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十三改革開放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一.對內改革(實質上是生產關系的變革):1.農村: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改革開放從農村開始。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⑴開始: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18戶農民首先將田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⑵內容: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⑶意義: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包地包產后,家家生活大變樣。—〈鳳陽花鼓詞〉2.城市:⑴從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開,重點是國有企業的改革。主要有三個方面:①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②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③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⑵1992年,黨的十四大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后,國有企業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邁進;對小型企業采取改組、聯合等多種形式,加快企業的改革步伐。⑶意義: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活力,推動了工業的發展。二.對外開放:1.目的:以國家給予的優惠經濟政策,吸收僑資、外資,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現代化建設。2.開始: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深圳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對外開放的“窗口”,被稱為“一夜崛起之城”。作用:打開了對外開放的突破口。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為進一步擴大開放積累了經驗。(經濟特區的“特”的含義: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3.擴大:1984年,我國開放了廣州、上海等14個沿海城市;后開放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等經濟開發區;增設海南經濟特區,設立上海浦東開發區。浦東開發區已經成為國際化的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4.對外開放的格局:形成了“經濟特區(點)~沿海開放城市(線)~沿海經濟開放區(面)~內地(面)”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對外開放區已由沿海向內地發展。5.對改革開放的感想、啟示:改革開放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發展才是硬道理等。歌曲《春天的故事》:“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1979年那個““春天”的到來與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相關;“春天”指改革開放;“中國的南海邊”指東南沿海;畫了一個“圈”指經濟特區。※近現代開放的不同:1.前者是被動的,后者是主動的。2.前者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后者促進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提高了中國的綜合國力。專題十四中國近現代人物和民族精神一.主要人物活動及評價1.孫中山——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⑴辛亥革命前:①1894年創建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②1905年建立起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c、制定民主革命綱領——三民主義;⑵辛亥革命中:①1912年元旦,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建立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②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資產階級共和政體;③妥協退讓,辭去臨時大總統職位,使袁世凱竊取革命勝利果實。⑶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①在中共和蘇聯幫助下,改組國民黨,與中共合作;②1924年召開國民黨“一大”,重新解釋三民主義,實現國共第一次合作;③1924年建立黃埔軍校;⑷1925年孫中山逝世。2.鄧小平——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⑴解放戰爭時期,挺進大別山,開辟了大別山革命根據地。參與指揮淮海戰役;⑵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提出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形成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二.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1.五四精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或:愛國主義,民主與科學,徹底的反帝反封建,勇于探索和創新,追求真理敢于反傳統,個性解放、宣揚個性等。2.井岡山精神——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3.長征精神——樂于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勇于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4.抗日精神——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和民族團結。5.抗美援朝精神——高度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國際主義精神。6.雷鋒精神——敬業奉獻、艱苦奮斗、樂于助人。7.鐵人精神——“為祖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干事業“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創業精神。8.抗洪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于勝利。9.“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作,勇于攀登。10.抗非典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科學防治、戰勝“非典”、舍生取義、自覺奉獻。11.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12.近代化精神——探索救亡圖存的精神,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艱苦奮斗的精神,愛國主義精神,追求進步、追求民主的精神。13.中華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