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十一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一.中國、世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的時間、地點、標志及發展的表現。【中國】1.時間:明朝中后期(15、16世紀);2.地點:蘇州、松江等江南地區;3.行業:紡織業;4.典型(標志):機戶出資,機工出力。他們之間是一種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5.發展的表現:清朝的手工業部門最多規模擴大;6.明朝中后期,我國江南地區現的新的經濟現象: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世界】1.西歐經濟的發展:⑴西歐莊園和租地農場的比較:西歐莊園租地農場產生背景西歐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衰落流行時間9-11世紀14世紀中葉以后人員組成領主、佃戶(農民、農奴)租地農場主、雇工剝削方式勞役地租為主雇傭關系產品歸屬自給自足推向市場規模分散集中性質封建領主統治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組織資本主義性質租地農場產生的原因:墾殖運動,農奴逃亡,城市興起,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法律的規范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⑵手工業的發展(13世紀):家庭手工作坊→分散的手工工場→集中的手工工場集中的手工工場的特點:①剝削方式:雇傭關系。②產品歸向:市場。③生產過程:集中生產,分工協作。⑶土地關系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有什么影響?推動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2.社會結構的變化:⑴13、14世紀,歐洲農村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大多數貴族不重視或沒有能力經營自己的地產,將地產抵押或變賣,以償還債務或應付開支;富裕農民、騎士和鄉紳不斷集中土地,以新的經營方式掌握了生產、交換等環節,還控制了鄉村行政事務,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⑵城市中的市民階層:①市民階層形成:城市中的手工業者、商人成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約關系賦予的權利。②政治權利的擴大:富商巨賈還投資鄉村,置辦田產,采用新的生產經營方式。他們與貴族聯姻或成為官員,抬高自己的身份,政治權利不斷擴大,成為強化王權所需要的政治力量。二.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中國向西方學習過程(方案):1.鴉片戰爭時、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方案有哪些?⑴鴉片戰爭時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魏源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⑵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地主階級開明分子(洋務派發起洋務運動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促進作用;主張:自強、求富)2.甲午中日戰爭后向西方學習的方案有哪些?⑴資產階級改良派(包括啟蒙思想家嚴復)主張:走資本主義道路,建立君主立憲制,戊戌變法⑵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發動辛亥革命3.哪些探索運動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戊戌變法、辛亥革命4.直到世界上發生的哪一件事,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才看到了“曙光”,找到了另外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1917年俄國的十月革命三.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1.“實業救國”的口號⑴時間:甲午戰后。人物:張謇是清末狀元、實業家,提出“實業救國”口號。⑵原因:①《馬關條約》簽訂后,外國人紛紛在中國開辦工廠、開采礦山,利用中國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直接剝削中國人民。②要挽回中國的利益,必須發展本國的工商業。⑶實踐:興辦實業,創辦了大生紗廠。⑷結果:一戰期間迅速發展,一戰后被吞并。2.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⑴發展過程的特點:曲折發展。⑵產生發展過程特點的原因: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⑶過程及原因:①產生:時間:從洋務運動到清朝末年。特點:出現了一些民族工業的萌芽,但難以生存和發展。原因: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礙。②發展:時間:辛亥革命后。特點:發展。原因:a辛亥革命的成功,沖出了封建制度。b各種實業團體紛紛出現。c海外華僑競相投資國內近代工業。③短暫春天:時間:一戰期間。特點:迅速發展,進入黃金時代。原因: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一個發展機會,進入“黃金時代”。④迅速蕭條:時間:一戰后。特點:迅速蕭條。原因:a一戰后,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使民族工業再度受挫。b抗戰勝利后,由于國民黨發動內戰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民族工業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恢復。⑤消失:1956年,我國完成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民族工業轉化為社會主義經濟的一部分,從此消失。⑷特點:①中國近代的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夾縫中求生存、圖發展,總結的來說是比較落后的。②從行業上看,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③地區之間的發展也很不平衡,像上海、武漢等沿海沿江大城市比較發達,而在廣大內地卻非常薄弱。