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食物中能量的釋放實驗檢驗人體呼出氣體成分的變化教學目標:1、探究人體呼出氣體成分的變化,了解檢測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方法。2、說明能量來自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闡明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3、培養學生動手、觀察、思維的能力及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協作的精神。教學重點:解釋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將體外燃燒與細胞呼吸作用兩個過程相聯系闡明呼吸作用的實質與意義教學用具:橡皮管(一個)廣口瓶(4個)燃燒匙(一個)蠟燭(一個)50毫升的量筒(一個)澄清的石灰水標簽火柴各8組教學方法:實驗討論交流教學過程:一、回顧上節知識,導入新課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食物中儲存有能量,食物中的能量在體外可通過燃燒放出來。1、有機物燃燒過程需要什么條件呢?會產生什么呢?2、有機物燃燒的本質是什么?3、食物中儲存的能量在體內怎么釋放出來呢?在細胞內有機物釋放能量是否也需要能量呢?下面,我們來通過實驗來檢驗一下人體呼出氣體成分有什么變化。二、實驗檢驗人體呼出氣體成分的變化(一)教師講解實驗目的和實驗器材實驗目的:驗證人體呼吸時消耗氧氣,釋放出二氧化碳實驗器材:橡皮管(一個)廣口瓶(4個)燃燒匙(一個)蠟燭(一個)50毫升的量筒(一個)澄清的石灰水標簽火柴(二)學生活動:1、學生檢查器材學生根據小組內所發的紙上器材的種類和數量檢查器材2、閱讀教材上P50頁的實驗步驟兩遍,根據紙上的提示做好小組內每個成員的分工與合作,完成后請小組長舉手示意,完成分工的不要做實驗,繼續看書等一下其他小組,在老師統一講解后再作。(1)4個玻璃瓶上貼標簽(2)負責A瓶和B瓶(3)負責C瓶和D瓶(4)放蠟燭,觀察并記錄,蠟燭燃燒的時間長短(5)倒石灰水,觀察并記錄,石灰水變混濁情況空氣(吸入氣體)呼出氣體蠟燭燃燒時間的長短A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BD(三)、教師演示與講解1、橡皮管代替教材上的玻璃管2、如何呼氣教師演示并強調用鼻深吸氣后,再往瓶內深呼氣,反復5-7次,注意瓶塞蓋住瓶口但不要壓扁橡皮管。3、點燃蠟燭后不要立即放入瓶內,要讓蠟燭燃燒旺盛了再放入,注意保證放入的蠟燭必須都處于燃燒正旺之時。這個過程同學們一定要小心,不要被燙著。4、實驗過程中要仔細、認真地觀察實驗現象,并做好記錄,填入紙上的表格中。5、做完實驗后,分析實驗現象,小組討論(1)A瓶和C瓶中的氣體成分是否有差異?請說出實驗檢測的依據。(2)B瓶和D瓶中的氣體成分是否有差異?請說出實驗檢測的依據。(3)為什么由肺部呼出的氣體中含有的氧氣少而二氧化碳多呢?氧氣用于(哪里去了)什么了?二氧化碳如何產生的?(四)學生動手做實驗,教師巡視指導(五)小組展示記錄的實驗現象和討論的實驗結果結論:空氣中的氧氣含量高于肺部呼出的氣體肺部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于空氣(六)教師講解人體吸入的氧氣用于細胞內分解有機物,產生二氧化碳,并釋放能量即呼吸作用。這是呼吸作用的概念。那么呼吸作用的實質是什么呢?引導學生歸納。呼吸作用的實質: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呼吸作用的意義:一部分用于維持體溫的恒定用于為生命活動提供一部分用于推動各種生命活動動力(七)學生討論,食物的燃燒與呼吸作用的條件、產物、能量的釋放過程,填入下表比較項目條件產物能量的釋放食物的燃燒人體細胞的呼吸作用學生檢測P51頁的1題和2題(八)教師小結:我們通過實驗明白了肺部呼出的氣體中氧氣含量會減少,二氧化碳含量會增加的道理,進一步知道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實質和意義。板書設計:第一節食物中能量的釋放(第二課時)實驗檢驗人體呼出氣體成分的變化實驗目的:驗證人體呼吸時消耗氧氣,釋放出二氧化碳結論:空氣中氧氣的含量高于肺部呼出的氣體肺部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于空氣1、概念呼吸作用2、實質: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3、意義:為生命活動提供動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