美國、德國主要標志蒸汽機的廣泛應用電力的廣泛應用動力機蒸汽機電動機、發電機、內燃機主要發明珍妮機、改良蒸汽機、火車機車、汽船發電機、電動機、電燈、內燃機、汽車、飛機、電話、電報、化學工業和新材料進入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新能源煤炭石油、電力影響都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都引起社會關系的巨大變化;都對世界格局產生巨大影響;都加速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英國“一枝獨秀”,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各先進國家“遍地開花”。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確立。※世界市場(是指在世界范圍內通過對外貿易聯系起來的各國市場的總和)的形成過程:1.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市場開始形成。2.殖民擴張→世界市場進一步形成。3.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4.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3)第三次科技革命計算機網絡與現代社會生活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普及,數據庫和計算機網絡建立起來。2.發展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在全球迅速普及,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基礎設施,標志著人類開始進入信息時代。3.影響①計算機網絡將世界各地聯結成一個整體,創造了人類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觀念。②網絡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生活空間,推進了全球經濟的一體化。③隨著網絡的發展,它將更廣泛地覆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對人類社會生活產生更大的影響。※三次技術革命與三個時代演變二.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較比較內容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影響對世界格局的影響英國確立了其“世界工廠”的地位由于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帝國主義之間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來越激化,形成兩大軍事侵略集團,最終導致一戰的爆發。各國抓住這次發展的機遇,積極迅速發展,特別是歐盟和日本,對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形成挑戰,這就使得世界格局也向多極化趨勢發展。對中國的影響⑴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后,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⑵近代工業產生(或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或中國資本主義產生)⑴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后,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⑵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⑶中國人民救亡圖存運動高漲(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新中國的科技與第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關。中國面臨著機遇與挑戰。三次科技革命時,中國沒有把握科技革命大好機遇的主要原因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中國處于清朝中后期,受專制政治和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對先進的科技和生產方式具有本能的排斥性,中國經濟沒有發生大的變動。第二次科技革命中滯后的原因:①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斷加深,國家主權進一步喪失;②資本主義列強對華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③清政府政治腐敗,不重視近代科學技術和教育;④洋務運動只是為維護封建統治而學習西方軍事技術和科學技術,不是為了從根本上促進社會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滯后的原因:①二戰結束后,中國處于內戰時期;②帝國主義對新中國實行外交孤立、經濟封鎖、軍事包圍;③新中國建立之初,黨的工作重心是恢復經濟和鞏固政權;④50年代后期,黨的主要領導人對形勢估計錯誤,導致“左”傾錯誤在六七十年代進一步發展。我國的對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2.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啟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推動了社會進步;.我們要學習科學家勇于創新,努力探索科學奧秘的精神和品質;國家主權獨立是發展經濟、科技的必要前提;認清國情,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發展經濟、科技的保證;要堅持改革開放、科教興國的方針政策。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