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下冊第12章第二節:感受器和感覺器官一、課程標準解讀《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于本章的具體內容及活動建議有如下建議:具體內容活動建議概述人體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取信息。?調查班級學生的近視率,分析其原因。⒈梳理課標內容的知識要點人體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取信息。2.定位知識要點中學習層次本章學習用了一個行為動詞:“概述”,“概述”定位了“知識性目標”中的學習層次為理解水平。3.學習層次中各水平要求⑴了解水平:再認或回憶知識;識別、辨認事實或證據;舉出例子;描述對象的基本特征等。行為動詞有:描述,識別,列出,列舉,說出,舉例說出。⑵理解水平:把握內在邏輯聯系;與已有知識建立聯系;進行解釋、推斷、區分、擴展;提供證據;收集、整理信息等。行為動詞有:說明,舉例說明,概述,區別,解釋,選出,收集,處理,闡明二、教學設計感受器和感覺器官(一)教材分析本節內容是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第十二章第二節。本節主要介紹人體感受外界刺激和反射活動的起點——感受器和感覺器官的有關知識內容。由于人所獲得的信息主要來自眼與耳,我們可以通過對眼與耳的結構和功能的認識,來了解視覺和聽覺的形成。同時,人體也通過其他感受器來感知外界刺激變化,所以也介紹了其他感覺(嗅覺、味覺、觸覺、溫度覺)。(二)學情分析這節內容學生會很感興趣,因為這與他們自身的器官:眼、耳、舌有關,涉及到他們的視覺、聽覺和味覺等等,學生會很樂意去學習。但這節內容抽象、復雜,要記憶的知識點較多,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學生很可能因為聽不懂、記不住而放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要將本節內容設計的生動、有趣,隨時掌握學生的動態,并加以引導,才有可能達到預期效果。(三)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①說出感覺產生的基本過程。②說明感受器和感覺器官的概念。③描述眼和耳的結構與功能。④解釋近視、遠視視物不清的原因及矯正方法。⑤說明視、聽、嗅、味覺及皮膚觸覺、溫度覺感受器感受刺激的性質。2.能力目標對照眼球結構說明視覺通路。結合相機成像原理,提高對比觀察、類比思考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通過對視覺及聽覺的形成過程的學習,進一步認同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②通過了解視覺異常的原因及矯正方法,養成關愛眼睛健康,安全衛生用眼的意識和習慣。③體會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及與其他學科(如物理)的聯系。(四)教學重難點重點:①眼球及耳的結構與功能。②視覺的形成與近視、遠視的矯正原理。③嗅覺與味覺感受刺激的性質與感受器的位置。④觸覺敏感性與感受器分布特征的關系;皮膚溫度感受器事宜感受刺激的性質。難點:①眼球及耳的結構與功能②視覺的形成與近視、遠視的矯正原理。(五)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掛圖或者模型等。 (六)教學(?http:?/??/?www.5ykj.com?/?Health?/?"\t"_blank?)時間3課時(七)教學過程第一課時:眼是感受外界光線的視覺器官教學環節教學過程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激趣引題情境:1.你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突然間狂風大作,電光閃閃,這時你會急忙尋找避雨地點,并迅速跑過去。問題:(1)你是靠哪些感覺、什么器官發現天氣突然變化的?(2)當我們看到一桌熱騰騰的飯菜時,我們還會用到哪些感覺?2.引言:人體有很多的感覺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的刺激,那么,通過剛才的情境可知,能夠最快、最準確感知事物的感覺是視覺。眼睛是人的視覺器官。據統計,人體從外界獲取的信息有80%以上來自眼睛。因此,眼睛對于人體來說非常重要。我們每位同學都有一雙美麗的眼睛,但是,你知道這雙美麗的眼睛內部是什么樣的?你又是怎樣通過眼睛觀察到外界事物的呢?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開始今天的學習。