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體細胞獲得氧氣的過程》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描述呼吸系統的組成。 2.了解呼吸道的作用,并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標: 通過資料分析,說出呼吸道的作用,并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的能力是有限的。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認同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應自覺地維護環境中空氣的清新、清潔。 2.關注自身呼吸系統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資料分析,掌握呼吸道的作用。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查閱有關呼吸系統疾病的資料。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如果你捏鼻子,閉嘴,有什么感受?學生回答:憋氣,不能呼吸。人體每時每刻都在進行氣體交換。從空氣中獲取氧氣,排出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也就是呼吸。(板書:第三章?人體的呼吸)人的呼吸是由呼吸系統來完成的。首先,我們來了解呼吸系統的組成。(板書:一、呼吸系統的組成) 請看書思考:呼吸系統是由哪些器官組成的?演示課件:呼吸系統的組成。鼻、咽、喉、氣管、支氣管組成一個通道,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叫呼吸道。 請學生談談捏鼻子,張嘴;不捏鼻子,閉嘴;捏鼻子,閉嘴的感受。根據不同的感覺來推測呼吸道的作用。(板書:二、呼吸道的作用) 請閱讀資料分析,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尋找答案。 1.呼吸道有什么結構能保證氣流通暢? 演示圖片:氣管呈C型的軟骨、喉部的軟骨、鼻骨與軟骨。 學生討論得出:骨與軟骨作支架,使整個呼吸道暢通。 2.呼吸道除了保證氣流的通暢外,還有哪些作用? 情景:在冬天張大嘴巴呼吸和用鼻呼吸感覺有什么不同? 演示圖片:鼻黏膜 用鼻呼吸,黏液能濕潤空氣,鼻毛能清潔空氣。鼻黏膜內具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溫暖的血液流經鼻腔時,散發出許多熱量,可以溫暖吸入的空氣。 可見,呼吸道能對吸入的氣體進行處理,使到達肺部的氣體溫暖、濕潤、清潔。 演示圖片:北歐人和赤道人的鼻子。提問:北歐人鼻子的特點與他的生活環境有關嗎? 人類在長期的計劃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這種適應環境的特點。 3.有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人體就能完全避免空氣中有害物質的危害嗎?為什么?誰來談談你所查閱到的有關呼吸系統的疾病?學生進行信息交流,匯報呼吸系統疾病。如哮喘、塵肺、肺炎等。 學生討論得出:呼吸道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生活在空氣污染較嚴重的環境,就可能患呼吸系統疾病,如塵肺等。 因此,我們要保護好環境,減少空氣污染,尤其是不要隨地吐痰。 4.痰是怎么形成的?為什么不要隨地吐痰? 演示:氣管壁縱切圖 痰中含大量的病原體,如流行性感冒、肺結核、肺炎、麻疹、百日咳以及白喉等都可以通過痰來傳播。痰干燥后,其中的細菌就會隨灰塵漂浮到空氣中。結合SARS對學生進行衛生教育。 通過資料分析,你能概括出呼吸道有什么功能? 學生討論得出呼吸道的功能:氣體進出的通道,并對進入體內的空氣具有溫暖、濕潤、清潔的作用。 咽、喉有什么作用?請欣賞小品:三心二意 人物:孩子、媽媽 媽媽:不要看球了,吃飯了。(端菜放到桌子上) 孩子:哇!土豆絲、紙包雞翅這些都是我愛吃的。一邊吃飯一邊看球。手舞足蹈,好球!加油!射門!(沮喪狀)真臭! 媽媽:吃飯時不要大聲說笑。 孩子:哇!好球!射門!進!(歡呼,起立、鼓掌)猛烈咳嗽。 媽媽:嗆著了?吃飯時,不要大聲說笑。 看完小品后,學生討論:為什么吃飯時不要大聲談笑? 學生回答:吃飯時大聲說笑,就會使會厭軟骨來不及蓋下,食物進入氣管,引起咳嗽。 因為呼吸時,空氣通過咽進入喉,再進入氣管。吃飯時,食物通過咽進入食道。演示課件:呼吸與吞咽的關系,示會厭軟骨的作用。 演示課件:聲帶的發音,示喉的作用。 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們都掌握了哪些知識?對呼吸道的作用有哪些新的認識?引導學生總結。典型例題 1.不能隨地吐痰的原因是(???) A.以免污染地面????????B.痰里含有大量的細菌 C.痰里含有大量病菌??D.氣管內分泌的粘液臟 【答案】C。 【分析】氣管和支氣管的內表面分布的是上皮組織,粘膜上有纖毛,所以稱為纖毛上皮。粘膜能分泌粘液,這些粘液能粘著吸入的灰塵和細菌,再通過纖毛的擺動將其推向喉部,而形成痰,所以痰中含有大量的病菌,因此不能隨地吐痰。 2.鼻腔能使吸入的空氣變得濕潤、清潔和溫暖,與此功能無關的結構是(??) A.鼻粘膜能分泌粘液 B.鼻粘膜內有嗅細胞? C.鼻腔內有鼻毛 D.鼻腔粘膜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 【答案】B 【分析】鼻腔的人口處叢生鼻毛,鼻腔內表面的鼻粘膜能分泌粘液,且鼻粘液內分布著豐富的毛細血管,使鼻腔對吸入的氣體有過濾、濕潤和溫暖的作用,可減少不潔空氣對呼吸道的肺的刺激,而嗅細胞則與此功能無關。 3.一般來說,鼻涕和痰液的主要成分是(???) A.唾液腺和氣管的分泌物????? ?B.肺泡的代謝廢物和氣管的分泌物 C.唾液腺和鼻腔黏膜的分泌物??D.呼吸道粘膜的分泌物和它粘住的灰塵細菌 【答案】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