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尿的形成與排出總課時數1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說明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2)說明了尿液形成過程的物質變化.(3)了解泌尿系統的衛生常識。 [來源:能力目標:(1)通過觀察示意圖和視頻等課件,觀察、歸納、發現問題。(2)分析血漿、腎小球中液體以及尿液成分數據,運用實驗數據進行科學推測(3)結合生活實際,運用所學知識解釋日常問題。情感態度及價值觀:(1)體驗學生自主學習的樂趣,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習慣。((2)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教學重點尿液形成的過程。尿液形成過程中的物質變化。教學難點(1))尿液形成過程中的物質變化。教具課件一、教學過程:學習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1、出示張xx的尿液檢查化驗單與正常人的尿液化驗單,學生討論問題:(1)與正常人比較,這個病人尿液中的哪些指標是不正常的?(2.推測這個病人的腎臟哪些結構出現了問題。2、要知道這個病人的尿液與正常人有差異的原因,就需要了解尿液在腎單位中形成的過程。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尿液在腎單位中的形成過程。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并舉手回答問題。學生可能回答:1、病人的紅細胞、蛋白質和葡萄糖指標不正常。2、推測腎臟的腎單位、輸尿管等出現了問題等。二、新課學習(一)原尿的形成腎小球的濾過作用(二)終尿的形成腎小管的重吸收(三)解釋開課前提出的張xx的腎臟中哪些結構出現了問題。(四)游戲鞏固尿液的形成中發生的物質變化。(五)尿液在膀胱中貯存后由尿道排出(六)適量飲水有利健康(七)泌尿系統的衛生課堂小結:課堂練習1、血液從入球小動脈進入腎小球,在腎小球這里進行過濾會發生一些物質變化。那同學們知道血液中有那些物質呢?2、出示尿液形成過程動畫。3、解釋動畫中各個圖形所代表的物質,學生觀察血液在腎小球中發生的物質變化。根據學生的觀察結果歸納原尿的形成過程。提出問題:原尿與血液相比,原尿不含哪些物質?1、出示尿液的形成過程示意圖,解釋腎小管的重新收過程。重點強調被重吸收的物質。(大部分的水,部分無機鹽和全部的葡萄糖)2、一個健康人每天形成原尿約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一般約為1.5升。那么這大部分的原尿去哪里了?血液、原尿和終尿的主要成分比較。提出問題:張xx的腎臟的哪些結構出現了問題?每個學生代表血液中的一種物質,排成隊(模擬血液流動)經過腎小球時(講桌代表腎小球),不能濾過腎小球的物質站到課桌前,能濾過的物質形成原尿繼續走,當走到腎小管(教凳代表腎小管)時,被重新收的物質站到凳子前,不能被重新收的物質繼續向前形成尿液。1、形成尿液是連續性的,但是我們排尿確是間歇性的,為什么?2、對了,腎臟形成尿液,由腎盂流經輸尿管,進入膀胱,在膀胱中暫時貯存,當膀胱尿液達到一定量時,就會產生尿意,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尿液經尿道排出體外。如果尿液太多膀胱過度膨脹,會影響膀胱的正常功能,所以不要長時間憋尿,要適時排尿。人體每天攝取的水量和排出的水量是相對平衡的,水攝取的多,排出的就多,那么我們是不是應該少喝水,減少上廁所的次數呢?為什么?人體的代謝廢物如尿素、無機鹽等只有溶于水中才能排出體外。一個成人一晝夜至少排尿500mL,才能將體內代謝廢物排出。若少于500mL,會造成代謝廢物在體內積累,危害身體健康。尿液貯存在膀胱中,經尿道排出體外,女性的尿道比較短,尿道外口附近有陰道和肛門,容易感染病菌,引起泌尿系統疾病,因此,女性要特別注意尿道外口的清潔衛生。出示本節知識點,輔助學生完成。出示課堂練習題1、血液中存在水、蛋白質、葡萄糖、尿素無機鹽和血細胞等學生觀察物質變化。原尿不含血細胞和蛋白質被腎小管重新收了。腎小球和腎小管出現了問題。學生積極參與到游戲中來。尿液貯存在膀胱中,裝滿了才排出去。不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作答。完成本節知識小結。完成課堂練習題。二、板書設計:第2節尿液的形成與排出一、形成過程:(一)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形成原尿。1、不能濾過腎小球的物質:血細胞、蛋白質。2、原尿的成分:葡萄糖、水、無機鹽、尿素(二)腎小管的重吸收后形成尿液(終尿)。1、被重吸收的物質:大部分的水、部分無機鹽及全部的葡萄糖。2、尿液的成分:水、無機鹽和尿素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