分析答出:(1)聽覺、視覺。眼睛耳朵等。(2)嗅覺、味覺、溫度感覺興奮,傾聽,躍躍欲試創設情景,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眼睛的重要性,從而激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二)指導探究1.眼球的結構和功能(1)觀察同學的眼睛,找出眼睛的特點 眼瞼、睫毛、淚器、眼肌等結構都是眼睛的一些附屬結構,眼睛的最主要部分是眼球。那么眼球由哪幾部分結構構成,每一部分又具有什么樣的功能呢?(2)探究眼球的結構和功能①觀察眼球的結構模型 教給學生觀察事物的方法:由外向內,由前向后,由上向下。觀察時注意結合書中的插圖,并參考課本P80方法步驟逐步完成。②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82前五自然段,了解眼球各組成部分的功能。③播放眼球的結構和功能視頻④反饋點撥對照眼球課件,檢測學生自主探究效果,并引導學生歸納整理知識點。(3)出示眼球、照相機結構示意圖,引導學生比較、思考:眼球和裝有膠卷的照相機在結構上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你知道照相機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嗎?2.視覺的形成相機成像的原理和眼球成像的原理是一樣的。那么眼球到底是怎樣形成物像的?視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1)指導學生對照眼球的結構模型,思考光線進入眼球的路徑。提問:我們的視覺最終是在哪里形成的?在視網膜上嗎?(2)引導學生觀察動畫課件,總結視覺的形成過程: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角膜→房水→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成像→視神經→視覺中樞,形成視覺。(3)出示貓的瞳孔調節圖片:貓能通過調節瞳孔的大小使自己在明處和暗處都能看清物體思考:人的瞳孔也能這樣嗎?瞳孔的調節由眼的哪一部分控制?引導探究:拉住窗簾,利用手電筒,在明、暗兩種不同環境下觀察同桌瞳孔的變化。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3.近視和遠視請患近視和遠視的同學談看物體的特點、感受。那么近視眼和遠視眼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如何進行矯治呢?演示動畫課件,引導學生分析近視、遠視的成因及矯正方法。4.預防近視引導學生談怎樣預防近視?強調預防為主,課間適當休息自己的眼睛,認真做好眼保健操,讓我們每一人都能擁有一雙美麗明亮的眼睛。討論:凱倫曾經渴望上帝給她三天光明,我們該如何對待盲人?生活中你是否向盲人獻過愛心?同桌相互觀察,得出眼睛有眼瞼、睫毛,眼球,肌肉等。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觀察模型,拆卸組裝;閱讀課本,討論交流,觀察思考,理解眼球的結構和功能。思考,得出:瞳孔相當于照相機的光圈,晶狀體相當于照相機的鏡頭,視網膜相當于膠卷。觀察、思考、分析,得出光線進入眼球的路徑,理解視覺的形成是在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表演,觀察同桌的瞳孔變化;思考,討論,得出瞳孔變化的原因。談近視給自己生活和學習帶來的不便。觀察課件掌握近視的成因及矯正方法。談要做到“三要”、“四不看”。討論,回答。使學生親身體驗,激發探究欲望。使學生自己獲得感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動手、觀察、閱讀等多種能力。培養知識遷移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將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突破教學的第一個難點。走進生活,親身體驗,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啟發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使學生認識到保護視力的重要性,激發學習近視成因的興趣,順利突破教學的第二個難點。進一步體會眼睛對于認識世界的重要性,感受盲人的痛苦,培養學生愛護盲人的情感。(三)總結深化1.引導學生歸納整理知識。2.布置課下探究,任選一內容(1)完成一篇調查報告:我班或我校同學的近視情況與對策。