⑸發展短暫曲折原因: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⑹民族工業發展歷程給我們的啟示:只有取得國家和民族的獨立,民族經濟才能獲得飛速發展。3.社會生活變化(民國社會習俗變化)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為了改變愚昧落后的習俗,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強令男子剪掉辮子,女子停止纏足,用新式禮服代替過去的翎頂補服,還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老爺”“大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稱呼。四.通過革命的方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英、法、美五.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由美國“一枝獨秀”到美國、歐盟、日本“三足鼎立”(一)歐洲的聯合1.戰后經濟發展:經濟恢復:20世紀50年代初,各國的工業生產已經基本恢復到甚至超過戰前水平。戰后繁榮:20世紀50—70年代,西歐經濟持續繁榮。發展原因:①憑借原有的工業基礎;②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客觀原因)③采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根本原因)④制定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2.走向聯合:⑴原因:聯合自強以提高國際地位。⑵過程:20世紀50年代,法國和聯邦德國組建歐洲煤鋼共同體;1958年,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原子能共同體(六國);1967年,三個組織合并為歐共體。影響:促進了西歐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1993年,在歐共體的而基礎上成立了歐盟。⑶特點:一體化程度越來越高,由經濟一體化向政治經濟一體化發展⑷性質:歐共體性質:區域性的經濟組織。歐盟的性質:區域性的政治經濟組織,有統一貨幣歐元(歐盟將一體化從經濟領域擴大到政治領域)⑸歐盟的影響:①有利于經濟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②逐步擺脫美國控制,提高了國際地位;③加快了歐洲一體化進程;④推動了國際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⑹英國脫歐:材料:近幾年歐洲遭遇難民危機、人道主義危機、歐債危機等問題困擾,英國作為歐盟的三駕馬車之一,于2016年6月24日以全民公投形式退出歐洲聯盟。一些經濟學家認為,英國退歐不僅給英國經濟帶來嚴重后果,也將嚴重削弱歐盟的國際地位和聲望。歐元區的政治經濟一體化也將因英國的離開而走上下坡路。——2018年人民網設問:材料中由于難民危機、債務危機等導致英國退歐,如何認識英國脫歐,請你為歐盟化解英國退歐出謀劃策。①“英國退歐”是反“區域一體化”潮流,不利于歐洲一體化進程發展。②各國要開放市場,擴大對外貿易,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推進歐盟改革,共度時艱等。⑺歐洲的三次統一進程、各自的結果及其原因:①拿破侖對外戰爭;結果:失敗;原因:戰爭的性質是侵略戰爭,損害了人們的利益,遭到了人民的反抗。②希特勒的對外戰爭;結果:失敗;原因:戰爭的性質是侵略戰爭,損害了人們的利益,遭到了人民的反抗。③歐共體、歐盟的成立;結果:成功;原因:新科技革命的推動,各國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任何國家不可能孤立發展,是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要求。(二)美國經濟的發展1.表現:二戰后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2.原因:積極拓展世界市場,應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3.過程:20世紀七八十年代,經濟發展迅速放緩。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出現以全球化和信息化為特征的“新經濟”,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三)日本的崛起1.表現:1968年,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2.原因:⑴外因:①二戰后,美國在日本推行非軍事化和民主化改革;②冷戰開始后,美國積極扶持日本;③朝鮮戰爭爆發后,日本獲得大量軍需訂單,刺激日本經濟發展。⑵內因:①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②大力引進先進技術。(根本原因)3.影響:⑴國際地位提升;⑵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謀求政治大國的欲望日益膨脹,引起亞洲鄰國關注和不安。※二戰后,西歐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有哪些相同原因?對中國有什么借鑒?1.共同點:都得到了美國在經濟上的援助或扶植;都大力引進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教育,培養人才;都制定了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2.借鑒:⑴要善于抓住機遇,注意加強國際經濟聯系;⑵要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積極引進先進科技,大膽創新,⑶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在改革中必須堅持求實與創新。(四)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1.原因:羅斯福新政期間,美國頒布了《社會保障法》,實行老年保險和失業保險。2.目的:為了緩和社會矛盾。3.表現:⑴1948年英國宣布建成“福利國家”。不久,法國和聯邦德國也宣布成為“福利國家”;⑵20世紀50年代,美國兩次修訂《社會保障法》,擴大受益群體,提高最低工資,資助貧困學生;4.發展:隨著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起包括醫療保健服務、養老、住房、失業保險和教育等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5.評價:是工人階級斗爭的結果,資產階級也認為實行這種制度,可以緩和階級矛盾,創造一個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穩定的社會環境。但是,社會保障制度不能解決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