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神經系統與神經調節》教學設計 本節教學內容: 1、神經系統的組成概況與神經元的結構和功能。 2、反射的概念及反射弧的結構與功能。 3、條件反射的建立與非條件反射的區別。 4、大腦皮層形態與功能和人類條件反射的特征。 知識目標: 1、描述神經系統的組成概況。 2、說明神經元的形態結構特征,說出神經元的基本功能。 3、說明反射的概念與反射弧的組成和功能。。 4、指出非條件反射與條件反射的區別。 5、能與同學共同嘗試完成,“握手——握手”反應時間的實驗活動。 6、描述大腦皮層的形態。說明高級神經活動的含義、大腦皮層的基本功能以及人類條件反射的突出特征。 能力目標: 1、在對神經系統結構圖、案例分析、神經元的結構功能課件的觀察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形象思維和分析能力,在討論交流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交流能力。 2、開展活動,使學生在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分析結果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并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從具體生活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探索生命奧秘的探索精神。 2、開展多種形式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在認識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基礎上,逐步養成科學合理的學習、生活習慣與精神衛生習慣,確立積極而健康的生活態度。 教學重點: 1、了解神經系統的組成概況和神經元的基本結構與功能。 2、理解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結構與功能。 3、區別非條件反射與條件反射的主要特點,特別是理解建立條件反射的適應意義。 4、了解大腦皮層的形態與功能,特別是了解人類建立條件反射的突出特征。 教學難點: 1、神經元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條件反射的特征和意義。 教學突破:通過多種教學方式與教學資源來進行教學,有條件的學校可通過多媒體課件。第1節神經系統與神經調節課題:二、反射是神經活動的基本方式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概述反射是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2.通過膝跳反射的實驗理解反射的概念。3.描述反射弧的結構。4.舉例說出反射包括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二)能力目標:1.提高自己與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分析、綜合、歸納等能力。2.學生自學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3.學會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環境、社會等實際問題相聯系,并運用到生活中去。(三)情感目標:1.通過實驗等活動培養學生不斷探究新知識的精神和合作精神。2.鼓勵學生通過分析活動自己找出答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重點:1.理解反射的概念。2.描述反射弧的結構。教學難點:描述反射弧的結構。教材分析:根據生物課程標準:本節內容是概述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要理解神經調節的功能,必須先建立起"反射"的認識;理解反射過程的實現,必須掌握反射弧的結構組成及其神經元的聯系等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所以,上述內容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即教學重點。而教材對反射與反射弧的概念及反射弧基本結構的認識,雖有膝跳反射活動的直觀內容及反射弧模式結構的簡要說明,但具體反射的實例介紹不多,更沒有對反射與具體的調節意義之間的關系進行具體分析。因此能概括地認識到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參與反射的神經結構"是較困難的。如果忽視對概念的正確理解是不能達到最起碼的學習目的的。要強調理解概念,不只是知道定義的表述,更主要的是強調要首先認識有關的具體現象,從而抽象出概念的內涵,還要進一步運用概念對現象做出正確的判斷。突破難點的主要手段應該是教材的直觀。具體地講,可以通過對反射實例的直觀、反射弧構成及神經元聯系模型的直觀等手段,創立教學的客觀認識條件,并注意突出直觀對象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充分參與直觀過程。只有使學生建立起必要的具體認識,才可能實現有關的教學目標要求。教學準備:教師準備:1.準備一副可拆分的人腦模型,還有一個20cm×10cm×3cm大小的紙盒。紙盒的一面露出約2mm長的圖釘尖,這一面的與盒的另一面顏色、圖案一致,使人不易看出露出的釘尖。注意:教師應反復嘗試釘尖的尖銳程度、露尖的長度和拍打的動作,保證刺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多媒體教具一套。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教師活動1、回顧前面所學的內容,回答所提問題。2、學生思考、討論。1、從上一課對神經元的結構與功能的認識出發,同學們可以設想:在反射發生時,參與反射的各個神經元必然在神經系統內構成一定的分布和聯系,才能保證調節信息被迅速、準確、穩定地處理和傳送。那么,神經元是怎樣分布、又是如何聯系的呢?2、引入:神經調節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呢? 預習本節內容。教法探討:本節教學通過演示和學生探究、舉出實例、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讓學生形成概念,再進行總結,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學生面對問題,通過演示、學生探究、討論、交流來獲得圓滿答案,讓他們對于概念的掌握不僅僅是記憶,而是能夠理解,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采用的方法有:1.多媒體教學法。2.學生實驗教學法。3.啟發式教學法。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二、反射是神經活動的基本方式學生活動教師活動1、其中一位同學邊觀察邊有節奏地拍打邊上的紙盒(無釘尖面)。觀察。2、拍打。觀察。3、學生提問。4、根據自己的體驗舉例。5、思考、討論。6、歸納、總結概念。7、利用課件,理解反射弧的結構:感受器、傳入神經元、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元、效應器。8、思考、回答。9、觀察。回答。實驗。10、嘗試描述"膝反射"的過程。11、認真聽取教師講解。12、思考、討論。進一步理解:健康、完整的反射弧是實現神經調節的最基本條件。13、思考討論。1、演示用來完成"縮手反射"道具。請兩位同學上臺觀察人腦的模型。告訴大家觀察到的現象。提醒臺下的學生注意觀察拍盒子同學的手是否按規定的節奏進行。2、調換角色,觀察腦的剖面。同時把紙盒中有釘尖的一面露出,重復前面的動作。3、解釋拍打者的反應。4、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的體驗舉出一些"受到刺激之后,就會做出規律性反應"的實例。5、提問:為什么受到刺激之后,都會做出規律性反應?6、概括出反射的概念。7、草履蟲對刺激的反應是不是反射?為什么?8、展示"反射弧"課件,歸納出反射弧的五個組成部分及其作用,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9、做膝跳反射實驗:教師可先請一位同學前來配合,由學生做被試者,教師做實驗者。由教師將實驗方法、現象演示給同學們看,要求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的操作與被試者的反應動作。然后請一、兩位同學談談觀察的情況:怎樣扣?扣在哪兒?如何反應?再由同學之間兩人一組互相做一下膝跳反射實驗。教師指導學生正確掌握引出本反射實驗的操作。10、提問:膝反射的反射過程是如何進行的?11、展示課件,總結學生的結論并分析本反射的刺激與反應方式的確定性:刺激是要快速地叩擊膝蓋下位韌帶,使之受到突然牽拉,緩慢的作用是不能引出膝跳反應的;反應是小腿突然跳起,也就是刺激之后隨即發生的伸膝關節動作,反應可重復。然后分析本反射的適應意義:通常肌腱、肌肉受到突然牽拉的作用而引起相應的肌肉收縮,對維持身體姿勢或身體平衡有利的。12、提一些因反射弧某些部位受損而產生調節障礙的問題。如:失明、尿失禁等等。13、鞏固提問:為什么訓練有素的足球門將也常會撲空射來的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