(2)設計一個活動方案:為盲人獻愛心(3)讀一本好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結合自己的認識與體會,寫一篇讀后感。思考,歸納,總結。傾聽,思考使零散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同時深化知識,使探究活動由課堂延伸到課外。板書設計:第二節:感受器和感覺器官一、眼球的結構和功能外膜:角膜、鞏膜眼球壁中膜:虹膜、睫狀體、脈絡膜內膜:視網膜眼內容物:房水、晶狀體、玻璃體二、視覺的形成光線→角膜→房水→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成像→視神經→視覺中樞,形成視覺第二課時:耳是接受聲音刺激的聽覺器官教學過程:教學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故事導入播放視頻:21位聾啞演員演繹的舞蹈《千手觀音》,優雅的舞姿與音樂的完美融合,讓人們很難相信她們是生活在無聲世界里的特殊群體,而她們發自心靈深處關于愛的表達,將伴隨著舞蹈《千手觀音》,長久地留在人們的記憶里。引:聽覺是我們僅次于視覺的第二大信息來源。聽覺是怎樣形成的呢?觀看。思考:……通過觀看視頻,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聽不到聲音的活動體驗,讓學生認識聽覺的重要性,引入課題。二、構建新知(一)1、認識耳的結構。布置學生先自學然后再相互觀察外耳。閱讀P84耳的結構和功能,找出耳朵各部分結構名稱。同桌合作學習。對照圖片,說出耳的各部分結構名稱……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聽小骨;內耳:耳蝸、前庭、半規管發展合作學習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實物觀察,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和好奇心;通過圖片分析,認同耳的重要性。2、說出耳各部分的功能。選擇結構,說出功能……耳廓:收集聲波外耳道:傳導聲波鼓膜:在聲波的作用下產生振動聽小骨:傳導和放大聲波咽鼓管:外界空氣由此進入鼓室鼓室:有與外界壓力相等的氣體半規管和前庭:有位覺感受器耳蝸:有聽覺感受器用資料來判斷答案的對錯或提示答案,既傳授了知識,又避免了教師單調的講授,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通過連連看練習,又輕松的對耳各部分功能進行了歸納小結。(二)聽覺的形成自學質疑問:我們已經知道了耳的結構和功能,現在你能說說聽覺是怎樣形成的嗎?小結。討論,表達答:耳廓(聲波)→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覺感受器)→聽覺神經→聽覺中樞(大腦皮層)→產生聽覺 發展分析歸納能力。通過拖動圖片,發展學生動手能力、篩選能力,并形成深刻的體驗。三、耳與健康1、議一議:哪些情況會導致聽力障礙或耳聾?2、健康提示。1、聽覺的損失一般來說,由于外耳或中耳發生病變,比如外耳道、鼓膜、聽小骨發生病變,使到達內耳的聲波減弱而引起聽覺減退,稱為傳導性耳聾。傳導性耳聾通常表現為不完全失聰,還能聽到點聲音。而由于內耳的耳蝸、聽覺神經、大腦的聽覺中樞發生病變,引起聽力減退,甚至喪失聽力,稱為神經性耳聾。神經性耳聾通常表現為完全失聰。通過資料,引發學生關注用耳衛生;通過議一議,既發揮學習主動性,又反饋對聽覺形成的掌握程度;通過例題,發展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能力,并自覺養成健康的用耳方式。四、拓展延伸1、我的收獲。2、考考你:①為什么當飛機起飛或下降時,乘客會覺得鼓膜難受?②為什么“十聾九啞”?表達……提問并解決問題……思考,表達……發展學生自主梳理知識的能力、反思能力、提出問題能力。練習反饋。通過精彩視頻,感受聾啞舞者對生活的追求和艱辛。五、情感升華問:如果你是聾啞人,你會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態度?送你一句話(邰麗華領悟的生活真諦)。問:如果你身邊有聾啞人,你怎樣與他交往?看視頻《感恩的心》學習一些手語。表達……表達……觀看,學習手語。認同身體健康的幸福,樹立自立自強的生活態度。學習關愛和幫助有聽覺障礙的人群。板書設計感受器和感覺器官一、耳的結構和功能 耳 廓外耳:外耳道 鼓 膜 耳中耳:聽小骨 鼓 室 耳 蝸內耳:前 庭 半規管二、聽覺的形成過程聲波→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內有聽覺感受器)→與聽覺有關的神經→聽覺中樞(位于大腦皮層)→產生聽覺第三課時:嗅覺、味覺、觸覺、溫度覺教學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活動導入叫一個學生上臺,閉上眼睛,拿一個芒果放在他鼻子前,讓學生猜測是什么?