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體的消化與吸收》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2)、說出小腸的結構特點(3)、理解食物在消化道內的消化和吸收過程2、能力目標:(1)通過討論、交流、實驗觀察,培養學生交流、觀察、能力(2)能用學過的知識解釋一些日常生活現象3、德育目標:培養學生形成科學的飲食習慣,促進生命健康二,教學重點、難點:1、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內的消化和吸收過程三、教學方法:討論法、任務驅動法四、教學設計程序:【情境導入】小腸有什么作用?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思考一下,食物是怎樣被消化和吸收的?【新課講授】學習探究任務一:學習探究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自主獨立完成以下相關內容,有不明確的或需要助手時可以詢問同組幫忙幫忙。1、觀察教材圖及教師出示的掛圖,說一說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并指出在身體的大致位置。(同組對子成員相互做一做,并高效完成課堂展示環節。)2、試著概括填寫出消化系統的組成結構及功能,并展示給同組成員或全體同學。請同學們參照實驗一和教材內容,自主設計證明膽汁對脂肪具有乳化作用的實驗。然后與組內成員討論完成實驗。做好在全班交流展示的準備。1、提出問題:2、作出假設:3、材料用具;4、方法步驟:5、現象及結論:描述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1、獨立思考:什么是消化?哪些營養物質需要消化?2、閱讀教材,小組討論,合作完成并能展示。3、三大營養物質的消化過程。(教師指導學生復習上節課的內容)4.演示實驗:膽汁的乳化作用。提出問題“膽汁有什么作用?學生六人一組做膽汁乳化用的實驗.5.指導學生讀圖。強調:大分子物質只有消化成最基本的單位才能被吸收。6.閱讀P33資料分析,比較小腸、大腸結構的特點,理解小腸的結指導學生讀書,比較小腸、大腸結構的異同點。想想小腸的哪些結構特點適合營養物質的吸收。指導學生做小腸內表面皺襞模型。加深對小腸功能的理解。學生嘗試分析腸內表面具有的皺襞和小腸絨毛,可以大大地增加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面積。做小腸內表面皺襞的模型。小結:小腸不僅是消化食物的重要場所,也是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六、板書設計:人體的消化與吸收小腸(吸收大部分水、無機鹽、維生素、甘油、脂肪酸、氨基酸)大腸(吸收少量水、無機鹽、維生素)肛門肝(分泌膽汁)消化腺胰腺(分泌胰液)胃腺(分泌胃液,含胃蛋白酶)腸腺(分泌腸液)2、食物的消化與吸收:(1)淀粉的消化過程淀粉麥芽糖葡萄糖(2)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3)蛋白質------------氨基酸胰、腸麥芽糖糖糖酶唾液淀粉酶膽汁腸、胰脂肪酶胃、胰蛋白酶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