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血液流通的管道----血管教學設計1、教學設計思想本節為血液流通的管道-血管教學,首先通過一個輸液的視頻引入新課,同時把課本知識和生活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對知識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本節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實驗非常重要,學生通過這個實驗可以獲取有關血管和血流的知識并提高觀察能力。觀看實驗視頻時,學生往往比較快地觀察到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情況,并容易滿足于這一點而不再深入比較不同的血管內血液流動的特點。為了使學生更加清晰的明確三種血管的結構特點,便于比較記憶,特讓學生觀看三種血管結構特征Flash動畫。當學生明確各種血管的結構特點后,我特意設計“感知動脈”環節,讓學生彼此感知動脈的跳動;看一看身體表面特別是手臂上的“青筋”(就是靜脈)等,增強學生對動脈和靜脈的感性認識。我同時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醫生在給病人打點滴時針頭插入的是什么血管,為什么是這種血管等,從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比較動靜脈不同的結構特點和功能。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交流,在學習中逐步地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本節課強調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所以特設環節“皮膚出血的包扎”使學生學會簡單的急救知識。最后讓學生通過自己查閱資料,寫一篇關于心血管疾病的了解的小文。2、媒體教學設計思路1、導入新課通過生活中的常見情形--靜脈注射,來引入新課。視頻內容比較新穎,深深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學生的好奇之心,為本節課的教學打下來很好的基礎。2、明確教學目標(1)描述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2)區分三種血管以及血液在這三種血管內流動的特點。3、多個Flash動畫的觀看通過Flash動畫和多個圖片的觀看,使知識更加形象生動的展現在學生面前,便于學生的記憶的理解。4、觀看“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實驗視頻通過觀看視頻,使學生真實的看到了血液的流動情況,同時也讓學生明確了做這個實驗時的操作要點和注意事項。5、體驗環節的設計本節課設計了兩個體驗環節——感知動脈、血管出血的包扎,一個愛心行動——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此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從內心明確知道,學這些知識的實際用途。3、課堂教學過程結構流程圖科目生物課題血液流動的管道——血管授課教師連曉紅單位成安縣第三中學教材版本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課型新授教材分析在學生了解血液成分的基礎上,本節教材從部分到整體,由淺入深地依次介紹了有關血管、心臟、血液循環、血壓與脈搏的相關知識。《血液流動的管道——血管》作為本節的第一課時,主旨在于引領學生關注血管的結構特點與功能,進而為后面《心臟、血液循環》的學習做好鋪墊,因此本課時的內容是比較基礎而又相當重要的。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好奇心強、熱情積極而又善于表現自己,已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課堂上我以諸多生活現象和實例來帶動學生思考,同時注重知識的邏輯推理和環環相扣,以此來逐步呈現和滲透生物學相關概念;? 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讓學生參與有關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出血后止血包扎這一模擬演示活動,提高學生興趣的同時可幫助進一步深入地理解和應用生物學知識;? 初中學生的思維正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形象思維較強,因此在對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的結構和功能的認識上很可能只停留在直觀和感性的階段,對此除了運用觀察、比較等方式,教師還要多加引導分析,加強結構和功能之間的內在關聯,深化“結構和功能相適應”這一生物學觀點。?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區分動脈、靜脈、毛細血管,說明不同類型血管的功能及其與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自學探討以及模擬演示等環節,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尤其是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能力以及從結果到原因的分析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認識血管的結構和功能之間的聯系,深化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同時從多層次、多角度出發分析與血管相關的生活實例,學生可以深入地了解血管,進而學會更好地愛護和保護自己。教學重點不同類型血管的功能及其與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教學難點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的內在聯系。教學過程設計意圖導入新課:觀看視頻---靜脈注射回答如下問題針扎在手上的什么部位?