再拿一粒糖放他嘴里,問學生什么味道?最后再端兩杯水,一杯涼水,一杯熱水,讓學生用手觸摸,然后告訴我們哪杯是熱水,哪杯是涼水?由此引出:嗅覺、味覺、觸覺、溫度覺積極參與活動通過活動,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課題。二、構建新知(一)嗅覺1.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P85—86有關嗅覺的內容,介紹嗅覺的概念與嗅覺感受器。2.展示嗅覺感受器的位置圖,分析說明嗅覺產生時短促而頻繁吸氣的原因。(在鼻腔頂壁形成回旋式氣流)3.在閱讀、討論的基礎上,認識嗅覺的功能特征(嗅覺辨別能力因人而異;嗅覺具有適應性)。學生認真看書,思考并回答問題發展合作學習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實物觀察,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和好奇心;(二)味覺1.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P86—87有關味覺的內容,結合人舌上味蕾的掛圖,討論如下:(1)把舌尖揩干后,放幾粒食糖在上面,不會感到甜味,而將糖的溶液滴在上面,則立即感到甜味,這是為什么?(必須是溶解于水中的物質)(2)味覺感受器的分布位置?(分布在舌上,又稱味蕾)(3)味覺的類型與分布特點?(?味蕾分辯的味覺基本有四種:酸、甜、苦、咸,分布不均勻。2.指導學生對探究活動“探究人對某種味道辨別能力的個體差異”進行方案的設計。(在思考、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完善探究方案,在課后進行探究)3.我們常說“飯好香”、“菜的味道不錯”,是否是單指某個味覺?(讓學生認識到味覺感受的復雜性:味道是多種復合的感覺,包括了味覺、觸覺、痛覺以及嗅覺等多種感受器的作用。)學生認真閱讀書本,積極參與活動,思考、討論并回答問題通過小活動讓學生對相應的知識形成深刻的體驗,并發展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三)觸覺1.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P88—89有關觸覺的內容?;卮鹣铝袉栴}:(1)什么叫觸覺?(由于接觸所產生的感覺。)(2)觸覺感受器的分布特點?(在皮膚上呈點式分布,且不是均勻分布。)(3)我們如何來說明觸覺的敏感程度?(利用“兩點閾”的大小來說明觸覺的敏感程度。)學生認真閱讀書本,積極參與活動,思考、討論并回答問題培養學生學生自學能力、反思能力、討論和交流能力。(四)溫度覺1.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皮膚感受“冷”、“溫”刺激的實驗。(1)感覺到冷或熱時,體表受到的刺激是?(感覺到冷時,受到的刺激是溫度的下降;感覺到熱時,受到的刺激是溫度的上升。)(2)感受冷、熱刺激的感受器有哪些特征?(各有所不同,且都具適應性)2.利用掛圖——皮膚中的感受器,來講解溫度覺的有關知識內容:(1)什么是溫度覺?(對外界溫度變化的感知)(2)溫度覺感受器的類型?(有冷感受器,感受冷刺激;有溫感受器,感受溫度上升。)學生認真閱讀書本,積極參與活動,思考、討論并回答問題發展學生自主梳理知識的能力、反思能力、提出問題能力。五、情感升華我們擁有正常的感覺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們要珍惜這種幸福,并將幸福傳遞下去認真聆聽,思考認同身體健康的幸福,珍惜自己,關愛他人。板書設計:1.嗅覺感受器:位于鼻腔頂壁,又稱為嗅黏膜2.味覺感受器——味蕾3.觸覺4.溫度覺冷感受器:感受冷刺激(皮膚溫度下降)溫感受器:感受溫刺激(皮膚溫度上升)教學反思: 本章節容屬于教學過程中比較難的一個環節,知識性和理論性非常強,又不易理解,耳和眼球的結構有比較復雜,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難度。課堂中要充分利用眼、耳的模型,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效果不錯,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們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同時,本節課通過實例分析讓學生懂得關心別人、幫助殘疾人、珍惜自己、關愛生命的情感教育。。PAGE1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