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血流的管道——血管一、教材分析第二節《血流的管道——血管》,是第一節《流動的組織》知識的延伸,是第三節《血液循環》的基礎,地位非常突出。教材中設計了“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實驗,讓同學直觀的認識不同種類血管,然后再學習三種血管形態結構特征及功能,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頭腦中形成三種血管的整體印象。因此,必須認真完成實驗內容,在實驗為基礎上,再讓學生分別認識三種血管的形態結構特征以及功能,有利于學生消化該節重點。二、學情分析初中生普遍對實驗充滿好奇、渴望,他們往往在教學中會迫不及待的自己動手操作,不注意教師的演示和講解,致使實驗過程中容易出現操作不夠規范的現象。因此,教師教學中在充分保護、激發學生熱情的基礎上,要嚴格要求學生注意教師演示和講解,嚴格要求學生按規范步驟開展實驗,為后面理論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初中生實驗普遍目的性不強,往往只停留在看到為止,沒有深層次思考問題的習慣。因此,在開展實驗前要創設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供學生思考,把握住學生實驗的整體方向;初中生概括歸納能力仍然有限。因此,在學習三種血管內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歸納三種血管的不同及聯系。三、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能分別描述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2)能區分開三種血管以及血液在這三種血管內流動的情況。2.能力目標(1)通過實驗,進一步強化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2)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3.情感目標(1)強化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思想;(2)養成關愛生命的良好品質。四、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動脈、靜脈、毛細血管三種血管的結構與功能。2.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形成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思想。五、教學準備教學ppt,顯微鏡,人血永久涂片,小魚,清水,滴管,棉絮,蓋玻片等。六、課時安排1課時。七、教學過程【復習導入】活動1:教師呈現血液分層圖,學生結合圖片指出血液成分。活動2:教師指導學生觀察人血永久涂片,并讓學生思考如下問題:1.你看到了幾種細胞?分別是什么?2.哪種細胞數量最多?哪種細胞個頭最大?哪種細胞最小形狀不規則?3.指出“顯微鏡下的血細胞”圖片中標號所代表的細胞。教師:血液的各種成分要發揮自身功能,需要到達身體的各個部位,這是如何實現的?(出題:第二節血流的管道——血管)【新課教學】(一)實驗: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活動1:教師演示實驗操作步驟后,指導同學完成實驗,并讓學生思考如下問題:1.小魚尾鰭內有幾種血管?這些血管中的血液流速、流向一樣嗎?2.找到最細的血管,它的血流有何特點?(二)三種血管活動1:教師組織同學對照下表自學動脈血管、靜脈血管和毛細血管的內容:血管管壁管腔血流速度分布功能動脈血管靜脈血管毛細血管活動2:不同的血管出血我們應該怎樣緊急止血?活動3:組織同學用畫圖的方式表示三種血管之間的關系。【結課】教師:強調本節重點。八、板書設計第二節血流的管道——血管1.實驗: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2.三種血管(1)區別血管管壁管腔血流速度分布功能動脈血管最厚小最快深將血液輸向全身靜脈血管薄大慢淺回收血液毛細血管最薄最小最慢遍布全身物質交換場所九、練習鞏固1.某同學用顯微鏡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時,繪出如圖簡圖,以下判斷正確的是( )A.①是動脈B.②是毛細血管C.③是靜脈D.②處血流速度最快2.下列關于人體血管的敘述,錯誤的是( )A.動脈管壁厚,血流速度快B.靜脈有的分布較淺,如手臂上的“青筋”C.毛細血管中,紅細胞呈單行通過D.血液在血管中流動方向是:動脈→靜脈→毛細血管3.關于動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動脈血管內紅細胞呈單行通過B.將血液送回心臟的血管C.動脈血管最粗D.將血液送出心臟的血管4.下列與毛細血管的功能無關的一項是( )A.毛細血管連通于最小的靜脈和最小的動脈之間B.管壁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C.血管內徑很細,管內的血流速度最慢D.數量多,分布廣5.在進行“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的實驗時,要將小魚包裹,下列包裹方法正確的是( )A.用干燥的棉花把小魚頭部的鰓蓋和軀干包裹起來,露出口和尾部B.用浸濕的棉花把小魚頭部的鰓蓋和軀干包裹起來,露出口和尾部C.用干燥的紗布把小魚頭部的鰓蓋和軀干包裹起來,露出口和尾部D.用浸濕的棉花把小魚頭部的口和尾部包裹起來,露出鰓蓋和軀干部6.下圖示人體內的三種血管,請據圖回答有關的問題。(1)圖中血管①是。(2)圖中三種血管內血液流動速度最快的是(填血管序號及名稱)。(3)血管③的管壁特點是,如果該血管位于肺泡周圍,其中血液的氧氣含量比肺泡中的氧氣含量(填“高”或“低”)。(4)圖中a是具有運輸功能的血細胞,其中富含,該成分的特點是。十、課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