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的進化1、教學目標:(1)知識性目標:描述生命進化的原因;概述達爾文對生物進化原因的科學解釋。(2)技能性目標:嘗試設計模擬試驗來證明所要說明的觀點(3)情感性目標:形成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2、設計思路:“生物進化原因”一節是冀教版八年記下冊的內容,主要內容是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以及與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學說“進行比較區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思考做出準確判斷,同時也說明科學是不斷發展的,需要科學家們不斷的探索研究,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并學會用所學知識解釋一些自然現象。本教學設計圍繞如何深入淺出和寓教于樂而進行。3、教學重點: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生物進化的原因4、教學難點:自然選擇學說5、教學方法:小組活動、討論歸納法6、課前準備:學生:準備黃、綠兩種顏色的色卡紙,同色的兩種小紙片各20片教師:課件制作,兩種學說相關的圖片及有關人工選擇的各種圖片八、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策略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播放原始地球景觀和豐富多彩的現代地球景觀,引導學生思考:荒蕪的原始地球怎樣演變成現代地球上的生機勃勃?生物進化的原因是什么?觀看、思考、回答:如此豐富多彩的生物是進化而來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樂趣。自主合作探究新知對比兩種生物進化觀點,探究生物進化的原因指導學生閱讀相關的資料,初步了解拉馬克和達爾文對生物進化原因的不同解釋及他們的主要觀點。教師再利用多媒體出示兩位學者對長頸鹿長頸的原因的解釋:拉馬克“用進廢退”學說:環境是物種進化的原因。環境變化了,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某些器官由于經常使用而發達,某些器官則由于不用而退化,并且認為這種變化的性狀可以遺傳下去。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大多數生物都有過度繁殖傾向,在自然界中,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間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為獲得足夠的食物和生存空間而進行生存競爭。在生存競爭的過程中,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就容易被淘汰。這種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就是自然選擇。設計一個小室內劇讓學生扮演兩位學者進行辯論:拉馬克:當初長頸鹿的脖子很短,當低處的樹葉被吃光后,就會想辦法吃高處的樹葉,所以他們會盡可能地伸長脖子,在這種反復使用脖子的過程中,長頸鹿的脖子逐漸伸長了,而且這種性狀遺傳給了后代。達爾文:長勁鹿的后代中有脖子長的有脖子短的,而且這個性狀是可以遺傳的。由于大量繁殖增加了長頸鹿的數量,低處的樹葉被吃光以后,脖子短的生存機會就很少,留下的后代就跟少;而脖子長的就有機會活下來并繁殖后代,這種可遺傳的長頸鹿性狀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逐代積累,就有了今天的長頸鹿。學生討論哪種觀點更加科學。最后確定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更科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主動性。確定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科學性。歸納整理教師出示各種有關資料和圖片,引導學生試著用自然選擇學說的內容解釋資料和圖片中的現象,教師重點引出這些資料中隱含的內容。學生討論整理: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中心論點:過度繁殖,生存競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培養學生歸納整理能力得出結論拓展延伸指導學生用綠色的色卡紙代表春夏的環境背景,在上面放上兩種代表不同體色蝗蟲的小紙片各20片,學生扮演小鳥做小鳥捉蝗蟲的游戲,限定在五秒內比賽誰捉的蝗蟲多(一次只許捉一只),在換黃色的背景做同樣的實驗并記錄。教師提出問題:在不同的環境中捉到的不同體色的蝗蟲數量有什么規律?模擬實驗,體驗自然選擇過程以及生物和環境的關系。學生討論綠色蝗蟲在綠色的環境下、黃色蝗蟲在黃色的背景下有什么優越性并得出保護色的概念和意義。培養學生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生物一出現自然選擇就開始了,而且會隨生物的存在一直存在,但在現代的地球上的生物品種是不是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呢?指導學生了解人工選擇并與自然選擇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對比:?????(1)選擇因素?(2)選擇結果?(3)選擇速度學生觀察教師出示的通過人工選擇得到的新品種圖片,并且結合課本中實際用了解人工選擇的實際意義。培養探索精神,激發探究熱情7、板書設計:二、生物進化的原因(一)生物進化觀點:1、拉馬克:用進廢退:環境變化是物種進化的主要原因,變異是定向的,進化無分支。2、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變異是不定向的,進化有分支。(二)人工選擇:人們根據自己的愛好和需求,經過不斷的選擇和培育形成新品種的過程。十、課后反思:學生愉快的做游戲是充分寓教于樂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熱情。學生在實驗和參與活動時時,學會了與人溝通的技能,養成了認真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