生:針扎在手背的青筋上,這是靜脈為什么要用橡皮管捆扎手腕?生:用橡皮管捆扎是為了讓血管隆起。為什么針頭要向上扎?生:針頭向上可能與血流方向有關。學生通過交流已有的知識得出:血管的種類包括動脈、靜脈、毛細血管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培養學生大膽猜測、推理的能力。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問題、回答問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明確教學目標:(1)描述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2)區分三種血管以及血液在這三種血管內流動的特點。使學生明確本節課必須掌握的內容。分別講解三種血管的結構特點及功能:動脈——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部分去的血管。通過閱讀課本、觀看圖片和Flash動畫,得出相應的特點。生:①管壁厚、彈性大;②管內血流速度快;③分布較深。毛細血管——連通于最小的動脈與靜脈的血管。通過閱讀課本、觀看圖片和Flash動畫,得出相應的特點。生:①分布廣泛。②管壁非常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③管內徑僅有8—10微米,只許紅細胞單行通過。④血流速度最慢靜脈——將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心臟的血管。通過閱讀課本、觀看圖片和Flash動畫,得出相應的特點。生:①分布較淺;②管壁薄、彈性小;③管內血流速度慢;④四肢靜脈的內表面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靜脈瓣。4、比較三種血管結構功能的異同點(學生總結)讓學生先閱讀課本,了解基本知識。同時,結合Flash動畫和圖片,總結出不同血管相應的特點。鼓勵學生大膽總結!教師補充。觀看實驗——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學生認真觀看視頻,通過觀看視頻再一次明確各種血管的特點和功能。強調血液流動的方向為——從動脈經毛細血管到動脈通過觀看視頻,使學生真實的看到了血液的流動情況,同時也讓學生明確了做這個實驗時的操作要點和注意事項。感知動脈:兩人一組,相互感受動脈的搏動。使學生親身體會到血管存在和血液的流動。嘗試探究:如果不慎,造成血管破裂出血,怎樣止血包扎?毛細血管出血應急處理措施:現象:毛細血管出血呈小點狀的紅色血液,從傷口表面滲出,看不見明顯的血管出血。處理措施:可以自然止血,也可以用創可貼包扎傷口。出血面積稍微大點時,可以用碘酒或酒精消毒傷口周圍皮膚,以消毒紗布蓋在傷口上纏以繃帶,即可止血。2、靜脈出血處理措施:現象:暗紅色的血液,迅速而持續不斷地從傷口流出。處理措施:和毛細血管出血大致相同,但須稍加壓力纏敷繃帶;大靜脈受傷出血時,正確的急救方法是采用指壓法(或止血帶)遠心端止血,可以用紗布繃帶包扎或指壓法止血;3、動脈出血處理措施:現象:來勢兇猛,顏色鮮紅,隨心臟搏動而呈噴射狀涌出。處理措施:大動脈出血可以在數分鐘內導致患者死亡,需急送醫院搶救。未到醫院前,我們需要對傷者進行近心端壓迫止血。通過小組合作,分析探討,使學生學會基本的急救知識。學會平時的小嗑小碰,自行處理!習題檢測:1、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是?(???)A.心臟?????B.動脈??????C.靜脈?????D.毛細血管2、中醫說的“望、聞、問、切”中的“切”,這里指的脈是()A、毛細血管B、靜脈C、動脈D、經絡3、判斷現象身上的“烏青塊”----(毛細血管)輸液--------(靜脈)手上的“青筋”------(靜脈)切脈-----(動脈)量血壓----(動脈)檢測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知識點常見習題類型和解題思路小結: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新的收獲?每個小組的同學由代表總結本節課的收獲!同學們通過學習總結,使自己的知識系統化。同時掃除自己的知識盲區。愛心行動:近年來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非常高,查閱相關資料,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寫一封建議書---如何預防心腦血管疾病。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學會多渠道學習。4、教學反思本節的教學設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入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本節課的知識。側重讓學生體會到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在課堂上,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自學中、生生互議中、交流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關注他人。在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求,在主動的求知中有所收獲。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1、觀察小魚尾鰭內的血液流動的學習,本應該是一個可以實際操作的實驗,可是由于條件限制讓學生觀看了相關視頻。雖然可以了解實驗中應該注意的問題,但仍然不及實際操作給學生的印象深刻!2、在“感知動脈”這一活動中,有些學生找不到橈動脈和頸動脈,達不到預期效果。3、在“血管出血的包扎”活動中,我對“近心端和遠心端”的解析不夠清晰。解決措施:1、關于“觀察小魚尾鰭內的血液流動”的實驗,除了看視頻操作外,加上教師演示實驗,讓學生下課后自行觀看。2、在“感知動脈”這一活動中,提前培訓小組長,爭取達到預期效果。3、在“血管出血的包扎”活動中,由于課上時間有限,關于“近心端”和“遠心端”的概念課下給學生補充完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